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女人又夹又紧又丰满/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福交 /黄色va视频/姜恩惠的29分钟激情视频

English 服務熱線: 400-610-7333

新余市“十一五”信息化重點專項規劃 2006-08-16 09:50  作者或來源:unknow

 

“十一五”期間是新余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極為重要的時期。為進一步促進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逍畔⒒A設施建設發展迅速。主干網方面:完成光纜主干線2500皮長公里的鋪設;互聯網出口帶寬從幾十兆提高到20G以上。各大網絡本地交換能力達到1000兆以上,實現新余幾大信息網絡間的高速互聯,并開始為周邊地區提供高速交換服務。

   寬帶接入網方面:城域寬帶網已覆蓋市區95%以上的大樓和小區;互聯網用戶發展迅速,達到近2.87萬余戶,城市入網率達20%以上;有線電視網雙向改造和電信網寬帶改造已初步完成,并開始提供面向企事業單位和家庭的寬帶信息服務。

  通信業務方面:全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35.8萬門,長途業務電路1.5萬多路端,數字通信端口3萬多個,基站數量達到980個,固定電話用戶數達到27.2萬戶;移動通信繼續快速發展,全市移動電話用戶數為38.4萬戶,全市電話普及率達到59/百人。

  廣播電視網絡方面:全市擁有電視發射臺2座、電視轉播臺1座、廣播電臺3座、衛星地面接收站18座;全市391個行政村,有340個開通了有線電視信號,3807個自然村,有1476個開通有線電視信號,全市有線電視用戶數達12.59萬戶,有線電視用戶率達42%,全市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6%,廣播人口覆蓋率達到98%,基本上實現村村通廣播、村村通有線電視。

  郵政業務方面:全市郵政部門擁有電子化局、所58處,郵路總長度2725公里(單程)。

  金融業務方面:市各大銀行推出16臺自動柜員機(ATM)、262臺銷售點轉帳終端(POS),發行各類銀行信用卡超過26.5萬張,每百人擁有25張卡。

  ㈡電子政務初具規模。集中力量建設市政務信息網,通過組織實施省市聯網工程、市縣聯網工程,實現了省、市、縣三級黨政機關的網絡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共享,為黨政機關辦公自動化和開展信息交流構筑了統一網絡平臺。至今已聯通70余個市直黨政部門,縣區黨政綜合辦公樓也已接入政務信息網。以政務信息網為依托,已建成市、縣互通的視頻會議系統、政務網的電子郵箱系統、市委保密機要局黨政機關密碼通訊系統、市委辦和市政府辦政務信息報送系統、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統計局全國統計內部辦公系統、發改委農業經濟計劃系統以及司法、教育視頻會議系統等。同時,采取示范引導、以評促建等方法,推動各級各部門建設門戶網站或網頁,形成“中國·新余”網站群。到目前為止,市級四套班子都建起了自己的門戶網站,分宜縣、渝水區、仙女湖區、新余經濟開發區以及市政府50余個部門已建立了門戶網站或網頁,基本形成了以市政府網站為核心的政府網站群,實現了政務公開,開展了網上辦事,網上政府已成雛形。

  ㈢各領域信息化全面推進。網絡條件的逐步改善和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各行各業的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資源開發。政府、企業、農業、教育、市民五大上網工程扎實推進,覆蓋面不斷擴大。初步形成了各行各業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資源開發的良好格局。信息資源開發取得進展,我市已開發和正在開發建立各種數據庫近百個,全市一些行業、部門、重點企事業單位相繼建立了一批數據庫。特別是宏觀經濟、科技、教育、政務、金融、財稅、工業、外經貿、防汛、工商、公用信息等方面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發展較快,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市信息資源開發正逐步向綜合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信息服務業已經開始起步。各種類型網上信息服務、社會性信息咨詢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建立了新余招商網、贛西企業網、新余農業信息網等專業服務網站;進一步培育提供系統集成、網絡接入服務、軟硬件服務及其它網絡和信息增值服務的服務企業;積極開展電子郵件、網上交易、網絡廣告、網上娛樂等方面的信息服務,進一步促進和規范信息服務市場的發展。

