2024年,智算中心相關項目正在加速。
最近,數智前線通過中國政府采購網、中國招投標公共服務平臺、天眼查、企查查、尋標寶等渠道的梳理和不完全統計,僅2024年前7個月,圍繞土建基礎設施和IT基礎架構等方方面面的建設內容,智算中心相關項目中標公告已發布超140個。
一些新的趨勢和特征,也正逐漸明晰。
01 智算項目在提速
2023年以來,大模型及生成式AI的大規模爆發,快速帶動了全球對智算的需求。國際上,包括Meta、微軟&OpenAI、xAI等多家AI巨頭陸續宣布或者完成10萬卡集群。智算中心已從千卡、萬卡,邁入十萬卡大關。
在國內,IDC數據顯示,2023年下半年,中國智算服務市場整體規模達114.1億元,同比增長85.8%。
建設加速的大趨勢下,智算中心相關的招投標項目,呈現出逐月遞增的態勢。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7月國內公布的相關中標項目已超40個,其中既有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的造價咨詢、節能評估等項目,也有百萬元、上千萬元的軟硬件采購、EPC(工程總承包)等項目。
一些招投標項目或將在下半年繼續涌現,比如智慧利川·人工智能新基建項目(一期一標段)、聊城高新區智算中心項目等多個項目,都在最近一兩個月申請或通過備案,即將進入招標環節。
而從項目來源地區來看,智算中心建設熱潮覆蓋的城市已經十分廣泛,數智前線不完全統計的140多個項目,分布于至少23個省市的諸多市、區、縣內,其中尤以安徽、江蘇、北京、山東、浙江等省市出單最多。
更細分來看,北京、福州、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合肥等經濟發達且具有一定人工智能基礎的一二線城市依然是最主要的建設梯隊,但更多三四五線城市也被輻射,比如安徽的安慶市、新疆的克拉瑪依市、山東的德州市等都有項目,且都有中標金額在億元以上的項目。
另外,由于智算中心的建設包括了土建基礎設施和IT基礎架構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這些中標項目的采購需求也頗為多元化。
既有全部打成一個大包的EPC工程總承包項目,比如華為作為聯合體牽頭人中標的“中國移動廣東公司深圳寶觀一期智算中心改造項目EPC”、軟通智慧和廣東省電信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作為聯合體中標的“黑龍江省哈爾濱數字龍江智算中心項目(二期)EPC”等,中標金額普遍上千萬元或上億元。
也有按服務器、交換機、存儲、安全、綜合布線、供配電、消防、AI平臺軟件等各種細分需求分開采購的項目,以及涉及可行性研究、造價咨詢、水土保持評估、招標代理、監理等建設全過程的各種項目。
一些產業鏈上的企業,也因此吃到紅利。8月的一場上千人的計算相關的大會上,一位主要提供風火水電方面服務和產品的業內資深人士告訴數智前線,隨著這波智算中心建設熱潮,“今年相關的項目確實很多,但競爭也十分激烈。”
另一個明顯趨勢是,一些單體智算中心建設正在逐漸向更大規模演進。2024年前7個月,至少有24個項目的中標金額超過了1億元。比如“全國一體化工業大數據山東云中心省會經濟圈區域分中心數據機房—‘德智未來’智算中心項目”,最高投資額2.19億元;平潭兩岸融合智算中心項目(一期),中標金額4.06億元。
02 運營商兇猛,跨界者眾多
國外的智算中心建設更偏向于公有云部署,建設方多以大型互聯網巨頭和科技巨頭為主,如AWS、微軟、英偉達等。而國內除了大型互聯網企業,也有運營商、金融等更多行業企業入場,建設和運營模式正呈現出復雜化的態勢,逐漸演變成一個多方參與、協同推進的現狀。
在140多個不完全統計的項目中,有一些是政府為推動當地優勢產業發展,通過城投、數投等政府直屬企業招標的項目,如南岳區智慧旅游數據中心招標的“南岳區‘智算中心’二期項目建設”(2739.76萬元)、烏蘭察布數道智算科技有限公司招標的“烏蘭察布數道大規模智算中心(一期)項目(EPC)”(3877.56萬元)等。
IDC數據則顯示,截至今年6月,這幾年政府參與建設并已投產上線的智算中心數量已接近百個。
在此之外,在今年1到7月的中標項目中,來源于三大運營商的比例超過了四成,且有近10個億元以上項目。
三大運營商今年都對算力網絡建設進行了重資投入。據中金公司報告,中國移動計劃2024年在算力網絡領域投資475億元,占當期資本開支的27.5%;中國電信計劃在云/算力投入180億元。
該報告還顯示,今年前7個月,三大運營商也在中西部地區進行了不少項目招標。比如中國電信圍繞在西藏建設綠色智算中心的計劃進行了招標,中國移動有多個項目與(甘肅·慶陽)數據中心新型工業化綠色智算中心有關。
其他央國企也有動作,如首創集團旗下的北京市北節能源設計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北京七星園數字經濟產業智算中心建設項目節能報告編制”項目。
招投標項目之外,更多智算中心由云廠商和科技企業牽頭,應對人工智能的需求。
