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女人又夹又紧又丰满/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福交 /黄色va视频/姜恩惠的29分钟激情视频

English 服務熱線: 400-610-7333

湖南省信息化發展報告2006 (摘要) 2006-09-04 14:32  作者或來源:unknow

 

 

一、信息基礎設施

  2005年,信息基礎設施有了新發展,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社會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已成為支撐信息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郵電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電話普及率進一步提高。2005年末,全省長途通信數字微波線路長度108萬公里,比上年增長77%;長途光纜線路長度281萬公里,增長39%。本地電話局用交換機容量121662萬門,增長85%;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158587萬戶,增長77%。年末,全省本地電話用戶121441萬戶,比上年新增12906萬戶,增長119%;移動電話用戶124900萬戶,新增21265萬戶,增長205%。固定電話普及率為181部/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為186部/百人,比上年末分別提高18部/百人和31部/百人。

  廣播電視綜合覆蓋能力進一步提高。年末,全省廣播電臺13座,中、短波發射臺和轉播臺28座,調頻發射臺和轉播臺102座;電視臺15座,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358座。有線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干線總長9萬公里,比上年增加18萬公里。有線電視用戶428萬戶,增加10萬戶。全省鄉鎮廣播電視機構2247個,通廣播電視的鄉鎮2281個,通有線廣播電視的鄉鎮2135個,通廣播電視的行政村40027個,通有線廣播電視的行政村28926個。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736臺/百戶,比上年增長284%。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825%,比上年提高041個百分點。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24%,提高036個百分點。

  互聯網進一步在全社會普及。至2005年末,全省WWW站點數(包括CNCOMNETORG的網站)為9401個,占全國WWW站點數的14%;域名數為41994個,占全國總數的16%,其中CN域名數為14097個,占全國CN注冊域名總數的13%。互聯網上網人數348萬人,比上年增長115%,占全國上網人數的31%,占湖南總人口的52%。

  無線電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無線電監管功能不斷增強。2005年末,全省擁有各類無線電臺1500萬臺,微波電路3萬公里,移動基站51000多個,各類衛星地球站172個。

  二、信息產業

  2005年,全省信息產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27596億元,比上年增長337%,占全省GDP43%,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全省共有信息產業法人單位4594戶,占全省法人單位總數的65%。其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632戶,信息傳輸服務業393戶,計算機和軟件服務業1434戶,電子信息產品銷售和租賃業1176戶,其他相關信息服務業959戶。全省信息產業從業人數1885萬人,其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550萬人,信息傳輸業647萬人,計算機和軟件服務業167萬人,電子信息設備銷售和租賃業193萬人,其他信息相關服務業327萬人。

  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20580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實現工業增加值5060億元,增長124%。其中,軟件與計算機服務業實力進一步增強。到2005年末,全省累計認定軟件企業323家,登記軟件產品857個。認定的軟件企業全年實現經營收入7139億元,增長212%。電子信息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湖南省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星沙)基地、國家軟件產業(長沙)基地、湖南數字視訊產業(郴州)基地等三大基地吸引了全省43%的電子信息產業企業,銷售收入占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總收入的72%。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2005年,全省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9452億元,增長512%,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228億元,增長166%;電信業務總量37224億元,增長540%。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158億元,增長160%;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5301億元,增長373%。

  2005年,全省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實現增加值2019億元,增長433%。公共廣播節目89套,比上年增加3套。全年公共廣播節目播出時間2783萬小時,比上年增加180萬小時。制作廣播節目時間1605萬小時。公共電視節目136套,比上年增加4套。全年公共電視節目播出時間6869萬小時,比上年增加1316萬小時。全年制作電視節目時間142萬小時,比上年增加54萬小時。

  全年新聞出版業實現增加值1491億元,增長605%。出版各類圖書4192種,報紙88種,期刊247種,分別增加283種、1種和12種;期刊出版量111億冊,圖書出版量305億冊,分別增加024億冊和017億冊。

  三、經濟領域信息化

  2005年,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推廣應用得到加強,信息化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競爭力、優化投資環境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顯現。