 ?、栊畔a業進一步發展。到2005年,我市信息產業總產值達到近11.4億元,其中,郵電業務總量6.6億元,電子信息產品完成銷售收入4.8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4億元。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了飛宇集團、江西賽維、上揚軟件等信息產業優勢企業落戶新余,我市的信息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產業規模逐步壯大,形成了以電子元器件、數字視聽產品、電子材料、軟件開發為主的產業結構。信息產業開始朝軟件研發、應用服務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并舉的方向發展。

 ?、榛拘纬闪擞欣谛畔⒒ㄔO的發展環境。市委、市政府順應時代的潮流,提出以推進電子政務帶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數字新余”的發展戰略。市委通過的《關于加快區域中心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共新余市委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及《新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都對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和要求。同時,我市還下發了《關于加快我市電子政務建設的通知》、《新余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運行管理辦法》、《新余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為市政府門戶網站提供信息保障的工作職責》等文件,進一步規范了信息化建設和管理工作,形成信息化的長效機制。這些都為推進信息化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設立職能部門,為信息化工作奠定了體制優勢。20029月,在機構改革中,我市率先在全省組建了信息化工作專門機構----市信息化建設中心,為市政府直屬正處級單位,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市信息化建設中心合署辦公,負責全市信息化建設的規劃、協調、管理以及承辦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同時負責市人民政府網站的日常維護和信息更新工作。去年我市的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進行了調整,成立了以市長掛帥、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參與的新的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的組織、領導、協調作用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強化職能,較好地發揮了全市信息化建設的統籌規劃、政策制訂和組織管理工作。這是我市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舉措,從管理體制上保證了全市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加大宣傳力度,為信息化工作營造了良好氛圍。市信息化建設中心、新聞等部門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開展了各種形式的信息化知識宣傳,加強對信息化重要作用和意義的宣傳,強化政府的導向和示范效應,宣傳信息化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識。黨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普遍開展了信息技術培訓;通過在各大中高校及民辦院校開設信息技術專業,在中小學增加計算機課程等措施,加強了信息化的基礎教育。

   雖然我市信息化建設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部分領導干部的信息化意識不強,對信息化工作重視不夠;二是信息化建設的項目、資金、人才等成為發展的制約因素;三是市直部門信息化建設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現象比較嚴重;四是企業信息化總體水平不高,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不夠,電子商務開展緩慢,電子信息制造業占全市經濟比重較低;五是跨部門應用系統建設有待突破,信息資源共享程度較低,信息孤島現象仍然存在等。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實施原則

   ㈠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國家信息化的指導方針,順應世界信息化發展的大趨勢,堅持 “統一規劃、資源共享,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應用主導、發展產業”,把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優先位置,以電子政務帶動管理信息化;以電子商務推進企業信息化;以信息化知識的普及促進社會公共領域和家庭信息化應用水平的提高;以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技術升級;以重點領域信息化全面推動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㈡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到2010年,使我市擁有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豐富的信息資源、便捷的信息服務、活躍的電子商務市場、發達的信息產業;信息化綜合指數居全省領先地位,信息化整體水平達到國內發達地區的平均水平,建成“數字新余”。

  具體目標:

   1、信息基礎設施保持全省領先水平。建成和完善城域寬帶信息網絡,城域出口帶寬顯著提高,市中心區實現寬帶接入到戶,郊區城鎮和中心村基本實現寬帶接入到戶;至2010年,固定電話普及率從2005年的24.7%增長到36.6%以上,移動電話普及率從2005年的34.9%增長到52.6%以上;廣播人口覆蓋率達到99%,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9%,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 70%以上,有線電視用戶數達到18.9萬戶以上;互聯網用戶數超過7萬戶,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0%以上;網絡間實現高速互聯互通;各大網絡基本具備提供多媒體業務的技術能力。

   2、電子政務建設進一步完善。建成和完善覆蓋市、縣(區)、鄉(鎮)、村(社區)的四級政務網絡平臺;建設和完善政府門戶網站群,實現政務信息發布、在線交互、公文傳輸、網上審批和辦事等功能,提高政務公開、網上辦事和便民服務水平;市、縣(區)、鄉(鎮)三級政府基本實現機關內部的電子化辦公和面向公眾的網絡化服務,電子政府基本形成。

