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年全市信息化工作要點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通知》(中辦發〔2006〕11號)和《2006年全省信息化工作要點》(贛府廳發〔2006〕31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今明兩年我市信息化工作要點明確如下。
一、強化電子政務應用
1、推進電子政務統一應用平臺建設。規劃建設“五大中心”即政務數據中心,數據交換中心、網上服務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和災難備份中心。2006年重點建設政務數據中心,解決政府門戶網站、縣級政務網站以及部門子網站等數據和資料的備份,建成全市企業基礎信息、宏觀經濟、政府文件數據庫。(責任單位:市信息中心)
2、抓好網上辦公系統的延伸和功能完善。加快以網上辦公系統為標志的全市電子公文交換系統建設,通過采用電子印章、二維條碼、數字水印和數字墨水等應用技術,實現全市公文無紙化傳輸和網絡協同辦公,提高行政機關的辦公效率。(責任單位:市政府辦)
3、建設網上市長專線。將市長專線由電話接入擴展到網上處理,采用全數字化的公眾來電、短信、電子郵件的統一受理、統一處理、部門聯動的運行模式,實現市長專線工作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責任單位:市政府辦)
4、建設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借助人防應急指揮系統協同共建,完善社會預警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網絡運行機制,增強對各種突發性事件的監控、決策和應急處置能力,保障我市公共安全,維護社會穩定。(責任單位:市政府辦、市人防辦、市信息中心)
5、建設全市高級人才信息庫系統。完成市級高級人才信息綜合庫和專業庫建設,開發符合我市市情的高級人才信息庫軟件,其中包含人才信息綜合庫管理系統、人才宏觀管理分析系統、PDA人才信息查詢系統、國有企業高級經營人才管理系統、非公有企業高級經營人才管理系統、高級專業人才管理系統、高技能人才管理系統、農村優秀實用人才管理系統、市外贛籍高層次人才管理系統。(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統戰部、市人事局、市勞動局、市農業局)
6、加快全市審計信息系統建設。配合省審計廳完成金審一期工程建設。在全市開展“1拖N”模式審計管理系統建設,全市所屬縣級審計局至少50%以上部署完成審計管理系統,推動審計機關門戶網站建設,提高審計監督的效率和水平。(責任單位:市審計局)
7、建成全市價格監督檢查信息網。完成全省三級價格監督檢查系統專用網絡建設,建成撫州市價格監督檢查門戶網站,實現網上宣傳、投訴、咨詢、查詢、調查、監督等功能,建立“12358”價格舉報平臺及語音價格舉報系統,開展網上價格舉報工作。(責任單位:市發改委)
8、加快全市森林資源監督管理網絡體系建設。配合省林業廳從2007年開始,初步規劃、逐步建成省、市、縣三級聯網的主干網和通過互聯網設置VPN連接站(所)四級聯網的林業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在提供省林業門戶網站內容保障的基礎上,建立市級林業部門子網站和相關專業數據庫,實現省、市、縣三級數據互聯、互通和共享。(責任單位:市林業局)
9、建設全市政務信息網通訊線路備份。根據省信息中心制定的全省政務信息網備份線路實施方案和技術方案,按照全省統一部署,建設市政務信息網通訊線路備份及關鍵設備冗余和容災系統,爭取今年底前完成。(責任單位:市信息中心)
10、加快市政務信息網橫向聯網工程步伐。配合市投資公司完成行政中心的網絡綜合布線;實現100%的市直單位接入市級政務信息網;重點推進縣(區)橫向聯網工作,到明年年底,縣(區)90%的直屬單位聯入同級政務信息網。(責任單位:市信息中心和各縣(區)信息中心)
二、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
11、推進“信用撫州”系統建設。整合工商、稅務、質監、銀行等職能部門的企業信用信息,重點建設全市企業信用聯合征信信息交換平臺、企業信用聯合征信數據庫、“信用撫州”網站和企業信用信息發布查詢系統、企業信用評級系統。(責任單位:市發改委)
12、啟動市行政服務中心網上審批系統平臺建設。把入駐市行政服務中心各單位審批業務的受理、辦理、結果發布的過程,通過網絡技術在網上實現,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務,提高政府的行政審批效率,改善投資環境,增加執政的透明度。(責任單位:市行政服務中心)
13、實現政府網站為民辦事工程。重點完善780項行政許可事項的辦事服務能力,在市政府門戶網站公開辦事依據、辦理條件、辦事流程、辦理時限、責任部門、聯系方式、監督電話等,提供辦事表格下載。所有室局根據本部門業務特點開通網上查詢和在線咨詢,逐步開展網上辦事。(責任單位:市發改委)
