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女人又夹又紧又丰满/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福交 /黄色va视频/姜恩惠的29分钟激情视频

English 服務熱線: 400-610-7333

新基建“新”在哪? 2022-11-30 10:00  作者或來源:中國教育網絡

  傳統基建,如20世紀80、90年代所闡述的“鐵公基”,側重于各種實體、硬件的基礎設施,一般指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是工業時代的典型產物與標志,也依托工業時代的技術與產業環境支撐,服務于工業時代。而新基建,是在工業時代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信息時代的典型產物與標志,依托于信息時代的技術與產業環境。

 

  新基建不同于傳統基建,除包括如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硬件設施之外,也包括數據中心、區塊鏈網絡等平臺軟件設施。

 

  相較于傳統基建,新基建的工作目標不同。新基建工作目標圍繞的是“數據”,主要解決的是信息時代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應用、服務這一系列問題。我們可以認為在工業時代以水、電、樓宇等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之后,具備信息時代典型特征的基礎設施就是新基建。區分傳統基建與新基建,可以參考其是否以解決數據相關問題為主要工作目標。

 

  如何理解教育新基建,具體可從如下幾個維度去分析。

 

  1.“基礎設施”的屬性

 

  基礎設施重要且必須。我們曾經認為的屬于上層建筑的工作內容,在教育新基建的表述中,如“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方面,都被納入基礎設施范疇。既然是基礎設施,也就是說,它是必須做的,它的必要性不容置疑,這是符合信息時代乃至數字時代發展要求的基礎設施。

 

  如同在農業時代蓋房子,房子的建筑物是基礎設施,到了工業時代,除了建筑物之外,水、電、天然氣也成為基礎設施;到現在,在信息時代蓋房子,上面所表述的信息網絡、平臺體系、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都是基礎設施,一個都不能少。

 

  2.“新“的屬性

 

  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采用新技術為驅動,以面向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新基建在建設過程中要采用新技術,如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通過新信息技術的加持,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學等領域持續發揮支撐與引領作用。

 

  新基建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體現了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均衡的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們可以看到,新技術與新理念,兩者是互為依托,互相促進。新技術支撐新理念的實現,新理念引領新技術的發展。

 

  推動新基建,要有新機制;要充分發揮各方力量,構建多方協同的教育供給新生態;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學校、互聯網等其他行業的聯動和協調,促進算力資源、教育數據和教育應用的開放共享,實現集約部署、高效利用。

 

  3.“教育”的屬性

 

  教育新基建是對教育信息化現有發展基礎的傳承和創新,更加注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它支撐以5G、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培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動能。

 

  教育新基建,最終還是服務于教育。教育新基建面向未來,致力于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教育新基建的最終目標,是要在新時代面向高校高質量發展需要,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共建,推動教育生態、教學方式變革,推進高校教育數字化轉型。

 

  總之,推動教育新基建要跳出技術的邏輯,從教育生態構建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高度去勾勒發展藍圖。

 

教育新基建的重點任務

 

  建設內容的一脈相承

 

  20213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明確了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的總體要求,對高等學校包括基礎設施、信息資源、信息素養、應用服務、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六個方面提出了全方位要求?!兑幏丁诽岢鲆獓@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業務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特別是智能技術,實現高等學校在信息化條件下育人方式的創新性探索、網絡安全的體系化建設、信息資源的智能化聯通、校園環境的數字化改造、用戶信息素養的適應性發展以及核心業務的數字化轉型。

 

  我們可以看到,《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所要求的新網絡、新平臺、新安全、新資源、新校園、新應用六個方面,與《規范》中提到的包括基礎設施、信息資源、應用服務、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基本一脈相承(如圖1所示)。

 

1 《意見》和《規范》建設方向對照

 

  此外,高校教育新基建的工作內容與《規范》的內容體系較為一致,只是在表述上有些許區別。在教育新基建的表述中,對于新技術、新理念要求更高,《規范》只是提出了建設內容與方向,而教育新基建則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發展階段,從信息化到數據化

 

  回歸本源,新基建工作目標圍繞的中心是“數據”,主要解決的是信息時代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應用、服務這一系列問題。

 

  高校教育新基建的第一階段,核心目標是實現“信息化”,即“把現實中的事,以信息化的手段,搬到網上去做”,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以業務流程的優化和重構為基礎,通過信息技術與實際業務的有效融合,實現組織信息的高效共享和業務的高效協同?!靶畔⒒笔且环N局部優化,并未改變現實業務的邏輯。“信息化”是從業務到數據。

 

  高校教育新基建的第二階段,核心目標是實現“數字化”,是基于信息化技術所提供的支持和能力,讓業務和技術真正產生交互,指導業務流程與組織實現變革與再造。“數字化”是一種整體優化,不僅僅優化于調整現實業務邏輯,還是以數據指導現實,實現業務流程與組織的再造。“數字化”是從數據到業務。

