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務
“十一五”時期,以強化能力建設為重點,以確保運行安全和提高運行效率為目標,統籌交通、能源、水資源、環境等基礎設施領域協調、均衡、有序發展,重點建設十大任務。
(一)完成奧運基礎設施
緊緊圍繞“新北京、新奧運”的總體目標,以城市交通、資源供應和城市環境為重點,按照“安全、質量、工期、功能、成本”五統一的原則,全面完成奧運基礎設施,滿足奧運會順利舉辦的需要。
到2008年,完成首都國際機場擴建工程,實現國際大型現代化樞紐航空港功能,滿足奧運會高強度的對外交通需求。
建設完成地鐵奧運支線、軌道交通機場線、地鐵5號線、地鐵10號線一期等4項軌道交通工程,建設完成奧運場館周邊59條城市道路,供給能力滿足奧運會城市交通需求。
完成太陽宮燃氣熱電廠、奧運場館及周邊熱力管線建設,改造奧運場館周邊燃煤鍋爐,建設完成奧運場館周邊輸變電工程。
加快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段,完成市內配套工程,到2007年底具備供水條件。
建設完成清河導流渠、仰山大溝以及向陽閘庫區水環境治理工程,滿足奧運場館周邊環境要求。實施北環水系、清河二期等水系治理工程,完成清河再生水廠、北小河再生水廠建設,大幅度改善中心城河湖水質。
(二)增強資源供應能力
重點加強能源、水資源的供應能力建設,基本滿足“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長對能源、水資源的需求。
1.建立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
堅持開源增供、節能優先、優化結構、保障安全,初步建立起“以電為主,煤、氣、油為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補充,多元互補、多方供應、協調發展”的能源供應體系。重點加強電力、天然氣、成品油供應能力建設,到“十一五”期末,能源供應能力滿足6500萬噸標煤的消費需求,實現既保障安全供應又保護環境的能源發展戰略目標。
增強受電、輸電和本地發電能力。增加門頭溝、通州兩個500千伏變電站,形成有昌平、順義、通州、安定、房山、門頭溝6個變電站組成的500千伏環網。新建和改擴建43座220千伏及155座110千伏變電設施。建設完成太陽宮熱電廠、鄭常莊熱電廠、草橋熱電廠一期、電子城熱電廠,建設完成延慶10萬千瓦風電廠,開展大型核電站的前期論證工作。到2010年,新增本地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達到800萬千瓦;本地發電能力力爭達到電力負荷需求的三分之一以上。
大幅度提高天然氣供應能力。建設唐山曹妃甸液化天然氣(LNG)工程,建設完成六環路高壓輸配工程、中心城輸配系統擴建工程。推進管道天然氣向新城和重點城鎮發展,優先保證城市生活和供熱用氣。2010年全市年天然氣消費量達到70億立方米。
提高成油品供應和儲運能力。建設六環路成品油輸送管道,配套擴建、遷建長辛店、黃村、通州、順義、沙河等油庫。建設燕化至首都機場的航空煤油輸送管道,擴建航空煤油庫。結合京津冀地區成品油輸送管道的建設,新建儲備油庫3-4座。
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力爭達到4%。積極發展燃煤燃氣鍋爐聯合供熱方式,大力推廣分布式能源、熱泵等新型供熱方式,繼續推廣太陽能熱利用,積極開展低溫核供熱可行性研究。
2.完善水資源供應體系。
強化水資源供應能力建設。到2010年,基本建成“西有南水北調、官廳水庫,北有密云水庫,與地下水、再生水聯合調度的水資源供應體系”,水資源供應總量提高到42億立方米。
推進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段及市內配套工程,重點建設團城湖至第九水廠輸水管線工程、豐臺水廠、南干渠,啟動團城湖調節池、北京段調蓄水庫、第十水廠、燕化水廠、大興黃村水廠、房山城關水廠、長辛店二水廠等水廠建設,改造田村山、城子和良鄉等現有水廠,提高南水北調到京后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大力開發利用再生水。重點建設清河、北小河、吳家村、小紅門、盧溝橋等再生水廠及配套管線,逐步使再生水成為河湖生態、工業冷卻、城市綠化、道路澆灑、生活雜用等主要水源。積極引導、促進居民小區使用再生水。郊區再生水廠與生態濕地建設相結合,重點建設密云、懷柔、平谷、順義、房山、門頭溝、昌平等城市水源地再生水廠。到2010年,中心城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全市再生水年利用量達到6億立方米。
推廣雨洪利用技術。廣泛采用環保型透水地面、綠地滲蓄等措施,最大限度滯蓄雨水。分上游水源地、中游溫榆河、下游北運河三個層次,綜合采取治污、治河、調水等措施,全面開發利用北運河水系水資源。堅持“提高防洪標準,改善水體水質,恢復生態環境”相統一的原則,綜合治理永定河河道,挖掘生態功能,拓展發展空間。
繼續開展海水淡化前期工作,深入研究論證海水淡化的成本、安全、環境影響以及供水管網方案,做好新水源的戰略儲備。
(三)強化城市交通建設
全面落實公共交通優先政策,確立公共客運在城市日常通勤出行中的主導地位。重點建設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系統,適度推進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車系統建設,加大人行過街設施建設力度,統籌配置既有資源,地下、地面、地上立體、協調發展,初步建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環保,城鄉一體、統籌城際”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
到2010年,中心城公共客運系統承擔全日出行量比例達到40%以上;五環路以內85%的通勤出行時間不超過50分鐘;邊緣集團到達市中心出行時間在1小時以內;最遠的郊區新城到中心城的出行時間不超過2小時;北京與周邊地區主要城市的陸路通達時間在3小時以內。
1.繼續加大軌道交通建設規模。