14、建設GPS應用平臺。建設全市交通運輸安全GPS統一平臺,在營運客車、危險品運輸車上逐步安裝GPS終端或行車記錄儀。(責任單位:市交通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
15、推進教育信息化。積極創造條件,做好全市進入實施2007年國家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建設工程的各項準備工作。市教育局、縣(區)教育局、省現代教育技術示范學校在2006年底完成門戶網站建設,其他有條件的中小學要建立學校網頁。開展教育系統網站評比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局)
16、加快醫療衛生信息化進程。健全和完善公共衛生信息網絡直報系統,加強網絡管理和維護,確保公共衛生信息暢通。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和醫療機構基本信息系統,在試點縣開展衛生統計網絡直報試點,實現衛生統計年報數據網上傳輸和自動匯總。進一步完善市衛生局網站,增加為民健康服務專題,為群眾提供直接的醫療預防保健服務。(責任單位:市衛生局)
17、推進金質工程建設。分二期完成11個縣級局的網絡聯接工程。2006年11月底完成臨川區分局、南城縣局、廣昌縣局、宜黃縣局第一期網絡聯接工程。2007年11月底完成金溪、黎川、崇仁、東鄉、樂安、資溪、南豐縣局第二期的網絡聯接工程。推進特種設備完全監察檢驗系統、電子公文傳輸系統和組織機構代碼管理系統建設。建成并完善市縣兩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動態管理系統;建成和運行好全市質監系統電子公文傳輸系統(二期);組織機構代碼管理系統要在2006年年底前完成新系統升級和改造。完善全市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加強12365舉報投訴熱線受理工作。(責任單位:市質監局)
18、加快工商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推進基礎網絡建設和聯網工程。2006年底全面完成市局、縣(區)分局、基礎分局(所)三級聯網工程。大力推廣使用工商業務軟件,力爭所有業務模塊都能在工作實踐中得以充分應用。完善數據庫建設,2006年底完成全部企業及個體工商戶數據錄入工作。完善撫州市工商行政管理網站的功能和服務,并維護好網站的正常運行。(責任單位:市工商局)
19、建設信訪信息系統。按照省信訪局的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建設市信訪數據中心,建立市級信訪數據庫,基本建成全市信訪聯網體系,實現80%以上的縣(區)信訪局、市信訪局與省信訪局聯網。(責任單位:市信訪局)
20、加快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及社區信息化工程建設。啟動全市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工程。(責任單位:市民政局)
21、加快有線電視數字化進程。按照省廣電局統一部署,推進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搭建以數字電視技術為基礎的公共信息平臺,為用戶提供更多套數的數字電視節目和大量廣播節目。(責任單位:市廣電局)
22、充分發揮號碼百事通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號碼百事通行業首查、查詢轉接、信息發布、通信助理四大產品功能,編發“衣食住行樂”撫州消費指南,為市民提供全方位便捷信息服務,幫助全市各類企業低成本獲取商業機會。(責任單位:市電信分公司)
三、發展電子商務與企業信息化
23、抓好電子商務及其示范工程。啟動撫州市工業及產品推介信息系統基礎平臺建設,重點抓好本市區內工業及工業產品的推介及服務工作,同時配合做好企業信息化重點項目的驗收評估工作,積極參加第三屆全省企業網站大賽。(責任單位:市經貿委)
24、推進制造業信息化。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支柱行業及傳統行業,提升我市企業競爭力。通過企業示范、培訓企業領導者和技術人員以及為企業提供技術中介服務等方式,引導、鼓勵、支持企業采用先進制造技術實現產品快速制造和創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25、開展中小企業信息化“商務領航”服務年活動。2006年底完成全市300個中小企業管理者的信息化培訓,使全市中小企業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0%、網站建設普及率達到8%,個體工商戶互聯網普及率達20%、網站建設普及率達5%。做好“千家萬戶”信息化扶持工作,以商務領航IOA產品+網絡安全、網絡傳真等為切入點,加快在工業園區中小企業的推廣,以點帶面,形成輻射效應。(責任單位:市電信分公司)
四、建設信息化新農村
