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軍區某邊防團看到,遠在中蒙邊境線上的邊防六連通過“遠程技術支援系統”,向團修理所發出技術支援請求。通過清晰的視頻圖像,不到10分鐘,連隊維修小組就在幾名專家的指導下排除了裝備故障。這個邊防團駐守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深處,邊防一線連隊分布在數百公里的邊境線上,以往出現裝備故障后,只能依賴上級派人或內送維修,耗時費力,還影響連隊邊防巡邏執勤。近年來,該團針對這一實際,把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向邊防一線延伸,運用信息化技術新成果為邊防哨所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提速”。
該團信息指揮控制中心依托綜合信息網、視頻會議網、有線電話網,建成了一個上下貫通、左右銜接、信息共享的邊防部隊裝備維修保障信息網絡系統。管理人員介紹說,這個系統上聯內蒙古軍區維修培訓基地,中聯團修理所,下聯邊防分隊,構建起一線邊防部隊遠程故障診斷、遠程技術教學的“綠色信息通道”。通過這一系統,數百公里邊防線上星羅棋布的邊防營連、哨所、值勤點,隨時可以得到各級裝備技術專家的“面對面”指導。
與此同時,這個團借助信息技術大力開發運用新型保障手段和保障設備,實現邊防部隊裝備維修保障效能的躍升。開發二維條碼識別管理系統,讓所有裝備器材有了“身份證”,實現了精確管理和快速發放;運用發動機綜合測試儀、不解體探傷儀等自動化檢測設備,讓檢測維修更加智能、高效;運用數字通信技術、衛星定位導航技術,在巡邏值勤車輛上加裝信息接收處理裝置,實現了對車輛的動態管控。
插上信息化翅膀,一線邊防部隊的裝備自我保障能力大大增強。團長李季告訴記者,現在該團一線分隊不經準備、二線分隊稍經準備即能遂行作戰和保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