一些跨界廠商,也在試探進入這一領域。比如房地產企業大名城,為尋求新增長點,于今年5月公告,將和福建大數據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商籌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同月,三方共同投資設立的“福州新區2000P智算中心項目”被正式發布,預計年內建成投用。
“去年AI最熱的時候,跨界進智算中心領域的企業很多,有好幾十家上市公司都在發相應的規劃。但今年估計不會再有這么多這種新進入的跨界玩家。”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告訴數智前線,去年的跨界玩家進入市場后,實際遇到了一些問題,如缺乏技術與行業積累,落地情況并不算好。
03 態度更加務實后,有了運營KPI
隨著智算中心建設的持續深入和規模的不斷擴大,主導方、建設方們的態度和動作正變得更加務實。場景和運營也因此開始被著重強調。
“2021、2022年左右的項目,其實踩過一波坑,各地的智算中心建設好后,后續運營并不順利,利用率甚至平均不到30%。”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告訴數智前線,但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一個鮮明趨勢是,投資方開始要求項目承建方要做相應的運營KPI的考核。
這種現象在今年上半年的招投標項目中也有所體現。比如山東德州價值約2億元的“全國一體化工業大數據山東云中心省會經濟圈區域分中心數據機房—‘德智未來’智算中心項目”,就在招標文件中明確寫明了“采用設計施工采購運營一體化的模式建設”,要求運營期限不低于5年,并規定了項目驗收投運后每年算力的最低收益。
而要想更順利完成算力的運營KPI,找到足夠的用戶和場景,至關重要。“很多廠商現在都是提前找好了有意向的客戶,才會去接項目。”上述人士說。一些企業在建智算中心時,也會通過提前調研當地的需求量,再建設對應規模的智算中心,“而不是以前那種我先建,建完之后再賣,賣不出去,大家都很被動。”
實際上,政府和企業目前在建設智算中心時,也都在努力通過各種方式找到智算中心算力的更多應用場景。比如今年以來,包括成都、杭州、南京、青島、鄭州等多地,均已規劃發放算力券,支持算力資源使用。
但不可否認的是,智算中心的建設和運營仍然還在發展早期,業界對智算中心的運營和盈利模式也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04 智算時代,云廠商仍是關鍵角色?
智算中心的這波建設熱潮,為產業鏈企業帶來新的機遇的同時,也在考驗著各家的技術和服務能力。
“現在的核心競爭點之一,就是集群化的能力,這需要比拼技術實力。”一位資深行業人士告訴數智前線,包括Serverless(無服務)能力,對于智算時代的重要性,比傳統云計算來說還將更重要。
“云時代,找一些供應商或內部有IT團隊,自己也能搞一個小型的云計算中心。但智算不同,技術門檻比較高,也更加需要工程化的能力。”該人士認為,目前一些大模型的客戶,可能自己有上千人的工程師團隊,智算中心只提供資源,剩下的組網、集群搭建等就都可以自己完成,但一旦未來上規模后,在工程化能力和服務體驗等上更具經驗優勢的云服務商,仍然會是最重要的服務提供方和問題解決方。
實際上,業界觀察,智能算力的建設過程存在典型的“木桶短板效應”。比如,算力集群的組件并非簡單的“蓋樓”,算力并不會隨著卡的數量線性增長。從多元芯片,到服務器集群,再到整個數據中心的網絡、存儲......如果其中有一塊短板,昂貴的GPU算力都會大打折扣。
目前智算的技術發展還不那么成熟,很難做到高度的解耦化。這也決定了,廠商們在智算中心領域的比拼,遠不止算力性能單一維度,也需要更完善的軟硬件全局優化的能力,以及應用層面更千行百業的智能應用場景。
另外,由于智算中心密度高、規模大、散熱需求高等的特點,節能降本正在成為迫切需求。液冷被關注。比如三大運營商,早在2023年6月,就聯合發布了《電信運營商液冷技術白皮書》。其中提到的三年發展愿景指出,三大運營商將于2023年開展技術驗證;2024年開展規模測試,新建項目10%規模試點液冷技術;2025年開展規模應用,50%以上項目應用液冷技術,共同推進形成標準統一、生態完善、成本最優、規模應用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今年前7個月的中標項目中,也不乏對液冷設備的招標采購。尤其是中國移動,至少有3個項目與液冷智算設備的采購有關。
不過,雖然全面液冷是大勢所趨,但業界觀察,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量,液冷目前仍然沒到大規模應用的時候。“未來技術條件成熟了,液冷的成本可以替代風冷了,采購方才會有動力去大規模替換。”一位行業人士表示。
智算中心的建設仍在發展初期,下半年如何,我們將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