26、加快推進信息化新農村建設。整合涉農信息源,探索“三農”信息服務新模式,基本實現“自然村通電話,行政村通寬帶,村村通電視”,形成覆蓋全市農村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實現各類涉農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和信息入戶,積極開展創建“信息化新農村示范行政村”和“信息化新農村示范鄉鎮”活動。(責任單位:市委農工部)
27、繼續推進電話村村通工程。加大農村通信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力度,推進電話向自然村延伸。重點完成全市17064個自然村100%實現通電話,實現農村電話普及率比2005年提升2.86個百分點,全市農村電話普及率達到9.94%。進一步擴大移動通信網絡覆蓋范圍,實現行政村移動通信覆蓋率達90%以上。(責任單位:市電信分公司、市移動分公司)
28、推進“千村萬戶上寬帶”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寬帶網絡覆蓋面,加快農村寬帶信息的整合應用。力爭年底鄉鎮政府全部接入寬帶,寬帶人口普及率提高0.11%,寬帶每百戶提高0.43部;加快信息匯聚和應用,完成所有鄉鎮子網站的建設和信息充實、網頁美化工作。加快“金農工程”建設,推進政務、農業信息、醫療、教育、衛生、公安、氣象、郵政、金融、稅務、工商等網絡向示范鄉鎮延伸。開展“千村百鎮”示范工程,將信息服務站點作為“千村百鎮”示范工程的切入口,加快信息服務站點的建設,2006年年底前完成90個村級信息服務點的建設。(責任單位:市電信分公司、市移動分公司)
29、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在鞏固完善5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的基礎上,實現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達到90%,全市有線電視實現數字整體轉換,有線電視用戶總數達到30萬戶以上。采用有線聯網、無線覆蓋和衛星接收等多種技術手段,完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立“村村通”廣播電視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廣播電視在農村的覆蓋率、入戶率,確保廣播電視長期通、正常通、戶戶通。(責任單位:市廣電局)
五、加強領導與組織管理
30、建立推進信息化的長效機制。各級政府要將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加快發展,健全工作機構,落實責任制。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制定考核辦法,對各地各部門信息化工作進行考核。抓緊出臺《撫州市電子政務建設管理辦法》,為“科學、公正、客觀、實用”地評估電子政務建設項目效果提供參照標準。(責任單位:市政府辦、市發改委)
31、強化信息安全工作。建立信息網絡安全通報制度和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強化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大力推動基礎信息平臺網絡融合,通過積極防御、綜合防范,建設網絡信任體系、信息安全監控體系,增強我市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責任單位:市公安局)
32、加強資源整合和開發利用。加強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強化資源整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綜合利用網絡基礎設施、業務應用系統和信息資源,打破部門之間、行業之間的界線,實現信息共享,重點整合農口信息資源,提高信息開發利用的總體水平。(責任單位:市委農工部、市發改委)
33、健全和規范電子政務標準體系。配合省發改委制定政務網IP地址規劃、網絡設備命名規則,規范政府網站基本欄目、內容格式、虛擬主機管理和評估指標體系。規范電子政務系統項目立項、審批等建設程序,規范電子政務信息系統評估、測試、驗收技術標準。(責任單位:市發改委)
34、開展信息化人才培訓。建立公務員的培訓制度,定期對公務員進行信息化與電子政務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與交流,將培訓情況進行登記、備案,作為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年度考核和任職、定職、定級、申報任職資格、聘任等方面的重要依據之一,強化人才保障。開展農村信息化人才培養工作,不斷提高農民的信息利用能力。在全社會普及信息化知識,積極開展各類培訓講座,增強全社會信息化意識,形成有利于信息化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