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中國汽車云市場(2023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中國汽車廠商正積極擁抱公有云,在汽車云基礎設施市場中,公有云占比59%,其中阿里云市場份額達34.5%,穩居第一。
據IDC測算,2023年下半年中國汽車云基礎設施市場規模達31.6億人民幣,其中公有云市場部分增速最快,市場規模達20.6億人民幣。
傳統的電子電氣架構之下,汽車產品的競爭力長久以來由硬件定義。但隨著汽車產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數字化能力已經成為車企在新時代中的核心競爭力。
而在數據、算法、算力三個層面,汽車的云服務有著全面地應用,無論是車企內部數字化轉型帶動生產效率的提升,還是汽車作為智能終端未來的場景化應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都需要與云展開緊密的結合。
公有云平臺日漸顯現為推動汽車行業革新與升級的核心引擎。在汽車日趨智能化與網絡互聯的背景下,數據處理的需求急劇攀升。公有云平臺憑借其出色的彈性擴展能力,能夠迅速根據業務需求增減資源,充分滿足了汽車行業日益增長的數據處理及分析需求,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云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在汽車產業中的迅猛擴張。
此外,基于較低的投資成本,公有云采用資源池化的方式,將計算、存儲和網絡等資源匯聚成一個巨大的資源池,通過虛擬化技術實現資源的動態分配和管理。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還使得汽車企業能夠更加靈活地響應市場變化,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交付的速度。
隨著云技術在汽車端價值的凸顯,阿里云智能集團副總裁、汽車能源行業總經理李強表示:“云計算的定義正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云計算被當作IT的一部分,現在廣義的云計算概念不僅包括底層芯片、計算網絡存儲,還涵蓋云原生架構、大數據,以及再往上層的AI大模型等,正在成為企業持續創新的核心動力。在整個汽車產業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云和AI的結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車企創新所需要的技術和服務一定優先誕生在云上。”
據公開數據,作為汽車云基礎設施中公有云模式最大占有者,阿里云已經服務了國內超過70%的汽車企業,包括小鵬、一汽、吉利、長城、長安、地平線等知名品牌。在AI時代,阿里云正積極推動大模型技術在汽車行業的落地應用,并與中國一汽、長安汽車等車企共同探索如何將大模型技術融入汽車設計、生產、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的全過程中。
然而,公有云基礎設施市場份額雖有繼續向寡頭集中的趨勢,但頭部之間競爭仍顯激烈。在今年4月份在車云服務領域,華為發布了乾崑車云服務3.0,該解決方案提供了全周期的智能服務和貼心體驗,覆蓋了用戶從備車、上車、用車、停車到維修保養等各個場景。如今華為云已服務了90%以上的TOP30國內外主流車企和自動駕駛公司。
此外在2024年北京車展期間,騰訊云也發布汽車行業大模型“全域智能”解決方案,為用戶帶來了從模型、算力、AI工程平臺到AI應用的全鏈條服務,旨在全面覆蓋研發、生產到營銷等各個環節,助力車企全面提效。
據研報統計,國內汽車云四大巨頭—華為云、阿里云 、騰訊云 、百度智能云,已經獲得業界的普遍認可,在客戶進入基礎設施整合階段,上述企業的市場份額占比持續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