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時代,AI基建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
前有馬斯克19天狂組10萬塊H100,后有扎克伯格挖人不忘大堆算力,誓要首家上線1GW+超算集群……圍繞“算力”、“基建”的好戲,在全球舞臺上可謂是連番上演。
剛剛在上海落幕的WAIC 2025,同樣未能“免俗”。并且我們還發現,隨著模型應用成為發展主旋律,基礎設施方面也有了更細化的新進展。
就拿當下最熱的Agent領域舉例。Agent Infra的概念,已經開始被最敏銳的廠商所捕捉。
并且呈現出的還是大洋兩岸兩大云巨頭同時發力的景象——
AWS一面發布Amazon Bedrock AgentCore的智能體沙盒,幫助企業規模部署和運行AI Agents;一面額外拿出1億刀,投向促進智能體開發和部署的研發工作。
國產Agent基礎設施也迅速跟上:就在WAIC現場,阿里云正式推出首款專為AI Agents打造的“超級大腦”——無影AgentBay。
沒錯,就是阿里云電腦品牌的那個“無影”。現在,這臺云電腦不僅能隨時隨地通過普通電腦、手機、平板接入,還能在云端一鍵生成專屬Agent運行的沙箱環境,讓智能體開發者開箱即用、3行代碼直接“拎包入住”。
好家伙,這真是要把Agent的開發門檻,又給大砍一刀了。
AgentBay——專為Agent開發的一臺超級電腦
2025年,Agent有多火?
如果說移動互聯網的標志物是各種手機App,那在當下,應用端大模型的代言詞,非“Agent”莫屬。
數據顯示,過去三個月涌現的Agent相關產品,數量甚至超過了2024年的總和。而正如移動App使得云計算成為主流,Agent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對Infra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阿里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專為AI Agents開發,打造了無影AgentBay——一臺專為Agent服務的超級電腦。
經過三個多月的內測,正式上線的無影AgentBay集成了云上沙箱環境、算力調度、持久化數據存儲和企業級安全多項核心能力,主打一個功能豐富、接入簡單、擴展靈活。
來看具體功能。
覆蓋多個主流環境
首先,在沙箱環境方面,無影AgentBay覆蓋從Linux、Windows、Android系統層的Computer Use、Mobile Use到Browser Use、Code Space等應用層的多個主流環境,為Agent自動化應用提供全方位支持。
也就是說,它覆蓋了瀏覽器、代碼、電腦、移動端四大核心環境,無論是開發網頁自動化智能體,還是代碼編譯、桌面操作、移動應用控制智能體,都能適用。
其中linux和android的支持是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產品都不具備的,這意味著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也可以快速體驗到各大Agent帶來的驚喜。
支持多種交互方式
其次,無影AgentBay支持視覺理解、自然語言控制、任務解析等多項AI技術,支持原子化工具API、AI Agent API和ASP遠程串流協議等多種交互方式,提供多模態輸入和智能決策,提升自動化效率。遠程串流意味著運行沙箱環境全程都是可視化的,在一個類似Windows桌面里執行命令,還可以隨時暫停,手動接管。
升級數據漫游系統
在數據持久化——也就是存檔數據,讓數據能被長期保存和使用方面,無影AgentBay還升級了跨平臺數據漫游系統。
該系統支持狀態和內存級別的持久化,確保任務切換時的狀態連續性,資源可以按需加載、實時切換。這樣的好處是在一些需要登錄賬號信息的平臺,無需重復登錄,大大節省了操作步驟和時間,同時賬號信息也能被安全的保存。
提供企業級安全
AI Agents在本地環境部署時,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在執行任務時可能會對本地電腦文件系統進行修改、刪減等操作,執行過程就像一個“黑匣子”,輕則留下垃圾文件,重則導致文件丟失或數據泄露。
相較之下,無影AgentBay自帶“防火墻”,提供了符合企業級安全標準的安全沙箱環境,采用數據加密傳輸和權限嚴格隔離,實現“本地環境零侵入”,相當于為消費者和廠商設置了安全隔離雙重保險。
此外,基于阿里云強大的算力,無影AgentBay還能實現秒級彈性伸縮與千級并發的運維能力,幫助開發者解決智能體開發、運行過程中遇到的基礎建設和運維難題,讓開發者更專注于開發本身。
除此之外,無影還為海內外客戶提供了AI大模型推理、大型3D軟件等所需的GPU算力和AI工作站,以滿足更復雜的數據分析、小模型訓練、游戲生成等需求。
開發環境和算力依然是Agent落地兩大難題
看完功能,讓我們再回歸到Agent加速落地本身提出的挑戰——總結起來其實是兩個關鍵詞:開發環境和算力。
舉個例子,比如在本地環境開發AI Agents,硬件設備上就很難滿足高并發、高算力的需求,尤其是需要大量GPU運算的工作,普通電腦基本上是hold不住的。想要在本地拉通一套能開發AI Agent的設備和環境,需要投入的精力和財力都不可小覷。
另外,Agent執行任務時往往會占用本地計算資源和操作權限,這也嚴重影響著用戶體驗。
對照來看,也就不難理解阿里和AWS這兩大云巨頭,怎么就在這個時間節點上不謀而合了起來。如果較真點的話,阿里云推出的比AWS還要早三個月,中國廠商在基建這塊真是YYDS。
以無影AgentBay為例,云電腦的技術原理天然就能解決以上難題,將AI分配的任務直接接入高性能云端環境。
無影AgentBay不僅自帶海量MCP工具和環境,還能在云端輕松完成任務執行、算力彈性擴容,并且全程操作均支持可視化。
這樣一來,就節省了大量運行時間,大幅降低了Agent應用的部署門檻。
可以說,是加速打通了AI Agents規模化的最后一公里。
Agent時代需要新基建
阿里此番布局Agent Infra,可以說是閃電出手:從內測到正式發布,具備完整的交付能力,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首批內測客戶也超過了1000家,市場反響熱烈。
從Agent長期發展的視角來看,正如移動互聯網時代App的繁榮,促使IT基礎設施邁向云計算時代,Agent大規模落地的前提,自然也少不了新基礎設施的建立和完備。
其中的難點在于,Agent的開發就像辦一場全世界參與的奧運會,其中涉及的環節十分復雜,賽事本身可能只是其中最簡單的環節。
從云廠商的視角來看,不僅要有深厚的云技術積累+AI技術積累,還要對真實落地場景有敏銳的行業洞察。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是阿里云和AWS們率先出手,爭相在Agent Infra這個新開拓的棋盤上落子布局。
根據IDC報告,2024年下半年,阿里云依然穩坐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頭把交椅。
財報也顯示,其在通義系列大模型、AI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全面發力,推動了公有云收入增長。截至去年第四季度,其AI收入已連續六個季度三位數增長。
古時征戰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今AI時代,無論是基礎模型的智能涌現,還是上層應用的加速落地,Infra都是關鍵。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