  農業信息化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農業產業化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至2005年末,全省已建成省本級、14個市級、89個縣級、18個農產品市場的信息網絡平臺,以及1400多個鄉(鎮)農村信息服務站,構建了省、市、亍⑾紓ㄕ潁⑴┗А八募兌換А鋇吶┮敵畔⒎褳縑逑怠4郵屢┮敵畔⒒墓ぷ魅嗽?00余人,培養發展農村信息員09萬人,146萬個村登陸互聯網,1000萬農民享受到方便、快捷的網絡服務。農業信息服務部門充分利用網站、簡報、板報、手機短信、“農業110”等,提供政策、市場、價格等全方位的農業資訊服務。全省依托農業信息網絡發布的各類農業資訊,引導調整種植業布局5654萬畝次、養殖業布局966萬頭、農產品加工布局2288萬噸,增加產值1021億元,實現農產品網上交易1053萬噸,交易額達3365億元,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引導和服務。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初見成效。通過整合開發科普教學資源,全省已初步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涵蓋實用技術等農村科普主要內容的科普資源庫,收集整理聲像資料450多小時,文字圖片資料近100萬字。

  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工業行業。機械、冶金、石化、能源、交通運輸、建材和造紙等行業廣泛應用生產過程控制系統,節能降耗、保護環境效果顯著;煤炭、有色金屬等采礦行業推廣應用電子安全監控系統,提高了安全生產水平;機械、輕工、紡織等行業應用信息技術,提高了工藝裝備水平和技術水平,提升了產業結構。企業信息化普遍處于中初級水平。企業信息化帶動效應明顯。信息化試點企業生產效率普遍提高3060%,生產周期縮短2040%,庫存資金壓縮310%。

  銀行信息化取得新進展。全省大額支付系統成功推廣,直接參與者已達48家,接入支付系統的間接參與者達3000家,覆蓋了全省14個市州、34個市轄區和88個行政縣的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我省現代化支付清算體系基本形成。財稅庫行關橫向聯網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財政、人行國庫、代理銀行間集中支付業務數據的實時發送和處理。全省統一的銀行卡跨行交換網絡和專業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銀行卡產業快速發展。到2005年末,全省13家發卡銀行發卡種類超過20種,累計發放銀行卡31905萬張;特約商戶7172戶,POS機具布放11924臺。全年通過銀行卡實現交易266億元,其中持卡消費金額17426億元,占交易總額的655%;ATM成功交易筆數37045萬筆。

  “電子海關”建設升級換代,“電子口岸”建設快速發展。推廣應用了便捷通關、快速通關、無紙通關、區域通關、陸路通關等一批通關監管業務信息系統,開展了智能化的物流監控系統應用試點,提高了物流監控智能化水平,滿足了企業現代生產和現代物流發展的需要,同時在關區內推廣應用加工貿易聯網監管系統等聯網應用系統,形成了為“大通關、大物流、大經貿”服務的統一信息平臺,實現了電子平臺上的“出口收匯”、“進口付匯”、“出口退稅”、“企業備案”、“網上支付”、“進口增值稅聯網核查”、“加工貿易聯網監管”等業務應用,為進出口企業提供了更加快速便捷的通關服務。開通了CEPA原產地證書電子聯網核查系統,促進了湖南與港澳地區之間經貿發展。2005年末,關區內電子口岸入網企業2328家。長沙海關關區全年進出口貨物的通關時間比上年分別縮短了1天和05天,審批新增“網上支付”企業11家,總數達21家,通過“網上支付”方式征稅152億元,同比增長390%。

  交通信息化以“湖南省公路、水路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為重點,努力提高行業信息化的應用水平和對社會公眾信息服務的功能。該系統以地理坐標為骨干,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對公路、水路空間信息進行收集、存儲、分析和可視化表達的信息處理和管理,公路數據系GPS定位采集和公路第二次普查獲得,航道數據系在150000地形圖上采取和第二次航道普查獲得,將為我省搭建智能交通信息平臺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服務。
  四、社會領域信息化

  2005年,我省教育、文化、公共衛生、社會保障、水利信息化取得了重要進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為建設和諧湖南發揮了積極作用。

