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我省建設事業信息化建設,根據《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建設部《建設事業信息化“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我省建設事業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以指導我省建設系統各行業信息化建設工作,促進我省建設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一、“十五”時期建設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績
(一)信息化發展環境得到優化
省建設廳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統一歸口管理全省建設系統信息化工作;組建了省建設信息中心,負責全省建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工作。市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均明確了信息化工作主管領導和負責部門,有的單位成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先后出臺《2005-2007年全省建設事業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推進行政審批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性文件,明確目標任務,加強統一管理。建設系統各行業信息化標準體系、信息安全保障技術規范、網絡設計技術規范等工作穩步推進。
(二)信息化基礎設施初步具備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75%設有機房,47%建有機關辦公局域網,40%以上與省建設廳聯網。省建設廳率先開通“河北建設”網,不斷完善欄目設置,建立互動板塊,搭建網上業務平臺,網上信息資源日趨豐富,信息發布及時、準確、權威,日訪問量超過萬次;全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擁有獨立網址的建設政務網站達30多個,為社會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服務,樹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隨著各級建設政務網站的不斷完善,一些基礎數據庫正在逐步形成。
(三)機關辦公自動化水平明顯提高
省建設廳充分利用機關辦公自動化系統,規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結合機關辦公標準化建設,開發了綜合辦公系統,使行政辦公在實現程序化、標準化的基礎上進而實現電子化。同時,開發了行政審批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窗口受理、網絡傳輸、電子記錄”的目標;網上開辟“行政審批”專欄,向社會公開辦事程序,提供表格下載、問題咨詢、投訴舉報等服務。該系統經過科技成果鑒定,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并在全省推廣。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辦公自動化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市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建立了行政審批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窗口式辦公。
(四)重點領域信息系統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城市規劃行業大力推廣3S(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RS-遙感系統)技術,到2004年底,全省設區城市建立了涵蓋市區2750平方公里范圍的1:500、1:1000、1:2000、1:5000數字地形圖數據庫和長22000余公里、管點55000個的地下管線數據庫。建立了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及給水、排水、防洪、綠地、交通、供電、供熱、燃氣等專項規劃數據庫,有8個設區市建立了道路數據庫。各設區市不同程度使用了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初步實現圖文一體化的規劃業務審批與管理。
啟動了建筑市場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了4000家企業數據庫、15萬人員數據庫、5000個工程數據庫、20萬建材產品價格數據庫。相繼開發了建設工程招投標、質量監督、安全監督、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備案、建筑市場稽查及建筑業企業、勘察設計企業、工程監理企業、工程招標代理企業等管理信息系統,對提高建筑市場透明度,加強監管能力,提高管理部門決策的科學性,起到了積極作用。
房地產行業建立了房地產交易、產權產籍、物業管理、房地產開發項目等業務管理信息系統,部分城市開始建立城市房產地理信息系統、房地產市場預警預報系統,建立了300萬戶產權產籍數據庫,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參考依據,引導房地產業理性發展、企業和消費者理性投資和消費。
住房保障以住房公積金監管信息系統為重點,我省作為“全國住房公積金監管信息系統”唯一試點省份,已經國家驗收達到預期目標,為全國住房公積金監管信息系統的全面實施積累了經驗。研發推廣河北省城市住房公積金管理業務系統,實現了省級與11個設區市全部聯網,達到了“三級聯網、兩級監管”的目標。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按照省政府的總體要求,制定了涵蓋住房公積金、經濟適用住房、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等三項內容的系統建設方案。唐山、秦皇島等市在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信息系統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市政公用事業陸續啟用供水、燃氣、供熱、公交等行業計算機監控和綜合管理網絡系統,大力推廣集成電路卡(IC卡)應用,實現了高效、優質服務。全省11個設區市、部分擴權縣(市)開通96116城建便民服務熱線,建立了網絡聯動系統,受理城市供水、公交、燃氣、供熱、環衛、城管、工程質量、安全生產等問題的政策咨詢、投訴舉報及搶險搶修,共計15萬余件次,起到了服務于民、方便于民的作用,成為密切聯系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贏得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
城市空間信息綜合應用研究進展良好。城市空間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列入省政府信息化重點建設項目,系統建設方案通過專家論證。該項目創全國之先,為信息資源共享做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五)企業信息化建設得到加強
城市公用事業相關企業在項目管理、生產調度指揮、自動控制等方面廣泛應用計算機系統,提高了生產經營管理效率、技術水平和安全水平,為城市應急服務提供了基礎。勘察設計行業信息化建設效果顯著,甲乙級設計單位計算機出圖率達到100%,縮短了設計周期,提高了設計質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企業辦公自動化系統、招投標系統以及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在大中型建筑施工企業中得到較廣泛的應用。房地產行業中的企業信息技術應用有了一定的發展,一些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實現了項目管理和內部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了企業網站,促進了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房地產中介服務、工程招投標、工程造價、質量檢測等機構,普遍實現計算機管理并向網絡化應用邁進。