 

  在信息化、數字化的過程中,從教學、評價、研訓、管理等四大場景進行布局,探索信息技術推動教育變革的路徑。

 

  重點任務,以“平臺體系”為核心

 

  《意見》指出,教育新基建的重點方向主要包括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等6大類20項。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曾指出:

 

  “新網絡、新平臺、新安全是支撐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數字底座。其中,網絡是連接人與人的橋梁,平臺是促進信息技術和教育深度融合的舞臺,安全是保障信息化行穩致遠的壓艙石。

 

  新資源、新校園是在新網絡、新平臺、新安全基礎上,根據教育實際建設的、具有行業特色的基礎設施。其中,新資源是偏軟的,對應知識生產管理;新校園是偏硬的,對應環境設施配套。新應用是基于新資源、新校園,支撐具體應用場景的基礎設施。從教學、評價、研訓、管理等四大場景進行布局,探索信息技術推動教育變革的路徑。

 

  總的來說,新網絡是教育空間拓展設施,新平臺是資源數據運行設施,新資源是知識思想承載設施,新校園是教育場所升級設施,新應用是教學管理服務設施,新安全是師生發展保護設施,六位一體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面向教育教學主戰場,推動教育信息化‘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span>

 

  我們看到,新網絡、新平臺、新安全是新基建支撐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數字底座,而新平臺則是數字底座的核心,新網絡與新安全是其基礎與保障。

 

  在高校數字校園建設過程中,傳統三大平臺:統一信息門戶、統一數據平臺、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在過去的近20多年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統三大平臺作為典型的軟件基礎設施支撐了過去那個時代信息化校園的建設與應用,也將不斷演化與發展。新平臺和傳統三大平臺會是一種什么關系,三大平臺還會存在嗎,還是會演化為一種新的形態?

 

新平臺,新一代融合基礎設施

 

  高校教育信息化場景,融合基礎設施產品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種平臺即服務(PaaS)類型的云基礎系統。所有融合基礎設施的軟硬件都被管理平臺定義為服務,從而能更加靈活快速地向廣大師生、管理部分交付服務。

 

  從模塊化的系統建設到平臺化的數字校園建設是近幾年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在傳統“煙囪模型”構建的數字校園體系下,應用系統建設一般包含核心引擎、業務模塊、支撐模塊、相關接口等,底層以三大平臺為基礎進行互通,在新時代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將逐漸被重新建構,以平臺(中臺)化代替模塊化來重構業務系統,高度復用某些共性的功能,如消息、身份、支付等,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體驗(如圖2所示)。

 

2 傳統應用系統向新型應用系統、微服務的升級

 

  目前,從傳統三大平臺的演化方向來看,都有比較典型的融合基礎設施特征。那么,高校教育新基建的核心——新平臺,包括哪些建設內容,下一步該往哪個方向發展?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基于零信任安全模型的新一代融合門戶

 

  門戶實現內容聚合,即將校內所有的服務、信息、系統、資源等整合到一個頁面中統一呈現。但在目前,只實現了導航形式的聚合。

 

  近年來,網絡安全管理日趨嚴格,等保2.0實施以來,對校內新系統的定級、備案、測評等工作要求越來越高。但是,新技術、新場景發展層出不窮,微服務、辦事大廳重構了傳統的技術路線與服務場景,甚至挑戰了安全場景中最根源的一個問題,即什么是一個信息系統的問題:是獨立域名,獨立IP,還是獨立服務場景?

 

  新一代融合門戶,實現校內信息服務完全充分的融合。門戶不僅僅是校內一切信息服務的入口,也是一切信息服務真正意義的出口。校內一切信息服務的發布,都通過門戶進行。用戶訪問校內任何服務,都只與門戶發生流量。

 

  新一代融合門戶取代了VPN的功能,徹底解決了師生使用VPN訪問校內資源產生的各種體驗問題,極大簡化了安全管控模型,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所有對外提供信息服務,都來源于門戶,其他的信息系統、微服務都是支撐門戶系統的模塊。對于學校整體安全管控、等級保護工作得到極大簡化,對外提供服務的安全一致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從統一身份認證到用戶中臺

 

  數字校園建設解決統一身份認證問題,目前主要采用單點登錄方案,即多個應用系統中,用戶只需要登錄一次就可以訪問所有相互信任的應用系統。目前,教育信息化廠商的統一身份認證類產品,很多基于耶魯大學開發的單點登錄系統CASCentral Authentication Service)進行二次研發推出。

 

