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城市之脈。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軍”和重大民生工程,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城市發展。隨著區域一體化戰略步伐的不斷加速,城市軌道交通面臨的發展形勢、自身的戰略定位、未來的發展方位都在“時”與“勢”中悄然演變。
6月16日,“無錫城軌交通多元融合可持續發展示范項目”在無錫正式啟動。一場意義重大的行業盛會,一個直面城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以無錫之名,為城軌行業高質量發展探索實踐經驗。
站城融合,集聚商業文旅資源互融
三陽廣場,無錫的“城市之心”,極具無錫特色的TOD綜合開發樣板。“地鐵站不再單單只是交通車站,而是將場站建設與商業經營、物業開發、文化旅游等有機融合,引領市民生活方式,打造站城融合綜合體。”目前三陽廣場站站內設有4個客服中心,站外地面上有25條公交接駁線路,同時還設有各類特色商品100多家,在助力城市更新、打造特色商業場景和優化地鐵沿線城市空間環境等方面不斷“煥新升級”。
引入TOD發展模式,加快站城一體化進程,對該市實現軌道交通與城市發展良性互動融合,打造現代氣派新都市具有積極意義。無錫地鐵經過十余年實踐,打造了多個成功案例,同時也實現了無錫地鐵TOD開發1.0到3.0的升級,目前地鐵1號線雪浪坪TOD項目,是無錫首個地鐵停車場上蓋開發項目,與地鐵1號線雪浪站實現無縫連接;地鐵3號線東風站TOD項目,是無錫地鐵第一個實現控股主導開發的車站TOD上蓋開發項目,與地鐵3號線東風站可以實現無縫連接,為市民提供了更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也傳遞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幸福溫度。
“出入口數量的增加,意味著地鐵站直達的地方更多、覆蓋范圍更廣,不僅方便市民出行,也能集聚更多的城市功能。”無錫地鐵集團積極推動“地鐵+文旅”融合模式,利用地鐵線網資源與周邊文旅資源聯動,促進資源互融、互利共贏、協調發展。目前地鐵5號線錫鋼浜區間開發(運河匯)項目正在建設中,建成后將有力推動城市更新,引領梁溪老城文化藝術升級,打造城市新名片,賦能無錫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
區域融合,“軌道上的長三角”按下快進鍵
區域融合,交通先行。聚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如何讓“軌道上的蘇錫一體化”變得更加生動可感?無錫地鐵始終用時不我待的干勁來作答。今年以來,地鐵集團積極開展與蘇州、常州軌道交通的“東連西接”,全面啟動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修編調整工作,地鐵3號線南延線下穿機場方案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蘇錫一體化和蘇錫常都市圈軌道交通融合發展進程按下“快進鍵”。
作為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城市軌道交通網在打通區域連接、構建交通樞紐、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區域融合是以城市群、都市圈軌道交通統籌協同發展為模式,統籌構建線網結構,實現軌道交通全域覆蓋、相鄰區域軌道間互聯互通。無錫地鐵將以“資源共享、協同發展、規模效應、集聚效應”為區域融合理念,以優化完善多核多層次城軌網絡結構,打造內外交通之間高效轉換的樞紐體系,來實現在無錫市域范圍內的統籌規劃、在蘇錫常范圍與蘇常兩市的協調發展、長三角一體化中多城市的無縫銜接。
全線貫通、軌通、動車調試……今年以來,隨著一個個重要節點的到來,錫澄S1線試運行的步伐不斷加快。作為無錫首條開工建設的市域線和多元融合示范項目的重要載體,開通后,錫澄S1線與無錫地鐵線網將實現互聯互通。依托城軌交通之“脈”,將進一步打通區域間客流出行和要素供給間的渠道,提高整個城市群的綜合效益,實現產業協同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提高整個城市群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城市群內部的創新和發展。
四網融合,“樞紐之城”綜合交通體系再提速
地鐵,既是重要的城市公共出行載體,又是城市綜合交通實力的重要體現。目前該市共規劃5條城際/市域軌道線,其中錫澄S1線、錫宜S2線、蘇錫常城際S5線已獲批,錫虞S3線、錫張S4線正在前期方案研究中,無錫城市軌交網絡逐步完善,與“四網融合”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同頻共振,標志著內暢外聯的無錫“樞紐之城”藍圖加速實現。
打造軌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是必由之路。所謂“四網融合”,就是通過推動干線鐵路網、城際鐵路網、市域(郊)鐵路網、城市軌道交通網互聯互通,實現軌道交通的“乘數效應”。無錫區域中心特征明顯,具有軌道上都市圈的示范性。當前無錫鐵路網呈“四橫一縱”布局,現鐵路線有滬寧國鐵線、滬寧城際高鐵線、京滬高鐵線及新長鐵路貨運專線,設有無錫站、惠山站、無錫新區站和無錫東站四個客運站。在都市圈軌道一體化態勢下,打造城市軌道和都市圈城際的多網融合,不僅能夠加強與城市重要交通樞紐高效銜接,完善優化城市軌道交通網,同時也能為國內其他都市圈和同類型區域提供借鑒。
為融入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共建蘇錫常國際大都市區和環太湖科創圈,打造大運河文化帶,保護沿江綠色發展帶,通過多層次軌道交通銜接,未來無錫將構建“一軸一環三帶、一體兩翼兩區”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無錫東站(干線鐵路、城軌)、無錫站(干線鐵路、城際、城軌)、江陰高鐵站(干線鐵路、市域線)、堰橋站(市域線、城軌)和碩放機場站(航空、城軌、跨區域)換乘功能將進一步拓展優化,真正實現市民出行無縫換乘。
多交融合,護航幸福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為積極推動公共交通體系綜合發展,近年來,無錫地鐵不斷探索擴大服務輻射范圍,全面推動“地鐵+公交”“地鐵+高鐵”等多交融合的“大交通”格局構建,從而提高“雙網”換乘效率,地鐵線網車站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乘客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被稱為“明星車站”的無錫新區站是無錫首個地下4層換乘站,目前已完成主體結構封底,這也是無錫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首座封底的車站。無錫新區站建成后,地下一層至四層分別為通道層、站廳層、設備層和站臺層,車站設有3個出入口及1個換乘通道,西側為已經運營的地鐵3號線無錫新區站。該站交付使用后,地鐵3號線和4號線可在這里實現換乘,并可通過地下通道直達高鐵新區站和公交換乘島,助力實現“多交融合”。
在城軌交通多元融合可持續發展示范項目中,“多交融合”的發展理念就是建立城市軌道交通為骨干,地面公共汽車為主體,出租車、私家車、慢行系統為補充,共同發展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對城市軌道交通和城市公交的線路應該協調配合,避免重復建設,減少資源浪費,提高運營效率。同時,根據交通銜接點的區位、需求,建立不同等級、不同規模的站點,發揮各種交通集聚效應,加強系統之間的有效銜接。目前在新線滾動開發建設中,將以全網視角構建多層次軌道交通,同時在接口互聯互通,打通運營管理壁壘上實現突破。未來的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城市地鐵四級網絡將“無縫對接”,打通“最后一公里”。無錫地鐵不僅軌道“連接”,還將實現一網運營、一卡通勤、功能互通,形成多層級的軌道線網格局。
一子落,滿盤活。多元融合可持續發展為地鐵迎來下一個快速“增長極”加碼賦能。如今的無錫,地鐵線網“串珠成鏈”,四通八達的線網“大局已定”,低碳綠色出行方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