  教育信息化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省教育網絡中心和教育門戶網站(湖南教育網),全省縣級以上教育行政機構入網率達100%,14個市州教育局中,13個已建成局域網,5個已啟動教育城域網。近90%的高校、60%的中小學建設了校園網或通過各種方式接入國際互聯網。教育基礎數據庫開始建設,高中階段以上的學校已有60%安裝了教育基礎數據庫,18%的學校將數據上傳到省教育網絡中心,為全省教育基礎數據庫的建設奠定了基礎。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進展迅速,2005年共建成1846個教學光盤播放點、6646個衛星教學接收點和1233個計算機教室,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站點建設覆蓋率已達55%,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逐步推行考場電子監控、高考網上閱卷、網上征求志愿和四大“國考”網上報名等工作,到2005年末,全省共建成241個電子監控考點,比上年增加37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傳統考試方式和管理手段見成效。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取得顯著成效,已建成省、市、縣三級文化信息共享分中心55個,與省委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合作點達10000余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豐富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基層廣大群眾的歡迎。

  公共衛生領域在全省14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市)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試點,并分別在長沙市岳麓區和湘潭市雨湖區進行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建設試點,完成了岳陽縣、瀏陽市基層綜合衛生信息系統的試點建設。

  “金保工程”一期建設順利完成,企業養老保險實現了部、省、市三級數據聯網,工傷、生育保險業務信息系統搭建成功,失業登記和失業保險監測系統實現了部省聯網,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和失業五大險種實現了統一征繳。下崗失業人員數據庫基本建成。勞動保障公共服務網站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基本建立起了以公共網站為主、覆蓋社會保險和勞動力市場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水利信息化以防汛抗災為核心,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全面開展。國家防汛計算機骨干網建設湖南省部分已通過驗收。防洪工程數據庫初步建成,全省已有88座水庫、122段堤防、24個蓄滯洪區、18座水閘和22條河流的數據整編入庫。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已建立起覆蓋湘、資、沅、澧及洞庭湖區的水文站網體系、湘江流域水情信息自動采集系統。建立了全省實時雨水情數據庫,基本實現了水情信息自動傳輸。建立了湘江流域水情信息自動采集系統。

  社會信用體系框架基本形成,發布了《湖南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統建設方案》和《湖南省信用信息管理辦法》,開展了資信評級試點,建立了信用信息數據指標體系,建設了信息網絡,初步形成了以“三庫一網一平臺”為核心的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統。個人征信系統進入試運行。完成了網間互聯平臺的建設與測試,省內商業銀行機構已開始了聯網數據上報,實現了個人征信數據全國聯網查詢,按時完成了全省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系統建設。至2005年末,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共采集6600多萬公民的信用記錄,出具個人信用報告8萬多份,企業聯合征信入庫量達到150多萬戶。

  五、電子政務

  我省電子政務穩步展開,總體框架初步形成,成為政府轉變職能、提高行政效率、推進政務公開的有效手段。

  省級政府網站建設比上年有很大進步,在2005年度政府門戶網站績效評估中,總分為4053,在全國排第15位,較上年上升了12位,但信息保障渠道還不夠順暢,信息公開、在線辦事、公眾參與等三大功能定位當中存在較為明顯的缺陷。地市級政府門戶網站績效評估總分為2940,比上年提高了28分,總分排全國第11位。地市級政府門戶網站擁有率達到100%。縣級政府網站績效總分為1556,排全國第7位,績效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全省政府系統電子政務內網縱向網絡平臺建設已經完成。全國政府辦公業務資源網(全國政府專網)湖南網站建成。外網平臺于1228日開通,完成了網絡基礎平臺的搭建和主要政府部門的橫向連接。

