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會觀天象 水庫泄洪、城市積水早知道
本文摘自:環球網 時間:2016-01-15 22:22:33
烏云密布,臺風將至,暴雨來臨……這場降雨將持續多久?是否會形成洪澇災害?水庫什么時間可以開閘放水,該放多少水?大數據技術與水利技術的結合,或許可以讓人們借助于云服務“跑贏”烏云。
近日,阿里云同國內水利信息技術服務及應用產品提供商弘泰水利達成合作。雙方計劃通過大數據技術,將水利基礎設施(水庫、河道、泵閘等)的管理從離線變為在線,打造“智慧水利”。 弘泰水利將參加20日開幕的云棲大會上海峰會,展示分享大數據實踐經驗。
阿里云大數據業務資深專家張金銀表示,阿里云將為弘泰水利提供一站式的大數據采集、分析與預測、可視化等工具以及強大的計算引擎,幫助弘泰水利用大數據治水。
據2011年的水利普查數據,我國總共有98002座水庫,其中大型水庫達到800多座,而80%以上的水庫管理幾乎都處于離線狀態。汶川地震時,政府曾嘗試測算多少水庫受影響。但算了兩天,也沒有算出結果。
這樣的場景你可能并不陌生,一場臺風來臨時,各級主管領導,水庫管理人員打著傘,冒著狂風暴雨,巡視水庫大壩,通過人工觀測和計算,判別水庫大壩是否處于安全狀態,并結合歷史經驗決定該如何開閘放水…
在傳統洪澇災害預測中,人們通過在轄區各個水庫、水電站設置雨量監測站,分析雨量站所反饋的數據做出預測。這種方式主要依賴地表數據,通常只能在洪澇發生前20分鐘發出預警,一旦災害發生,老百姓很難在短時間內撤離。
水利大數據來自于水文自動測報、閘泵遠程測控、工程安全監測、視頻監控等的前端物聯網設備的采集,其數據量包括了和水相關的水位、雨量、工情、地下水、水質、積水、大壩安全、供水、排水等諸多方面,數據復雜而龐大。
如果將這些數據在線聯網會怎樣呢?弘泰水利總工余麗華表示,獲取數據,并將海量數據規范化存儲,是水利大數據的基礎。數據集中后,可以做水庫管理的平臺服務,也可以做洪水風險的分析,以及城市內澇的預警分析,并且可以為公眾提供防汛減災的社會化服務。
自去年開始,弘泰水利承建了依托于阿里云彈性存儲及大數據計算平臺的臺風路徑查詢分析系統。該系統收集了自1945年以來所有影響中國的百余個臺風的行走路徑、風力風速、水雨情等情況,當臺風來臨,通過阿里云大數據平臺專業算法與歷史臺風庫進行路徑比對,在1秒鐘之內迅速計算出歷史上與本場臺風最為相近臺風,為預測汛情提供雨型參考。
以寧波地區為例,系統最早可以提前48小時,通過水文水力學模型算法進行高速計算,結合實時降雨情況、河道水位情況、水庫水位情況、河道閘門泵站運行情況,將寧波主城區劃分為8萬個網格,僅需要2分鐘就可以計算出寧波主城區任意一100*100米地區或者某一個醫院、學校、小區的洪水淹沒情況,查詢相應的淹沒深度、淹沒時長、演進過程、退水時間、動態模擬,同時伴隨著臺風、降雨情況的變化,系統計算結果還可以實時校正,實現精準預測分析。
在去年“燦鴻”臺風期間,這一系統得到成功應用,為寧波防汛防臺指揮服務提供支撐,并經受住了實測水位的檢驗,洪水計算結果與實際對比誤差在10%以下,其精度和計算效率遠高于國內外水利行業其他洪水分析方式。
“我們將通過阿里云,構建包括水庫管理、洪水風險管理、城市內澇管理等專業水利應用云平臺,并且將公司積累的數百個水利專業基礎模型與阿里云結合打造專業的水利PaaS平臺,從而使全國更多的地方政府、合作伙伴開發商及公眾能盡快享受到水管理信息化技術變革和創新所帶來的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余麗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