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電子信息成就展11月10日在北京拉開帷幕,展覽通過歷史圖片、現場模型、影像和實物展示等多種形式,生動地展現了國家扶持的重點工程、技術創新成果及“十一五”期間各省區市在電子信息產業的長遠規劃與未來愿景。在同期舉行的以“跨越、融合、新征程”為主題的報告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婁勤儉作主題報告。他深情回顧了30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歷程。他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緊緊圍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著重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工業、信息產業由大變強。
婁勤儉說,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2007年與1977年相比,產業規模翻了12番多,居國內工業部門首位,制造業規模列全球第二。2007年電子信息產業工業增加值達13083億元,相當于30年前的472倍,年均增長22.8%;利稅總額3127億元,相當于30年前的1421倍;出口額4595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7.7%;工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例由1977年的0.7%上升到2007年的5.3%。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初步建成專業門類相對齊全、產業鏈基本完善、產業基礎扎實雄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日益提升、宏觀調控科學規范的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已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大國,并正在向電子強國邁進。
婁勤儉深刻總結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取得的經驗: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產業發展的指導,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堅持在發展中調整結構,在調整中加快發展,通過科學把握產業規律,適時制定適合國情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針,引導產業健康協調發展;堅持政府職能轉變,抓好行業管理,市場化改革激發產業活力;不斷推進制度創新、環境創新、管理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全面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以軟硬融合、軍民結合為抓手,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結構優化升級;以重大工程作為解決產業瓶頸的手段;抓應用促發展是產業不斷壯大的途徑。
婁勤儉說,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正在步入由大變強的戰略轉型期,“十一五”是建設電子強國的重要起步期,也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從五個方面著重推進推動工業、信息產業由大變強:把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提升創新能力擺到突出位置,大力發展信息產業;選準“兩化”融合的切入點,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利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信息服務業發展;加快立法,完善政策,優化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