   3、信息技術應用在全市各個領域取得明顯成效。傳統產業主要企業的信息技術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電子商務運行服務和保障體系,企業電子商務普及率達到50%以上。城市建設和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基礎數據平臺及其應用體系基本建成,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成效顯著,所有學校、醫院、檔案館、圖書館都接入互聯網,社區服務基本實現信息化。

   4、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共享程度有較大提高。著力開發和有效利用各類信息資源,實現政務信息公開和共享,增強公益性信息服務能力,拓寬信息服務范圍,推動我市信息資源總量增加、質量提高、結構優化。建成一批信息資源網、基礎性數據庫及信息網站,各部門專業數據庫建設和相對完善的企業、個人公共信用信息數據庫和社會信用登記與查詢系統基本建成,全社會信息資源基本實現數字化,人均信息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增長顯著。

   5、信息產業成為全市最具活力的優勢產業。信息產業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0%以上,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由4.88億增加至130億,信息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由1.4億增加至35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0.7%增長到9.7%以上。電子信息產品自主開發能力大大提高,基本形成信息產業集群、配套發展的格局,出現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

   6、信息化發展環境大大改善。信息化宣傳教育成效顯著,全民信息化知識和技能水平顯著提高。與信息化發展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政策規章體系、教育培訓體系、信息安全體系、市場服務體系等基本形成。信息化人才隊伍基本滿足信息化發展的需要。

   ㈢實施原則

   1、把加強政府引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結合起來。堅持政府先行,把政府信息化建設與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緊密結合起來,發揮政府在信息化建設中的示范和引導作用。積極運用財政、金融、稅收等經濟杠桿,調動各方面參與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拓寬投融資渠道,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按照市場規律推進信息化建設。

   2、把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培育信息產業的“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結合起來。信息產業要充分利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市場空間加快發展,培育“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信息基礎設施要充分依靠信息產業發展提供的技術和產品支持,更好地發揮服務效能。

   3、把加快信息化發展與改造傳統產業、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按照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的原則,促進信息網絡和信息資源的優化組合,使信息技術加快融入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信息技術企業要主動向傳統產業滲透,切實為傳統產業做好服務工作。傳統產業部門要在生產、流通、管理等環節自覺運用信息技術,提高企業競爭力。

   4、把推進信息化與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結合起來。信息化建設要堅持貼近市民、服務發展。按照為民、便民、利民的要求,圍繞增強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把信息化融入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中,不斷增強信息化為廣大市民服務的能力,以滿足廣大市民對信息服務的需求,切實提高整個社會的公共服務水平。

   5、把聯合建設與有序競爭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和示范作用,提倡公平、有序、適度的競爭,在競爭中聯合,在競爭中發展,避免盲目競爭、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推動信息化建設的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6、把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結合起來。要大力提倡和鼓勵技術創新,注重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加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力度。同時,加強國際、國內信息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加大招商力度,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建立適應信息化建設需要的信息技術創新體系和研發成果產業化機制。

   7、把全面發展與重點推進結合起來。既要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全面推進信息化,又要著眼需求,效益優先,從客觀需要出發,有重點、分步驟推進信息化建設。

  三、主要任務

 ?、褰ㄔO和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綜合利用各類網絡資源。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聯合建設、有償使用”的原則,加強政策引導和管理,加強信息化法制建設,建立信息安全監管支撐體系。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通過市場化運作抓好信息管線建設,形成覆蓋全市的共享型集約化信息管線網絡。強化對通信管道的建設、使用、管理和監督,提高通信管道的使用效率;繼續提高城市主干網絡的傳輸能力和交換能力,適應多媒體信息傳輸和交換的需要;著手建設新余寬帶信息交換中心,加快各信息網絡之間的互訪速度,促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共享,實現“新余信息,本地交換”,把多家參與建設的寬帶IP網連接成支持信息應用的一個有機的整體,提高本地網絡的信息交互能力;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三網融合”;加快傳統通信網絡的寬帶改造,推動通信網絡升級換代和移動通信新技術的應用,積極推進新一代互聯網工程,基本實現網絡數字化、寬帶化和智能化;積極推進廣播電視數字化,加快建設數字電視網,逐步實現城區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增強信息交換和互聯網接入功能;繼續提高固定電話、移動電話普及率,不斷擴展服務覆蓋面,拓寬信息內容業務,完善信息服務產業鏈。