二、“十一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化正從整體上引導和影響著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信息資源成為國家建設和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與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一起構成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信息化非常重視,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方略。對信息化工作,中央領導同志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又明確指出:“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信息化建設是實現建設事業更快更好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首先,加強信息化建設是實施城市化戰略的重要保障。省委六屆三次全會明確城市化為我省的四大主體戰略之一。城市化以工業化為前提,工業化的發展又推動著城市化的進程。根據世界經濟發展新形勢,我國的城市化又同時面臨信息化問題。省建設廳作為推進城市化的牽頭部門,擔負著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重要職責,要完成好省委、省政府賦予的歷史使命,更好地推進我省城市化發展,真正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水準設計、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和高質量服務,必須加快信息化建設。
其次,加強信息化建設是建設事業實現更快更好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設事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建設系統各行業多屬傳統產業,管理手段、生產方式和思維模式還很落后,面臨著極為艱巨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的任務。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使我省建設事業加快結構調整、實現更快更好發展成為可能,從而將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綜合效益,促使傳統產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第三,加強信息化建設是轉變政府職能,搞好機關效能建設的有效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擔負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這些在建設系統都有充分的體現。要履行好這些職能,建立勤潔、廉政、務實、高效的政府機關,靠傳統的管理手段,滿足不了需要。推進電子政務,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是政府轉變職能的必然要求。
同時,必須正視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各地各行業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影響了整體工作的推進,思想認識問題仍是阻礙發展的根本性因素;管理制度不健全,規劃滯后,導致信息化建設的盲目性和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嚴重;信息化標準不統一,部門間缺乏統一協調,使信息資源共享困難、利用程度低;資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制約了信息化的發展。應當看到,建設事業信息化工作還任重道遠,我們必須把握形勢,抓住機遇,實事求是、積極努力地開展工作,把建設事業信息化工作推向前進。
三、“十一五”時期信息化建設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關于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全省建設工作的中心,堅持“統籌規劃,資源共享,應用主導,面向市場,安全可靠,務求實效”的發展方針,以建立建設系統電子政務平臺為重點,加快基礎數據庫建設,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增強行業監管能力,促進政務公開,推進信息技術在建設企業中的應用,努力實現建設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
(二)發展目標
1、搭建全省建設系統電子政務平臺。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實現機關辦公自動化,省、市、縣及部分重點鎮形成暢通的電子政務網絡。
2、逐步解決建設事業信息化發展的共性、關鍵性技術問題,加強全省建設事業各行業應用系統的研發與推廣。
3、建立和完善建設信息化標準體系及相關規范,建立健全建設領域行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成全省建設系統數據中心。
4、建立建設系統公眾信息網站群,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重點業務實現網上監管,全部行政審批事項實現網上辦理。
5、引導建設企業加快信息技術應用的步伐,逐步實現企業管理網絡化,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四、“十一五”時期的主要任務
(一)抓好機關信息化建設
加快推進機關辦公自動化建設,形成全省建設系統互聯互通的業務資源網,推進移動辦公、數字身份認證(CA認證)和電子簽章等技術的應用,逐步實現省、市、縣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之間公文、會議、督查等主要辦公業務的電子化和網絡化,實現非涉密信息網上傳輸。建立網上許可應用平臺,逐步實現各項業務網上協同辦公和在線服務,提高建設系統行政效率。
(二)構建城市空間管理綜合信息平臺
采用網絡與通信、數據庫、地理信息系統(GIS)、計算機等技術,建立和完善分布式與集中式相結合的城市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庫、城市規劃數據庫、城市房屋數據庫、建設工程數據庫、基礎設施數據庫、企業數據庫、從業人員數據庫、政務信息數據庫、元數據庫等,初步建立省、市城市空間管理綜合數據共享交換中心,奠定整合專業信息資源的基礎,從而解決由于城市專業化管理所帶來的信息資源分散、整體管理效率低下的問題,滿足現代城市綜合管理與專業管理相結合的數字化管理模式的需要,為建設系統各部門提供城市空間基礎信息服務。
(三)積極推進行業管理信息化
建立省、市、縣三級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初步實現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城市總體規劃執行情況的動態監管;同時,在城市基礎空間數據庫的基礎上,建設并完善規劃審批管理、綜合管線管理、輔助宏觀決策、城市仿真、基礎工程地質等一批核心業務信息系統。
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應用建筑市場管理信息系統。完善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信息系統,推廣應用建筑施工圖審查、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備案等業務管理系統;進一步完善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及時采集和分析工程建設項目、建筑市場有關企業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信息,實現對建筑市場主體行為、工程建設項目流程的動態監管,逐步建立建筑市場有關企業和人員的信用檔案庫。
建立和完善房地產管理信息系統。完成房屋拆遷管理、房地產開發項目管理、房地產交易與房屋產權管理、物業管理、房地產從業單位與人員管理、房地產市場預警預報等核心業務系統的建設,通過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將分散于房地產開發、交易、租賃登記備案、權屬登記等環節的市場信息有機整合,實現宏觀經濟與房地產市場的基本情況和發展態勢分析與評價。
