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務正在呈幾何級數增長,電信運營商、業務提供商對IDC機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穩定、可擴展、易升級、節能環保的IDC機房已經顯得非常重要,這對于運營商的發展,乃至信息行業的發展而言,都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重中之重。
面臨三大挑戰
對于當前電信級數據中心的現狀,聯通IDC運營中心曹魯認為,首先,國民經濟今年依然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雖然增速有所回落,但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依然良好。其次,目前企業面對傳統數據中心管理復雜、運維成本高居不下、難以適應業務發展需要等一系列問題,對數據中心建設熱情依舊,新建、擴建、改建項目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未來投資力度依然很大;另外,國內數據中心市場處于高速增長期,項目建設也需要一定周期,所以對市場波動和風險有較強的抵抗能力。此外,目前數據中心廠商在加緊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力度,針對行業應用特點的各種整體解決方案不斷推出,節能、安全、智能管理等概念逐漸深入,廠商之間以及廠商和用戶的合作日益緊密,也為數據中心產業今后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對于電信級數據中心的挑戰,他表示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IDC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沒有統一的業界標準。至今,IDC業界沒有一個專門針對IDC或者EDC建設的國標。就是世界范圍內,也沒有專門針對如何建設IDC的標準。只能找相近的或者相似的標準。并且,對于目前各大運營商來說,IDC是各自為政,由各個省公司自己規劃,缺乏統一規劃,沒有針對骨干網做相關的布局規劃等造成網絡質量不高,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各地都在新建、擴建機房,建好后,對整個網絡環境改善不大。并且,若干小的機房為了增加客戶及收入,不計成本的降價,給其他IDC的運營帶來極大的影響。
第二,數據中心的能耗挑戰。就目前情況來看,IDC無疑是電信運營商的耗電大戶。據初步估計,IDC所耗的電能占電信運營商總耗電能的10%以上。以中國聯通為例,在08年的IDC耗電達到了4億元以上,占整個IDC運營成本30%以上。
第三,海量數據快速增長對數據中心管理的挑戰。
建設“動態”數據中心
如何建設動態數據中心呢?曹魯認為主要分三個方面。一是前期規劃。在數據中心規劃的時候,建設上先要考慮的不是帶寬容量和機房面積,而是IDC的未來的主要客戶群體。這是最重要的。有了客戶群體目標,運營商就可以提出具體的需求,確定規模。整體機房的定制目前很少有,但是建設機房初始就應該采用定制思想。二是采用技術。并不是所有的數據中心都需采用最先進的技術,但是,一個數據中心如果沒有一兩種業內頂先的技術,這個數據中心就是沒有“賣點”的。現階段,最適用于動態機房的技術就是虛擬化技術。其三是管理系統。這里所指的管理系統,不單單是指一套軟件,而是指整個機房的管理需要系統。從IDC的管理人員到運維人員,從IDC機房內任何一臺設備到任何一種軟件,數據中心都該有相應的流程、規范去管理約束。這樣的數據中心,管理人員甚至可以精細到某臺服務器上被誰刪除了一個小文件,并查出相關信息,或者某臺服務器的流量有異常,管理人員也能馬上分析出原因并給出客戶一份詳實的報告。
就維護方面,中國移動網絡部孔令山對本刊記者表示,首先要對維護人員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進行重新組織和規劃。將人員分成幾層,第一種對設備健康狀況簡單的維護。維護人員針對以前的數據中心設備進行一些簡單的操作維護和管理,專業化水平相對較低,無法進行更深入的管理。第二種是專業化程度相當于數據庫的專業人員。在以前沒有規模化和效益化之前。運營商并未提供這種服務,客戶需求似乎也沒那么強烈。專業化不足是其中一個挑戰。
其次,由于數據中心的虛擬化和云化,運營商亟需細分和提高維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基于規模化和一體化平臺,運營商可以分級別、分客戶市場培養相對應的專業技術人員,比如分別培養具有支持客戶、面向服務和面向內部系統等的專門人才,以滿足在“云”的各種層次上都有專業技術人員做支撐的要求。
業務推廣是重點
就數據中心對虛擬化等新技術的應用情況,記者采訪了進行虛擬化主機試點近半年的江西聯通上饒IDC負責人吳榮興。他表示,當今客戶對數據中心產品服務和網絡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服務方面有兩個值得關注,一是技術人員的技術能力。上饒IDC有24小時值班電話,若突發故障,需要技術人員聯絡溝通,這時如果技術人員出了問題,就會給客戶很不好的印象。二是飛快的技術變革。07年廠家開始推虛擬化,現在又是云計算,這些技術從管理、節能、提高服務器利用率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短期看投資回報率并不高。
吳榮興還認為,在虛擬化產品推向市場的時候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客戶還不知道該產品,二是許多小型用戶沒有這個需要。對用戶而言,“虛擬空間”已經足夠使用,并且比虛擬化主機產品還要便宜。
近半年的試運行,正真使用的用戶不到十分之一。不過使用虛擬化機的用戶表示該產品可以提高業務部署能力,效果比較明顯,就是成本太高。
就虛擬化等技術的未來趨勢,他表示,很看好這些技術,現階段更應該注重對虛擬化的推廣和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虛擬化等技術帶來的巨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