作為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主要骨架,軌道交通在全面建設完成地鐵奧運支線、軌道交通機場線、地鐵5號線、地鐵10號線一期等直接為奧運服務的4項軌道交通工程基礎上,有序擴大建設規模,繼續完成地鐵4號線、9號線、10號線二期和輕軌L2線(亦莊線)的建設。到2010年,軌道交通線網運營總里程達到270公里以上,比“十五”期末翻一番。
2.完善城市路網結構。
加快城市快速路和南北向主干路建設,基本建成14條放射型快速路與3條快速環路構成的快速路網系統,到2010年,中心城快速路總里程達到280公里。
建設一批快速聯絡通道,重點完成通惠河北路、阜石路、廣渠路、姚家園路、蒲黃榆路等快速聯絡線;打通一批貫通市區的南北通道,重點完成趙登禹路、藍靛廠南路、北苑路、西大望路、玉泉路等;改造完成一批城市主干道,重點完成阜通東大街、朝陽路、萬壽路、安立路等;繼續完成奧運場館周邊地區路網改擴建工程;進一步加快城市“微循環”系統建設,提高路網密度;繼續推進新城路網建設。
3.構建市域快速交通網絡。
以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干,完善連接城際、中心城、新城、中心鎮的快速交通網絡。
建成機場北線高速、機場南線高速、京包高速和六環路等;改造完成108、109、110、111國道;建設完成連接密云、懷柔、順義、通州、亦莊等新城的快速通道,與市郊鐵路共同構建東部發展帶綜合交通走廊;新建改建一批市級公路。到2010年,初步形成與國家公路干線和環渤海地區公路干線有機銜接的高速公路網絡,市域公路總里程達到16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累計達到900公里,實現“區區通高速”,平原區重要中心鎮都直接與高速公路走廊相連接。
4.統籌靜態交通設施建設。
加快客運樞紐和運營場站建設,建成四惠、一畝園、西客站、宋家莊、京北太平莊等公交客運樞紐。加快公共停車設施建設,在中心城邊緣主要交通樞紐建設“停車-換乘”設施,引導小汽車的合理使用,嚴格管理占道停車。到2010年,初步建成與道路交通容量相匹配的停車系統,市區基本停車位實現“一車一位”,公共停車位總量達到機動車保有量的10%以上。
(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
堅持城市支持農村、城市帶動農村的原則,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點解決農村安全飲水、道路硬化、能源清潔、環境美化、信息暢通等問題,全面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徹底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
加大政府投資力度,重點建設集中供水或聯村供水系統,通過建設水廠擴戶、聯村、單村等供水工程解決145萬農民飲水問題,至“十一五”期末,農民全部實現安全飲水,平原地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山區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徹底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
2.明顯改善農村路網系統。
重點建設重點鎮——高速公路、重點鎮——新城、重點鎮——中心城、重點鎮——國道之間的交通聯絡線,加強農村道路硬化,在行政村“村村通油路”的基礎上向具備規劃條件的自然村延伸。
3.大力發展農村清潔能源。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重點推廣太陽能、沼氣、生物能等新型能源,適當增加液化石油氣和優質型煤對農村地區的供應,進一步改造完善農村電網設施,基本建成安全、合理、可靠的農村電網。
4.顯著提高農村環境質量。
重點建設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衛生廁所系統,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至“十一五”期末,郊區污水處理率達到50%,農村地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衛生廁所基本普及,水源地保護區全部實現垃圾集中處理和農戶廁所改造。
5.有效保障農村信息暢通。
重點建設完善農村廣播、電視、電信、電話、郵政等信息基礎設施,提高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的服務水平和質量,逐步推動寬帶和信息服務業務,至“十一五”期末,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移動電話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
(五)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以空氣、水和固體廢棄物治理為重點,繼續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努力改善城市環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到2010年,城市環境質量基本達到國家標準,全市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1.嚴格控制大氣污染。
重點控制煤煙型污染、機動車污染和揚塵污染。提高清潔能源的比例,推廣使用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淘汰能耗高、尾氣排放不達標的機動車輛,合理規劃加氣點布局,大力推廣使用液化氣為燃料的出租車和公交車,降低交通能耗和污染。加大城市地區裸露地面綜合整治,嚴格控制施工揚塵。
2.加快城市水環境建設步伐。
高標準建設城市污水設施系統,中心城新建污水管網700余公里,全面建成14座污水處理廠,完善廠網布局,中心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建設完善順義空港、通州永順等23座新城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污水管網,建設7座中心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污水管網,新城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0%。全面完成六環以內河湖水系治理200公里,逐步治理和恢復歷史河流水系。到2010年,實現六環以內城市河湖水質基本還清,中心城和新城城市水系平水年基本達到國家標準。
