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創不是簡單地把國外的東西進行國產替代就完了,信創更是新技術突破。”近日,在2023中國·鶴壁信息技術自主創新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鄭緯民指出,信創產業鏈由基礎硬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信息安全和云計算平臺等部分組成,要依托龍頭企業,進一步加強優勢產業技術研發,攻克一批前沿基礎和戰略必爭技術,推動建設安全可控信息技術體系。
信創產業當前基礎如何?新技術突破還存在哪些瓶頸?如何破解國內外形勢帶來的困局?院士專家與企業家圍繞推動構建安全可控的信創技術體系開展了一場對話。
國際形勢倒逼打造信創“新底座”
windows黑屏、XP停售、斯諾登事件、XP停服、中興制裁、華為制裁、俄烏沖突、芯片法案......
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胡偉武幾乎經歷了我國信息產業所有“低谷”,“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倒逼國內行業和企業使用自主研發的CPU和操作系統,打造一個新的底座。”
在他看來,技術快速迭代、產業鏈深度重構、資本高度活躍是當前我國自主信息產業面臨的三大特點,“我們正在面臨改革開放以來的大變局。”
20多年來,我國自主信息產業在逆境中披荊斬棘,如今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我們信創產業取得了很多成績,產業鏈比較完整,自主研發水平較高,產業集群比較聚焦。當前已經具備發展完整基礎軟硬件的基本條件。”報告伊始,鄭緯民首先提振了產業信心。
在基礎硬件方面形成了CPU技術路線,在基礎軟件方面,數據庫主要集中在金融、電信、政府、制造、交通五個行業,國產桌面級操作系統市場份額在逐年提升,麒麟和統信占領操作系統領先地位。應用軟件和信息安全領域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以完全自研、獨立于世界兩大架構因特爾和ARM架構的龍芯LoongArch為代表的芯片設計實現了國產替代。此外,過去10年,我國在頂尖超算系統研制和超算系統部署數量都處在國際領先地位。
在專家們看來,信創產業發展迎來最好機遇。
迎難而上將自主進行到底
國外信息技術產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PC的wintel生態以及智能手機的ARM、Android生態。
“我們學校里學的人工智能技術大多數都是美國的。”鄭緯民直言。
他表示,我國當前信創產業雖然取得較大進步,但依然還存在諸多“卡脖子”問題,我國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被納入實體清單;國產芯片出貨量低;美國的人工智能算法開放框架占據著中國90%以上的市場份額;國產操作系統市場份額與核心技術研發投資不足,依靠國外開源技術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國內信創產業在設計及制造環節面臨被限制,國產數據庫技術路線分散、難以形成合力,信創企業反應適配的工作量和難度太大,缺乏高品質、優體驗的新創產品等。
“高效建立自主可控的軟硬件生態環境。”鄭緯民表示。
“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發現還有更底層的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在胡偉武看來,要構建信息產業國內大循環,有三大環節:基于自主IP的芯片設計、基于自主工藝的芯片生產、基于自主指令系統的軟件生態,最終基于自主技術構建自主體系,“我們要將自主進行到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論壇上,面向服務器市場的32核CPU產品龍芯3D5000正式發布,這是通過芯粒(chiplet)技術把兩個3C5000的硅片封裝在一起,龍芯3D5000采用龍芯自主指令系統龍架構,無需國外授權,具備超強算力、性能卓越的特點,可滿足通用計算、大型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的計算需求。
胡偉武表示,國際工藝發展放緩,新工藝邊際效益降低;芯片瓶頸轉移,算力不斷提高,帶寬成為主要瓶頸;建成了與國際并列的頂層開源生態系統等,這些讓我們的自主化有了更多“底氣”。
“四兩撥千斤”打造產業生態
信創不只是國產替代,更是新技術突破。
對于未來信創產業高質量發展,鄭緯民選一批處于產業鏈關鍵位置的頭部企業,補齊供應鏈的短板。深耕行業應用場景,推進產業合作發展。設立科技重大專項計劃,擴展信創產業發展深廣度。
信創是一條產業鏈,實現信創落地,要打造自主生態,這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協作。
在產業生態集聚上,相較中關村模式的產品替代,胡偉武更為重視“硅谷模式”的體系替代。在河南鶴壁和浙江金華,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了“四兩撥千斤”的產業生態模式,即用較小的代價取得產業集聚發展。
胡偉武介紹,“千斤”即123的千億級產業集聚:一個龍芯平臺,信息化、工業控制兩條主線,以及基礎、整機和應用三個層次。“四兩”即形成生態集聚需要的四個因素,包括一個技術平臺,一定規模的市場牽引,以及組織考核專班和政策體系。
“輻射比集聚難,研發比生產難。”胡偉武說,通過產品帶動企業集聚,通過資金補助帶動研發落地,引進頭部企業同時幫助本地企業成長,“我們將產業鏈、技術鏈、政策鏈交織在一起,形成安全可控的新興的信息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的目標就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