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能源行業中的一大組成部分,石油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可謂是整個產業鏈的重中之重,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石油行業信息化建設是一個上下游的網絡數據鏈路管理體系。確實,對于處于壟斷地位的石油行業而言,中國石油、石化企業目前都對存儲數據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信息部地震處理解釋中心負責人劉彥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說:“數據信息管理是聯系整個業務的關鍵,尤其在地震數據中心中的體現更為突出?!?span lang=EN-US>
工作效率受數據制約
據劉彥英介紹:”地震處理解釋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將地下地質的地震信號,通過地面提取后,用大型計算機進行處理。形成地下的構造以及地下的成像,發現地下的油氣構造,為打井提供更加可靠的勘探數據。地震數據的爆炸性增長,對存儲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據在多個處理服務器及解釋工作站之間,如何高速、快捷地傳送,是制約處理解釋周期的關鍵。網絡存儲技術的出現,從多個方面改善了地震數據存儲系統的不足。“
這一點,也讓眾多解決方案商看到了石油行業所隱含的新商機,很多有經驗的供應商通過對地震數據存儲系統的現狀及問題的分析,設計了基于網絡存儲技術的地震數據存儲系統,實施后,極大地提高了各處理服務器、地震解釋工作站之間的數據傳輸效率,實現了地震數據處理解釋一體化的布存儲和管理。由此,我們也看到,網絡數據存儲隱藏著的”金礦“。
數據存儲亟需整合
其實,對于數據處理,石油行業面對著同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整合“。石油行業信息化建設部署,目前已經進入了二期或者三期工程,其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完善,而網絡設施建設卻處于起步階段。那么,他們就會面臨著如下問題。
首先是由于前期設備采購不規范,石油行業的數據分散存儲,非常不利于處理結果數據以及解釋中間數據的管理及保護。另外,這樣的設計,還使得地震數據不能及時被多臺解釋工作站共享,有時數據的共享需要磁盤加載實現。這樣就會存在第三個問題,我們都了解,地震數據從處理服務器傳輸到解釋工作站的時候,會受到 ATM網絡帶寬的限制,這樣就會制約地震數據處理解釋的生產周期。而由于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數據的分散存儲、管理復雜,不能被集中存儲管理,給數據安全帶來危害。
就拿中石油下屬單位大慶油田采油二廠為例,據劉彥英介紹:”中石油目前對外也同樣公布了自己的地震處理解釋中心的配置資料。從這些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大慶油田公司研究院地震處理解釋中心面臨的數據處理隱患?!?span lang=EN-US>
據資料顯示,該中心擁有眾多品牌基礎設備,分別是:聯想深騰1800萬億次集群并行機、戴爾集群并行機和IBM SP2等多套地震數據處理系統,以及近25套Sun B2000地震數據解釋工作站。這些設備承擔著三維疊前深度偏移處理、地震目標處理和解釋任務。各處理服務器及解釋工作站均配置有基于主機的直接存儲磁盤陳列,戴爾配置6TB磁盤、IBM配置900GB磁盤、每臺Sun B2000配置180GB磁盤;地震數據處理服務器和解釋工作站采用155MB ATM 技術構成地震處理解釋網絡。以Sun工作站為主的地震解釋工作站,分布在研究院處理解釋中心機房、勘探綜合樓和勘探一樓內,這些解釋工作站系統利用研究院的ATM 155Mb/s的主干網絡互連在一起。在每臺解釋工作站都有自己的本地磁盤用于存儲地震解釋成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