3.提高固體廢棄物污染治理水平。
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完善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置設施,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置能力達到60噸/日,醫療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置。增強垃圾轉運能力,新建通州、大興、房山、平谷、昌平等5座大中型垃圾轉運站,擴建朝陽大屯垃圾轉運站。加快垃圾焚燒、堆肥及綜合處理設施建設,建設大興安定、懷柔廟城、順義楊鎮等12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朝陽高安屯等4座生活垃圾焚燒廠,海淀六里屯、豐臺北天堂、通州董村等9座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顯著提高中心城、新城和鄉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
4.著力抓好城市園林綠化建設。
推進以舊城為中心向外擴散的環狀、放射狀的城市綠網建設,積極推廣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完善城市綠化體系。堅持集中公共綠地與小型公共綠地建設相結合,擴大綠色公共活動空間,重點建設中心城百條特色園林大街,形成特色園林景觀;按照500米服務半徑要求,繼續推進集中公共綠地建設,建設生態效應突出的萬米以上集中公共大綠地,總面積提高到1000公頃以上;因地制宜建設小型公共綠地。
(六)改造存量基礎設施
加快存量基礎設施的改造,更新和淘汰老舊設施,消除城市安全隱患,利用和整合現有基礎設施資源,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提高整體運行效率。
完成地鐵1號線、2號線消除安全隱患改造工程,提高技術標準,實現最佳運營效率,最小發車間隔縮短到2分30秒。加快實施近郊鐵路平交路口立交改造工程,加強道路路口改造,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優化調整公共汽(電)車線網和場站布局,提高運行效率。
因地制宜,區別對待,整合各類停車設施,充分利用現有停車設施資源。
改造雨污合流管網200公里,疏通排水河道,完善城市排水系統。改造供水管網500公里,減少供水漏失率,降低二次供水設施安全隱患,保證供水安全。
(七)加快新城設施建設
重點建設聯接新城與中心城、新城與新城之間的快速通道,統籌安排新城水、電、氣、熱、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新城功能,引導城市總體格局的調整和優化。
1.加快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綜合交通建設。
加快新城綜合交通系統建設,高標準規劃和建設新城路網。重點建設新城——中心城、新城——新城之間的快速連接通道,重點建設亦莊輕軌、京平高速、西六環路、阜石路改造和廣渠路等。
2.積極推進新城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適度超前,加快建設新城水、電、氣、熱等綜合市政基礎設施。逐步改造、完善新城內部道路網系統;重點完成區域水廠和供水管線建設;建設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垃圾處理廠,加強新城節能、節水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推進再生水回用、雨洪利用設施建設;結合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建設電力、天然氣管線及供熱等能源供應設施。至“十一五”期末,新城全部實現雨污分流,污水處理率達到90%,再生水回用率達到5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部分新城實現天然氣管道供應,提高清潔能源、優質能源比重,基本形成與新城發展相協調的市政基礎設施保障體系。
(八)提升信息設施水平
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加快郵政設施建設,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的整體水平,推動城市信息化建設。
1、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
加快信息物理網絡搭建,增強信息處理與傳輸樞紐建設,大力推進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到2010年,建成布局合理、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安全可靠、適應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為提升城市建設與管理水平、全面建設“數字北京”、率先實現信息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信息服務相分離的原則,積極探索特許經營方式,加快信息管道建設。推進綜合管廊系統建設;逐步改造架空線路;利用市場機制,促進資源共享,提高存量管道的利用率,形成較為完善的地下信息管道設施;鼓勵集約化建設公共局房和小區公共接入局房等信息基礎設施;適度發展無線通信、集群通訊等高端網絡設施,開展公共局房、通信鐵塔共用和天線美化試點工作。到2010年,有線電視光纜鄉鎮通達率達到100%,新城建成區信息管道通達率達到100%。
2.加快郵政設施建設。