 ?、婕涌彀l展電子政務,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以政務網、政府門戶網站建設和政府部門信息技術應用為重點,以提高管理水平和辦事效率為目標,全面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建設符合國家電子政務標準的統一內外網平臺,實現政務電子化和網絡化。加快政務信息資源整合步伐,建設數據交換中心和統一的政務網運行管理中心,促進信息資源共享。進一步完善以市政府網站為中心的各級政府、部門門戶網站,完善各類政務基礎數據庫和綜合業務數據庫, 以市政務信息網絡為依托,整合信息資源,開發信息應用系統,加快重點領域、重點單位公共信息資源庫和業務系統建設。重點建設全市電子政務統一應用平臺以及人口管理、法人單位、空間地理、自然資源、法律法規和宏觀經濟數據庫;推廣信息應用系統,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各部門、各領域的政務管理信息系統、決策信息系統、視頻會議、電子郵局、公文流轉、網上審批等應用系統,推動政務工作電子化,實現無紙化辦公和各部門網上協同辦公。

   ㈢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電子商務發展。大力推進大中型企業信息化,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實現產品設計數字化、生產流程自動化、企業管理信息化和營銷商務電子化。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和服務平臺,積極開展示范工程建設。推進電子商務開發和應用,逐步建立電子商務基礎平臺及服務系統,推廣網上貿易洽談、網上采購、網上交易和網上支付,發展以電子商務為紐帶的現代化物流業。開展龍頭企業電子商務示范工程。推廣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應用,創新服務模式,大力發展銀行卡產業。

  ㈣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信息服務。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應用信息技術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重點推廣農業管理信息系統、專家咨詢系統、農業科技信息系統、農副產品銷售系統以及動態監測和預警系統,建設農業科技、農業專家、農產品資源、農業良種培育、農產品銷售、投資項目、綠色食品、等綜合農情數據庫,在生態農業、土壤改良、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農業生物工程、農業經濟效益分析、森林環保、農產品市場動態與質量監測、氣象預報等方面廣泛采用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在現有政務網絡的基礎上,統一規劃全市有線電視、遠程文化教育和互聯網等進村入戶工作,實現網絡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三線合一。建立一批農業信息化示范鄉鎮和示范村,整合涉農網絡系統、信息資源和信息服務體系,建成覆蓋全市縣區、鄉鎮、村的農村信息服務綜合平臺,全面提供農業生產、農產品市場、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逐步消除城鄉數字鴻溝。

 ?、榉e極推進城市建設與管理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推進社區服務、社會保障、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等領域信息化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建成全市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立覆蓋各項業務的集中式資源數據庫,實現資金收繳、發放及相關業務信息化。推進城市管理信息化,加快建立城市空間地理信息系統,實現數據交換與共享,提高城市綜合管理能力。建成并完善城市規劃信息系統,初步實現城市規劃信息資源的數字化、標準化和規劃信息服務的網絡化。建設和完善城市建設與管理信息系統,提高道路、水、電、煤氣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程度;建設城市交通信息系統,基本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網絡和公共交通管理調度指揮信息系統;建設和完善房地資源信息系統,初步建成全覆蓋的多用途、多比例尺的地籍、房籍基礎數據庫;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信息系統,包括環境保護管理、環境衛生管理、自然生態保護管理等;開發和建設防災救災應急聯動信息系統,加強本市對各類事故、災害、案件和突發事件防范和應急處理中的保障能力;建設和完善人口管理信息系統,提高城市人口管理水平;組織各相關部門共同建設城市應急指揮中心,使公安、防汛防旱、安全生產、環保、城管、氣象、交通、電力、衛生、防疫、疾病控制和國土等有關單位信息互通,運轉協調,形成全市統一的應急指揮工作機制。