加強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完善住房公積金業務管理系統,建立完整的住房公積金監管體系;建立省級住房公積金數據中心,實現住房公積金關系的跨地區轉移,住房公積金業務的省內異地辦理。建立全省統一的城鎮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信息化管理體系,實現城鎮最低收入家庭住房管理、廉租住房補貼管理、廉租住房配租管理、公房租金核減管理的科學化;建立與相關部門的信息交換機制,實現對申請住房保障的城鎮最低收入家庭的動態管理。建立全省統一的經濟適用住房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經濟適用住房項目建設過程監管、經濟適用住房購買申請審批等過程的網絡化管理。
實施城市管理數字化工程。在城市供水、排水、燃氣、供熱、道路橋梁、公共交通、園林綠化、綜合管網、風景名勝等管理領域大力推廣應用信息技術。建立城市市政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通過多部門信息共享和協同工作,實現對城市市政工程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市容環衛的綜合監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行業服務熱線,并與數字化管理工作相結合,建立網格化的管理系統,提高便民服務水平和城市應急處理能力,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效率。
建立建設材料設備管理信息系統和網絡信息發布平臺。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為管理部門提供全面準確的建設工程材料和設備信息,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建材市場。推進建設材料設備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為企業提供便捷服務。
(四)加強“河北建設”網站群建設
建立以省建設廳門戶網站――“河北建設”網為中心站點、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門戶網站為分站點的全省建設系統公眾信息網站群。以公共服務為重點,增加網上受理項目,完善與民互動功能,對公眾和企業的主要審批業務實現在線受理,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推進依法行政。按照《河北省政府信息公開規定》,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將公眾信息網作為信息公開的主渠道,更好地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大力宣傳建設系統,提高建設系統的社會知名度。建立信息互動機制,實現對網站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維護。充分發揮網站群在推行政務公開、宣傳河北建設風采、溝通社會公眾、建設高效透明政府等方面的作用。
(五)加大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堅持“統籌協調、需求導向、創新開放、確保安全”的原則,以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先導,提高信息資源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完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保障環境,推進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建立以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為核心的全省建設系統數據中心。通過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政務信息系統、行業應用系統,使業務流程和數據采集相結合,形成全省建設基礎數據庫系統,為政府決策、行業發展、社會咨詢等提供技術支持和信息服務。研究制定建設信息化基礎標準、信息網絡和計算機基礎標準、信息分類和編碼標準、信息技術應用標準和信息化安全標準,保證信息資源的共享及應用軟件的相互兼容,實現建設系統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信息的互聯互通。
(六)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
積極引導企業逐步從當前單項信息化技術應用階段逐步向多技術集成應用階段發展。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規劃咨詢單位應大力推進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地理信息系統(GIS)及遙感系統(RS)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建立城市規劃輔助設計系統和城市規劃設計協同管理系統,提高城市規劃設計、規劃咨詢的科學水平。市政公用事業相關企業應建設基于網絡平臺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及辦公自動化系統,積極采用3S( 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RS-遙感系統)技術,完善并普及城市公交和水熱氣計算機輔助生產調度指揮控制、計算機輔助計量與收費、IC卡收費等系統。勘察設計企業在現有CAD技術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以網絡集成技術為支撐的工程協同設計和項目管理。建筑業施工企業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管理模式,在項目管理、合同管理、風險管理、財務管理、造價管理、投標管理等方面實現信息化;建立并積極推廣集成化、網絡化的協同工作平臺,使設計施工一體化系統(CIDC)得到初步應用。房地產企業應重點建設房地產開發項目管理、客戶管理、內部集成管理等信息系統與企業外部門戶,推進房地產企業開發、管理和服務集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完善工作機制,形成業務部門提出需求、信息化領導小組組織協調、信息化工作部門負責具體技術實施的工作格局。健全決策機制,及時研究協調信息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提高信息化建設的決策水平。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專家論證評審制度,保證信息化規劃、計劃、系統建設方案的科學性。信息化領導小組要參與對信息化項目的立項審批,統籌協調,防止項目建設的盲目性和重復建設。建立項目驗收、備案制度,制定信息化建設項目管理的規范和規定。探索構建企業信息化信息技術應用體系等。
(三)多渠道籌措資金
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主動爭取財政等部門對信息化的資金支持;要加快建設信息化建設管理及投融資體制改革,廣泛吸引國內外各類社會資金,逐步形成由多種投融資渠道、多元投資主體構成的信息化建設投融資格局。鼓勵各種社會資金參與全省建設信息化項目建設。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設的市場屬性,積極向社會提供各類信息增值服務,并采用滾動推進的方法,將所得資金投入到新的信息化項目建設中,使建設信息化建設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四)完善信息網絡安全保障措施
建立信息網絡安全監管領導機制,形成全省統一的信息安全協調管理體系。從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兩個方面,加強對建設系統基礎信息網絡和重要的電子政務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
(五)培養復合型人才隊伍
加快建設系統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堅持多渠道培養與高起點引進并舉,滿足建設信息化建設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批掌握本行業業務知識和信息化應用技術、能編制信息化規劃、精通信息化建設項目管理、善于引進、吸收和應用先進技術的多層次、高素質的信息化建設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