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25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聽取國務院關于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聽取國務院關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情況的報告,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草案,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吳邦國委員長出席會議。
受國務院委托,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25日向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報告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他說,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一旦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因此下半年要采取八大措施鞏固這種回升勢頭。這八大措施包括:
一是繼續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二是努力穩定對外經濟特別是外貿出口。三是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四是下更大力氣推進結構調整。五是加快科技創新和培育新興產業。六是毫不放松地抓好節能減排。七是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抓緊研究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的政策措施。積極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穩妥推進水價、成品油價格和電力價格改革。八是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著力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城鎮困難群體的就業工作。盡快出臺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繼續探索建立適度普惠型老年福利制度。
經濟運行困難 外需首當其沖
張平說,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經濟運行面臨六大困難和挑戰。首先外需嚴重萎縮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仍將持續。總體來看,世界經濟仍處在衰退之中,實現復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全年的外貿形勢將十分嚴峻。
二是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還比較困難。在當前生產能力較大、對外依存度較高、外需難有明顯恢復的情況下,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價格下跌,許多企業訂單不足,銷售收入下降。
三是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難度較大。實現全年糧食豐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盡管農民工的就業形勢好于預期,但就業人數增速和工資水平增幅均有明顯下降,加上主要農畜產品價格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影響了農民收入較快增長。
四是推進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上半年,結構調整雖取得一定進展,但還不平衡,產能過剩、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依然突出。企業兼并重組進展較慢。
五是就業壓力仍然較大。部分應屆高校畢業生尚未實現就業,同時仍有一批往屆畢業生還沒就業;盡管返城農民工絕大多數找到了工作,但工作不穩定的情況較為普遍。
六是支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還不強。在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難度較大、社會保障水平總體不高、消費環境亟待改善,以及鼓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增強國內需求自主增長的動力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產能過剩凸顯 能源消耗偏高
張平指出,我國目前工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
“在全球產業鏈上,我國制造業總體仍處于中低檔環節,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外部需求急劇下降,使產能過剩問題凸顯。”張平說,截至2008年底,我國粗鋼產能達到6.6億噸,而國內需求不到5億噸;水泥產能18.7億噸,國內需求只有14億噸至15億噸;電解鋁、煤化工、平板玻璃、燒堿等產能也嚴重過剩。
“我國能源消耗偏高、污染物排放較多。”張平同時介紹,我國原油加工、鋼鐵、乙烯等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都高于國際先進水平,2008年我國火力發電標準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7%左右,酸雨、水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問題比較突出。
張平指出,將從五方面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這五方面包括:
加快推進相關領域改革。繼續完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把自主創新作為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中心環節。
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對鋼鐵、電解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調整存量、上大壓小、扶優汰劣,支持企業圍繞節能減排加快技術改造,進一步完善促進落后產能退出的政策措施。
把縮小城鄉、地區差距作為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著力點。加強小城鎮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逐步形成體現主體功能區要求的區域發展模式,堅決防止能耗高、污染重和低水平的產能轉移到中西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