 ?、甏罅Πl展社會事業信息化,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建設覆蓋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信息數據庫體系,加強公共信息庫的建設,提高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的信息應用水平。推進教育領域信息化,加強校園網建設,提高學校計算機擁有量,普及信息技術課程,開發教育信息資源,加強校園網建設,提高學校計算機擁有量,普及信息技術課程,建立各個層次、多種類型的網上學校,積極發展遠程教育,發揮教育資源利用率,用信息技術推動教育體制改革;促進醫院和醫療信息化,搞好各級醫院內部管理的信息化,二、三級醫院全部實現聯網,推進病歷管理數字化,建設老人健康檔案庫,發展規范化的醫療和藥品網上咨詢及服務,逐步推進遠程醫學;積極開發適合于寬帶信息網絡傳播的多媒體音視頻內容等文化娛樂信息資源,建設數字化的圖書館、資料館和音像館等;建設旅游信息服務系統,整合各類旅游信息資源,積極推進旅游信息服務的產業化;積極開發全民健身、競技體育等信息資源,建設和完善各類體育管理信息系統;發展網上新聞宣傳和電子出版業;推進社區信息化,開展電子社區示范工程建設,改善社區的信息化服務設施和居民上網條件,建設一批設施齊全、技術先進、服務周到的信息化建設示范社區和社區信息化示范小區,實現戶籍、治安、物業等社區管理信息化,推進勞動就業、生活救助等社區服務信息化;建設和完善社會保障與市民服務信息系統,逐步將社會保險、養老、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和水電煤氣等收費系統整合進來,實現社會保障信息化“一卡通”;建設 “信用新余”,加快建立相對完善的企業、個人公共信用信息數據庫和社會信用登記與查詢系統,為社會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信用信息服務。

  ㈦以推進信息化為契機,努力實現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以經濟開發區為基地,發揮新余高專和民辦院校的教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軟件業,開發建設軟件園,重點加強與省內外軟件企業合作,積極引進軟件企業,扶持上揚軟件等企業做大做強。著力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重點扶持飛宇、江西賽維等企業發展電子元器件及數字視聽、太陽能多硅晶片產業化等項目,促進企業邁上新臺階。積極發展通信服務業,努力擴大移動通信交換容量和覆蓋范圍,提高通信質量,擴張用戶規模。注重培養和引進信息化人才,促進信息產業全面發展。

 ?、旒訌娦畔踩ㄔO,確保國家、企業和公民的信息安全。建設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支撐體系。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應急處理預案、信息安全第一責任人、信息安全員持證上崗等制度;加強對信息網絡和信息產品的監管,落實安全檢測和認證制度,搞好信息安全設備研制、生產、銷售、使用和進口等環節的監督管理;加強對制造和傳播計算機病毒、非法入侵、泄密、竊密以及傳播有害信息等行為的監管,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利用信息網絡進行違法犯罪的行為,保障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和網上個人隱私,抵制不良文化、不實新聞在網上傳播,維護信息安全和社會穩定;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技術支撐體系。加強信息安全防御體系建設,加快建設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加大對急需的信息安全技術、安全設備和安全產品的自主開發力度,開發智能化的網絡安全防御設備和監控設備;研究開發各類應用系統的安全解決方案;形成自主的網絡安全標準規范,新建或改建的信息系統工程項目,配套建設信息安全子系統,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加強涉密信息系統的密碼技術應用,完善以數字證書認證為基礎的網絡信任體系,推行計算機系統等級保護;加強全市網絡監控系統、通信應急指揮系統、廣播電視監測網建設,保障信息網絡安全穩定運行。

  四、重點建設項目

  ㈠電子政務應用系統工程。以政務信息網為基礎平臺,實現黨政機關辦公自動化、內部IP電話、各級視頻會議、部門政務系統應用等。主要有:黨政機關辦公自動化系統;網上審批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視頻會議系統;內部IP電話系統;數據備份中心;政府采購網絡系統;防汛指揮網絡系統;計生人口資源管理系統;審計信息系統;司法信息系統;質量技術監督信息系統;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電子統計”系統;網上信訪辦公系統;網上檔案信息系統等。