  目前,相當多的統一身份認證產品基于CAS協議產生,功能定位于“一賬號通行”,即在校園范圍內對接入的系統只需登錄一次就可訪問所接入應用系統。2013~2017年,移動信息化的興起,用戶體驗要求的提高,逐漸在其基礎上衍生支持更多協議,如Oauth、SAML等,更加完善了管理功能,如用戶管理、接入管理、安全管理等。2017年至今,開始有廠商在鑒權方式、權限管理、安全審計等方面對產品加以升級,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為構建智慧校園奠定了基礎。

 

  但是,對于目前智慧校園建設場景,傳統基礎設施遠遠不能滿足要求。如何滿足智慧校園微服務架構下多維度、細粒度的權限體系設計?如何滿足跨業務域、跨校認證服務的需要,如EduroameduGAIN、圖書館館際互認?如何滿足個人數據安全防護的需要?如何充分發揮好學校高質量、多維度的用戶數據,為教學、管理、社會服務助力?這些都是新一代統一身份認證產品需要考慮的問題。

 

  完整的統一用戶中臺應該包含鑒證、賦信、授權、開放互聯等功能。

 

  鑒證,傳統統一身份認證產品的核心功能。用戶中臺應提供多種鑒證方式,包括賬號密碼、生物識別方式(人臉、FaceID、TouchID)、一卡通、NFC設備、微信(OpenID)、短信驗證碼方式等;提供多種認證服務形式,有效提升用戶體驗。

 

  賦信,這是用戶中臺最大的改變。用戶完成鑒權認證之后,按需對系統賦予相關用戶信息(用戶可介入),用戶信息集中統一在用戶中臺,業務系統不再保存個人信息,降低安全風險。

 

  授權,數字校園微服務場景下統一授權。用戶中臺實現微服務架構下的多維度、細粒度權限體系設計,彌合用戶與業務之間的數字鴻溝。

 

  開放互聯,與校外場景互聯。用戶中臺以開放平臺的形式,把學校各種用戶信息開放出去,解決很多傳統領域很難解決的問題,再造許多新的業務場景,前景無限廣大。

 

  互聯互通、智能開放的數據中臺

 

  高校數據中臺建設要解決數據的采集與交換、存儲與計算、管理與治理、分析與挖掘、支撐與服務等問題。相較于傳統的統一數據平臺建設,數據范圍由部分變為全部,形式由結構化變為結構化、非結構化并舉。采集由單點變為多點,由校內擴展到校外;交換由單一變為復雜,由南北流量為主變為東西南北流量兼顧,同步方式由異步非實時變為支持實時同步、訂閱等多種形式等。

 

  總的說來,從統一數據平臺到數據中臺建設,系統內涵與外延變化巨大,技術棧要求更為全面,效能體現更為顯著。數據中臺是實現“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的支撐與引領作用”“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發展目標的最重要支撐,也是推動高校數字化轉型的基石。

 

  要從數據資產的統一管理、服務、應用入手構建新一代數據中臺。數據中臺建設以數據資產為中心,包括標準規范體系、加工開發體系、數據存儲體系、資產管理體系、數據治理體系以及數據服務體系的建設。

 

  通過打造標準規范、互聯互通、智能開放的數據中臺,不斷提升數據質量,充分發揮數據蘊含價值,基于數據為學校的綜合治理提供數字基座服務能力,滿足學校的各類應用服務和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的建設需求,致力于推動高校教育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

 

新基建賦能數字校園建設

 

  第一,高校要以新基建的視角重新審視校內園區網建設,建設一張實現海量終端泛在接入、業務專網統一承載、應用場景體驗良好的高性能、高可用性、高管理性的校園網。

 

  第二,高校要以新基建的視角重構傳統“三大平臺”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現有信息化三大平臺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高校要充分發揮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的平臺化、中臺化的能力,實現用戶數據的集中存放、統一管理,基礎能力的統一平臺化支撐。同時,改變目前業務系統的建設模式,以“平臺+微服務”的模式,解構用戶數據與應用、服務的深度耦合。

 

  第三,高校要按照《規范》的要求,以“數據資產”的高度充分審視“信息資源”各項目建設目標、路徑、要求,充分發揮出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資源屬性,以此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重點任務,推進應用服務建設,尤其是人機交互界面、決策支持邁上新臺階。

 

  如今,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進入新時代?!笆奈濉逼陂g,高校要以新基建為抓手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推動教育信息化“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

 

  新基建大事件

 

  2018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隨后,“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

 

  20204月,國家發改委表示,“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

 

  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

 

  2021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

 

  作者:陳偉(東北財經大學)

  責編:陳永杰

 

 

 

服務熱線:400-610-7333 | 郵箱:service@gpos.cn | 電話:8610-82564561/71 | 傳真:8610-82564561-8025 | 京ICP備18017976號 |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6102號 Copyright ? 2005-2025 Beijing Golden Point Outsourcing Servi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金支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