進一步建設和優化郵政通信網,提高全市郵政通信能力,加快郵件傳遞時限。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網絡為支撐,以郵件專業處理場地為核心,以郵政局、所、亭、箱為基礎,以運輸網、信息網為依托,分布合理、功能完善、技術先進的現代化郵政通信網絡,使北京郵政設施整體水平處于全國郵政領先行列。
加快郵政局所建設。建設郵政局所151處,重點建設奧運場館周邊以及CBD等功能集中區域郵政局所。同時,加強和完善農村地區郵政局所建設,新城、建制鎮的局所覆蓋率達到100%。完成“戶箱工程”,實現居民樓房一戶一箱的目標。到2010年,實現每一局所平均服務人口1.7萬人,平均服務半徑2.4公里。
(九)完善城市應急體系
按照“平戰結合,平災結合,以防為主,準確預報,快速反應”的原則,以洪旱、地震、氣象、火災和突發性地質災害等應急系統以及城市生命線網絡為基礎,加快完善城市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提高城市整體防災抗毀和救助能力。
1.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完善單災種監測和預警系統,在單災種系統的基礎上,搭建城市現代化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實現災害信息共享,提高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指揮能力。完善防汛抗旱及水資源指揮調度系統。完善地震實時監測系統,新建前兆觀測臺站,完成立體強震動觀測臺陣和數字強震動(烈度)遙測臺網,建設防震減災指揮中心。建設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完成基層氣象臺站基礎設施綜合改造,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建立供水、污水、供電、燃氣、熱力等城市生命線應急調度系統。
2.防災減災工程建設。
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防災減災原則,加強防洪、防地質災害的設施建設,增加應急避難場所,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防洪設施建設。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重點建設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防洪工程,提高沿線新城防洪能力。建設西郊蓄洪回灌工程。逐步治理郊區中小河道。
地質災害治理。綜合整治泥石流溝,逐步治理滑坡以及個別區域的塌陷,及時清除高速公路及國道沿線的崩塌巖體。
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通過城市規劃用地的調整,結合城市公園、綠地、廣場、運動場建設城市災害避難場所,特別是奧運場館周邊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加強和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3.資源的安全儲備。
以能源和水資源的安全儲備為重點,增強資源的安全儲備,提高資源調節能力,進一步加強救災物資儲備能力建設。
資源儲備。保護懷柔、平谷、房山應急水源地,建設昌平馬池口水源地供水工程,以密云水庫蓄水和懷柔、平谷、昌平、三家店等富水區的地下水儲存為基礎,初步建成立足本地的水資源儲備和應急體系。在延慶、平谷、密云、懷柔、房山、昌平等六個遠郊區縣各建設1-2處清潔煤加工和儲備基地;建設華北油田地下儲氣庫,增加調峰儲備庫容。完善供水、供熱管網的鋪設,在突發事件下減少停水、停熱的范圍。
災備物品儲備。加快大型救災物資儲備中心的建設,加強災備物品的儲備,增強災時救濟和災后恢復重建能力,保證災時、災后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正常進行。
(十)推進區域設施建設
積極推進環渤海京津冀都市圈區域交通和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區域合作創造基礎條件。
1.促進區域交通協調發展,實現區域交通快速便捷。
注重日益增長的航空運量需求,啟動北京第二機場建設程序,完成項目前期工作。
積極推進鐵路干線、城際軌道交通和鐵路樞紐建設,完成北京南站、北京北站、北京東站等樞紐站點的建設,建成北京西站至北京站地下鐵路直徑線,強化全國鐵路網中心功能,提高客貨運輸集散能力。推進以北京為中心,以京津為主軸,以石家莊、秦皇島為兩翼的環渤海地區城際客運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建設完成京津城際軌道交通工程,京津之間通達不超過半小時。推進京滬高速鐵路建設,做好京石、京秦城際軌道交通前期工作。
加快高速公路以及港口建設,打通出海通道。建成京津第二高速、京承高速公路等,體現公路主樞紐功能;開發建設曹妃甸港區,加強與天津港、京唐港、秦皇島港、黃驊港共同組成的渤海灣樞紐港群海洋運輸體系的協調,形成通達的運輸通道和海運連接,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為核心,方圓500公里區域內重要城市間的陸路“三小時交通圈”。
2.加強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營造良好區域生態系統。
抓緊實施《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配合中央妥善處理區域內水資源配置。加強北京與密云、官廳水庫上游地區在水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與溝通,建立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長效合作機制。繼續推進區域內生態工程、人工影響天氣、原始森林保護等合作,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加強“三北防護林”和燕山、太行山山脈生態屏障建設。
完成以上任務,“十一五”時期,需重點建設基礎設施項目共約2400項,初步匡算累計需投資約47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