  ㈡電子商務工程。發展數字認證、數字簽名服務;構建多種形態的現代物流信息平臺;建設企業和消費者信用庫及服務系統;建設完善的現代化支付結算系統、物流配送系統和客戶服務系統;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健全小企業信息網絡服務體系;建立出口退稅、配額許可證管理、進出口收匯和結匯、貿易統計等信息應用系統;逐步建立增值服務系統、商情信息系統。

 ?、缡忻瘛耙豢ㄍā惫こ?。建設全市為民服務綜合信息系統,將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社會保障、住房公積金等全部統一起來,逐步將社會保險、養老、工傷、失業、生育保險、水電煤氣收費系統及劃卡繳稅系統整合進來,實現一張IC卡統一管理,方便市民生活。

 ?、柁r業上網工程。以加快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以推進農業主管部門、農業企業和廣大農戶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手段,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為農民提供農情熱線、政策法規、供求信息、農業科技、新優品種和農產品銷售等服務,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步伐。主要有:村村上網工程;農村電波入戶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和完善新余農業信息網、農業經濟信息網等涉農網站;建設數字農作物規劃、監測系統;遙感、遙測農產品產量評估信息系統;建設農業科技、農業專家、農產品資源、農產品銷售等綜合農情數據庫;推進電話、電視、電腦“三電合一”試點工程。

 ?、椤靶庞眯掠唷惫こ?。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規范市場秩序的要求,以打造信用政府為先導,培育企業信用為重點,增強個人信用為基礎,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基本建成以信用基礎數據、信用監管兩大平臺,政府、企(事)業、個人三大信用主體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信用體系基本框架。通過“信用新余”工程建設,使全市社會信用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政府公信力顯著增強,企業信用制度基本完善,公民信用意識明顯提高,全社會講誠信、守信用的良好環境初步形成。主要有: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建成企業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建設“信用新余”網絡和“信用新余”網站;加快建立相對完善的政府、企(事)業、個人公共信用信息數據庫;建立社會信用登記、查詢、監管系統。

  ㈥“數字國土”工程。對國土及土地資源的數字化,支持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和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和農作物生產分析、城鄉地籍調查管理、土地評估利用、城鎮布局規劃等,實現國土及土地資源的現代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項目:國土資源管理系統;空間地理系統工程;地籍管理系統;土地征用、評估系統。

  ㈦公共安全信息化工程。以公安信息網絡為主導,以各項公安工作信息化為主要內容,建立統一指揮、快速反應、協同作戰機制,利用信息技術建設設施先進、防范嚴密、控制有力的社會治安體系。重點項目:公安綜合業務通信網;公安綜合信息系統;公安指揮調度系統;公共網絡監控中心;GPS衛星定位系統;互聯網偵控及安全報警處置系統;重點要害部位視頻監控系統。

 ?、熵斦芾硇畔⑾到y工程。建設和完善基于政務信息網網絡平臺上的財政信息網絡縱向網(即省市、市縣、縣鄉財政廣域骨干網絡)和橫向網絡(即以市、縣財政部門為中心,連接同級預算單位、收入職能部門、人民銀行同級國庫、稅收等相關職能部門的城域接入網),搭建全市財稅庫銀一體化系統;建立市級部門預算管理和國庫單一帳戶集中收付為管理運行模式的GFMIS系統,實現部門預算細化的網絡化管理和絕大部分財政資金進入集中支付;縣、鄉建立以部門預算管理和國庫單一帳戶集中收付為管理運行模式的GFMIS系統。

 ?、砉ど坦芾硇畔⑾到y工程。建設市工商局數據中心;構建基于政務信息網統一平臺的內部辦公網絡和對外服務的“網上工商”外部網;推廣使用基礎層業務軟件、經濟戶口綜合管理系統、信用警示系統、工商數字檔案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并聯審批系統、網上年檢系統、電子商務備案及監管系統。

 ?、疃愂招畔⑾到y工程。建立和完善市、縣及農村稅務分局三級網絡系統;建設稅收征管信息系統;多元化電子申報系統;出口退稅系統;企業所得稅稅源管理系統;稽查管理系統;居民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個人所得稅征管系統;稅控加油機、稅控收款機系統;公文處理系統、CUTEFTP文件傳輸系統、財務管理系統(財務報表管理、固定資產管理、基建會計管理、政府采購軟件)、紀檢監察機關案件管理系統和內部辦公網等。

