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將成為電力企業集團化運作、集約化發展、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推動力,電力信息化將由調整期進入加速期。
6月28日,“2006年中國電力企業信息化發展高層論壇”暨“電力信息化標桿企業系列評選”結果發布會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來自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發電集團、各網省公司、供電企業、發電企業,以及IT廠商的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高峰互動、激蕩智慧”就電力信息化標桿及電力信息化的熱點問題進行了研討,會議成為了解中國電力行業,尤其是電力行業信息化的一個絕好機會。
作為會議的大背景,很多與會人士都深刻地理解到,電力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十一五”期間將進入加速發展期。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和現代化電力企業建設的要求,對信息化提出了全新要求,信息化將成為電力企業集團化運作、集約化發展、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推動力,電力信息化將由調整期進入加速期。
國家電網公司信息中心主任辜體仁的一句話引起了記者的思考。他用這樣的詞語來總結電力信息化的過去和現在:以前是粗放,現在是重視。他解釋說,信息化在電力行業企業的發展戰略上,可以說已經站穩了腳步,現在單位不講信息化的事好象他的工作就沒有講完,所以在企業信息化的地位是越來越高,領導對信息化的認識不是前十年,更不是前二十年的事了,經過上一個五年計劃以后,對信息化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6年,是電力信息化發展路途中,關鍵性的一個新的五年計劃的頭一年,從與會者的話語中,記者可以感受到電力行業內部涌動的信息化大潮。而通過采訪,通過前前后后的對比,我們更能夠看到信息化在電力改革中的重要性,真是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十一五”提出新要求
對于中國電力信息化的發展現狀,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科技中心總工程師尹凇有深刻的認識。他告訴記者,電力工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基礎產業,近年來電力高速的發展,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規模。
在投產一大批機組的同時,電力行業正在轉變生產模式,向節約、節水、低排放、高效率、環保性發展,預計在“十一五”期間,還有大的提高。
電力行業是國內應用信息技術比較早的行業之一,專項業務的應用,長期的信息化實踐表明,成功的信息化應用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動了企業的在管理水平上的提高,無論是電網公司還是發電公司,都對信息化提高了要求。
記者了解到,根據我國電力企業信息化的現狀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趨勢,在信息化進程過程中標準化作為企業信息化的基礎工作,切實采取措施,加以推動,加強信息化規范管理,加快完善電力信息化企業體系,以信息化帶動管理創新,以管理創新促進信息化的管理,信息化是推動電力企業綜合能力的體現。
根據記者了解,在電力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中重要的是要建設一個SG186工程。辜體仁說,這個SG186工程制定以后最大的優點就是將信息化從原來一種很自由、很隨意的一種建設方式,轉變為一種規范的整體推進的方式,同時這種 SG186工程的提出,使電力信息化有一個發展的目標,同時作為一個工程和一個目標明確的項目。這些使信息化走向一個有序的、科學的、有領導的、有計劃規范發展的道路。
根據記者了解,SG186工程構建就是信息集成平臺,數據統一交換,應用繼承和企業門戶。這個意義很大,它包含的內容很多,主要是建設8個應用系統,包括財務資金、應用管理、安全生產、人力資源、協同辦公、物資管理、項目管理、綜合管理。
標桿企業的信息化之路
邱世明博士長期跟蹤電力行業,對于信息化在電力方面的貢獻,說起來是如數家珍。他指出,從效益來看,電力信息化的績效主要表現在業務運作效率提高、企業效益提升、企業管控能力增強、客戶服務改善、企業文化融合方面。
首先,信息系統的應用帶動企業業務流程的優化。調研表明,電力企業在實施信息系統,尤其在實施ERP系統的過程中,需要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優化,基于優化的業務流程,借助信息系統的處理,使業務運作效率大為提高。“電力企業信息系統使業務功能實現流程化,流程的計算機化管理,縮短了任務流的傳遞時間,大大提高了業務和管理的效率。”
同時,業務處理的自動化加速了業務流與信息流。通過信息系統的應用,改變了企業員工的工作方式,借助網絡和信息系統,縮短了作業時間。通過信息系統的應用優化了人力、設備等資源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例如紹興電力局在生產管理方面通過變電站無人值班分層分控系統、變電運行管理系統的實施以及變電所無人值班的改造,使運行值班人員從最新定員標準要求的人員數減少51.99%,極大地降低了管理費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某供電企業在應用財務管理系統后,庫存占用資金由1400萬元降低到650萬元。
生產管理相關系統的應用,加強了電力企業設備資產管理能力,提高設備運行可靠性; MIS應用使消除設備缺陷的消缺率、及時性大幅提高,并全面規范檢修管理,極大地提高設備健康水平,直接和間接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大唐淮南洛河發電廠的實踐表明:在系統運行過程中,發電機組的可靠性、經濟性和可調性有了大幅的提高,發電機組等效可用系數從以前的71%提高到現在的91.61%,提高了 20.61個百分點;非計劃停運次數從12次/臺年降至1.84次/臺年;供電煤耗率從387克/千瓦時降至338克/千瓦時,下降了49克/千瓦時。
廣東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沙角A電廠指出:自2003年投用地下管線可視化管理系統后,每年累計增收金額約520.9萬元。2004年投用電廠煤場數字化精確配煤系統后,每年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為9342.6萬元。
同時,信息系統應用的重要作用是規范管理,電力企業在這方面獲得了明顯的績效。深圳供電公司的實踐表明:信息系統的應用減少了作業過程中人為因素引起的不規范,化人為管理為制度管理、化黑箱管理為透明管理,化多頭管理為扁平化的集中管理。
還有,通過信息技術應用改善客戶服務方式、手段在供電企業、電力建設企業、科研院所表現最為突出。天津電力公司應用變電工作票子系統帶來每年142萬元的費用節省,其中包括車輛使用費用節約、人力資源節約、供電收入增加;紹興電力局在 95598呼叫中心系統應用后,其故障搶修平均達到現場時間由29分鐘縮短到12分鐘,電費回收時間由6.54天縮短為6.13天。
諸多問題期待解決
雖然成績顯著,而且信息化已經提上重要日程,但是不可否認,電力信息化還面臨著很多問題。
領導和各級管理人員對信息化的認識和理念,仍不適應信息化的要求,對電力信息化的規律認識了解不夠。
在國家電網公司的抽樣調查中,58.33%受調查單位認為對信息化認識不足是影響信息化建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13個影響信息發展因素中,超過其他因素十幾個百分點,與資金不足并列第一位。
同時,信息化企業與長遠發展目標,企業管理企業文化的脫節,沒有與企業管理改革發展繼續創新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聯系起來,企業信息化水平與企業發展要求差距仍然很大。電力集團公司對所屬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規范化和力度不夠,下面單位的自主式開發和自由式開發模式取代了統一,這就決定了已建系統缺乏“橫向貫通”、“縱向穿透”。
還有,記者了解到,信息技術的應用效果和應用水平有待完善、優化和提高,信息系統的使用化水平仍然不夠,管理信息化不能做到像生產過程自動化一樣全部脫離手工、自動運行,實現無紙化辦公。
在一個系統不好用,流程不知道怎么走,像OA系統某個領導走了,就不知道文件走到那里了,有的領導出差了,就不知道怎么做了,這是我們要在信息化方面解決的問題。 同時,信息化發展不平衡,應用水平有較大差別,西部公司在信息化投資和應用水平上明顯落后于先進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