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條線”到“一張網”,在翻天巨變中,“蜀道難”成為歷史,正從“蜀道通”邁向“蜀道暢”,一條條超級蜀道,勾勒出巴蜀大地的萬里通途。截至2023年底,四川省鐵路營業里程6471公里,其中高鐵1874公里。在四川,鐵路大通道縱橫20個市州,動車開進了川西北高原、大涼山腹地、川陜革命根據地核心區域,在建里程居全國第一。(中國經濟時報)
川青鐵路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中蘭廣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條川西人民致富、幸福的“天路”,它將結束川西北高原地區無鐵路的歷史。它的開通運營,極大地改善沿線各民族群眾傳統的出行方式,更打破了自然地理環境帶來的諸多限制與枷鎖,暢通了人流、物流和經濟流,對于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旅游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這是一條極偉大的鐵路。川西高原地質復雜、氣候多變,海拔跨度大、晝夜溫差大,極端低溫頻頻出現,盡管如此,鐵路建設者們傳承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讓這條鐵路從圖紙上躍然呈現在了山區間。我們都知道,川西地區地震頻發,這里跨越十條大斷裂帶,要想在“在爛豆腐上修鐵路”,這不僅考驗鐵路建設者們的毅力,更考驗著中國高鐵的先進技術。為了克服活動斷裂帶帶來的影響,鐵路建設者們采用“仿脊椎”節段隧道設計,當隧道遇到錯動或震動時,就有變形適應能力,不至于像傳統隧道一樣面臨垮塌風險。在建設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川青鐵路這條“超級地鐵”書寫著建設者們不屈不撓、無畏向前的動人故事。惡劣的地質條件使得當地交通閉塞、經濟相對滯后,更加凸顯了川青鐵路建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它的成功修建不僅僅是對“基建狂魔”稱號的又一次肯定,更是打破了橫斷山脈的壁壘,架起了聯通祖國西南與西北的橋梁,有力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推進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構建,讓當地居民致富的速度越來越快、幸福的道路越走越寬。
這是一條極美麗的天路。這是一條極美麗的天路,黃龍九寨被譽為“人間瑤池”,松潘草原蒼茫而寧靜,是萬千驢友心中的圣地。開年以來,寺廟旅游、特種兵式打卡、多巴胺式旅游、沉浸式戶外徒步等火爆“熱詞”輪番霸屏,川西北再次成為旅行熱門新首選。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于一種新穎的出游方式,更希望旅游是充實、豐富、有新體驗的。不少博主為了豐富的旅程參加老年旅行團,一大早7點集合,逛、吃、玩一天,天黑了才回酒店的“趕鴨”式旅游讓他們樂此不疲。更多的年輕人熱衷于特種兵式旅游,周五下班就去坐動車,一天打卡十個景點、吃五頓飯,周日晚上再坐動車返回。他們都希望路上時間短一點、景點時間長一點,川青鐵路的開通運營讓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體驗深度游成為可能。
這是一條通往幸福的新路。作為連接成都平原與西部高原的重要通道,川青鐵路將極大地縮短了兩地的時空距離,促進了人與貨物、信息與經濟的快速流通,鎮江關至黃勝關通車后,阿壩州正式融入成都平原兩小時交通圈、生活圈、旅游圈。成都至鎮江關段已通車半年有余,累計開行動車約4700趟,發送旅客約100萬人,讓川西地區“食、宿、游、購、娛”等產業蓬勃發展。阿壩州生物、林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可以成為生物醫藥、稀有礦產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承載地,動車通車后將進一步促進川西北與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讓更多的企業在這里投資興業,不僅能帶動當地的就業與發展,更能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注入新的動力。
隨著鐵軌的一寸寸延伸,不僅重塑了中國西部的地理脈絡,更在歷史長河中鐫刻下了不屈不撓、和諧美麗、偉大復興的印記。(文:孫孝通、黃家宇,圖:魏秋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