 ?。ㄊ唬┬畔a業重大項目建設工程。對列入江西省電子信息產業“十一五”重大建設項目的“新余飛宇工業集團家用電器項目”和“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多晶硅片產業化項目”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跟蹤服務力度,促成項目早日建成投產并發揮效益。

  五、主要措施

 ?、寮哟笮畔⒒麄鹘逃Χ?。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體,加強信息化宣傳和輿論監督,強化政府的導向和示范效應,宣傳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影響和相關知識,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氛圍。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要加緊學習現代科技知識,以發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識來認識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戰略意義,轉變觀念、明確目標、理清思路,切實推進信息化工作。以應用為重點,通過組織競賽、表彰先進等活動,推動信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

 ?、嫱晟菩畔⒒芾眢w制。推進信息化建設,必須按照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決策,統一部署,穩步推進。市信息化建設中心作為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要切實履行好全市信息化建設的規劃、協調、指導和管理的職責??h區和市直各單位都要按照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明確負責信息化工作的領導,建立或指定相應的信息化管理機構,確定人員,負責本地區本單位的信息化工作,形成全市統一的信息化管理體制。在各級政府部門和重點企業,探索建立信息主管制度。發展機制先進、功能健全、操作規范的信息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在溝通協調、咨詢服務、公證監督、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各方合法權益等方面的作用,加快信息行業服務社會化進程,形成健全的社會服務體系、行業自律機制和中介服務市場。

   ㈢優化信息化政策環境。堅持依法行政,努力做好信息化領域的執法監督、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應訴、法律服務等各項工作,保障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積極研究、制定和完善與信息化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產業政策、投融資政策、消費政策、吸引和激勵人才政策、分配政策以及其他有關政策,優化信息產業發展環境、信息技術應用環境、信息文化傳播環境和信息人才培養環境,促進各行各業的信息化應用和信息產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杓哟笮畔⒒Y金的籌措和投入。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設融資機制,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和外資投入為重要來源的多元投資體系。加大政府對信息化的投資力度,加強市直各部門信息化建設項目管理。設立信息化建設專項經費,主要用于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政務信息網的運行和維護,重大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信息安全的保障,重大應用軟件的開發等重點工程項目。縣(區)政府和市直有關部門也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并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里有關部門的支持,將我市重大信息化項目納入國家和省里的計劃。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鼓勵各企事業單位對信息化建設投資。鼓勵、支持本地或外地民營信息技術企業通過聯營、兼并、租賃、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資產優化重組,發展信息產業。采取有力措施爭取國外政府和金融機構貸款,吸引各種基金組織投資。充分發揮銀行資金的投資主渠道作用,對信息產業的建設項目實行貸款重點傾斜。建立政府、企業、科研單位共同承擔風險的風險投資機制,組建上規模的信息產業風險投資基金,以市場的手段支持高技術成果轉化,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

 ?、榧哟髮ν庹猩塘Χ?。堅持把握社會需求,策劃信息產業項目,以項目招商引資、招商引企、招商引智。積極爭取省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來新余辦信息技術企業,實現信息技術成果產業化。進一步改善軟硬件投資環境,以市場換技術、換資金,高起點、多方位吸引世界500強和省內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來我市獨資、合資創辦信息技術企業,將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迅速提升信息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

 ?、昙涌煨畔⒒瞬抨犖榻ㄔO。進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礎教育,加強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中小學教學大綱;調整高等院校相應的專業和學科設置,增加和擴充信息技術與管理的復合型專業,擴大信息化相關專業的辦學規模和比重,培養信息技術與管理人才。鼓勵并有計劃地組織社會力量開展各類信息化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規范培訓市場秩序。抓好各級干部的信息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推進實施國家公務員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和考核。對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進行重點培訓,配合信息主管制度的試行,建立企業信息主管考核和培訓體制。

服務熱線:400-610-7333 | 郵箱:service@gpos.cn | 電話:8610-82564561/71 | 傳真:8610-82564561-8025 | 京ICP備18017976號 |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6102號 Copyright ? 2005-2025 Beijing Golden Point Outsourcing Servi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金支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