  重要業務系統建設全面推進。

  全省財庫銀橫向聯網省內成功運行,財稅庫銀橫向聯網建設項目已正式啟動。財政系統推廣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非稅收入管理系統和電子政務系統等業務應用系統,建立了省、市、縣三級信息采集體系和政務公開制度,在門戶網站、電子政務網站、非稅收入信息網及政府采購網上及時公布財政信息。國稅系統以增值稅管理系統為主的“金稅工程”(一期)和以稅收綜合征管系統為主的“金稅工程”(二期)建設先后完成,成功實施增值稅管理信息系統、防偽稅控開票系統覆蓋全省所有一般納稅人,認證報稅系統、交叉稽核系統、協查系統有效運行;全面推行稅收綜合征管系統,實現了征收數據省級集中,全面推行稅收綜合征管系統,加強出口退稅系統(電子口岸)建設,推進了綜合征管系統、增值稅管理系統和出口退稅系統之間的信息整合,實現“一窗式”服務和稅庫銀橫向聯網和申報繳款同步模式。地稅系統建立了功能齊全、業務規范、監控嚴密的綜合應用系統,覆蓋地稅各項業務;市州數據處理中心建成;全省統一的12366納稅服務熱線呼叫中心的系統建設已基本完成。在長沙市、株洲市實行銀稅聯網試點。

  市場監管部門加快專項工程建設,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市場監管。“金信工程”初步形成了上聯國家工商總局,下聯各市(州)局、縣(區)局和工商所,外聯政府電子政務外網,縱貫五級、橫連三網的信息化網絡管理格局;依托金信工程,積極開展全省企業登記監管數據入庫工作。省局數據中心共匯集431萬戶企業的基本信息,其中在業企業225萬戶,注(吊)銷企業206萬戶,企業年檢記錄672萬戶次,監督檢查記錄3507萬戶次,處罰案件數據11萬條,良好信息203萬條。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信用信息數據庫,逐步推行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信用分類監管。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應用了質量監督綜合業務管理信息系統(CQS)食品安全監管業務子系統,完成了國家質檢主干網湖南節點的網絡連接,實現了與全國質監網絡平臺互聯互通;對企業信息、組織機構代碼信息、商品條碼信息、標準文獻信息、特種設備信息等信息資源進行了開發,并在相關領域和范圍開展應用;建立了全省設計、制造、安裝、使用、維修特種設備企業的基本信息并實行動態監管。全省“特殊藥品監管系統”正式運行,對生產企業、定點批發企業、醫療機構的特殊藥品生產流通和使用實行網上監管。

  “金盾工程”在網絡、資源庫、應用系統各方面取得較大成績。二級、三級網建設順利推進,全省每百名民警公安網上注冊計算機躍升至28臺;23個應用系統建設總體順利;“金盾工程”(一期)各應用系統建設任務已全面部署,八大信息資源庫進一步完善,人口等7個資源庫建設工作已經完成。國土部門建成了業務流程可訂制、部門協同工作的集窗口式辦公、自動化管理為一體的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電子政務管理系統平臺,并以省級電子政務平臺為核心,開始建設市州和縣(市)級國土資源電子政務管理系統,國土資源基礎數據庫建設穩步推進。審計系統緊密結合審計工作現實需求和發展動態,加強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和隊伍建設,促進信息技術在審計工作中的普及應用,在全省選擇信息化程度較高的財政、金融、保險等領域開展計算機審計,省審計廳利用計算機技術開展審計項目達到年度審計項目的25%,增強了審計機關在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監督能力。省“金審工程”一期在2005年立項并開始啟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信息化增強了監管和服務功能,全省育齡婦女信息系統初步建成中心數據庫,760縣建成了縣級育齡婦女信息數據庫,現已有1000多萬育齡婦女個案數據進入了數據庫,并按月動態更新,應用信息引導日常管理和服務。統計系統圍繞用戶需求,堅持效益優先,增強了對遠程統計數據交換、視頻通訊、電子郵件、協同辦公和信息共享等大規模網上應用支撐能力,運用聯網直報和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開拓了統計數據采集的途徑,統一了全省政府各專業統計數據處理軟件平臺,開展了統計數據庫建設,統計數據資源整合穩步推進,促進了統計工作現代化,增強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態的快速監測能力。林業信息化促進行政管理上了一個新臺階。

  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2005年,各部門、各地區積極貫徹和落實中央《關于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見》精神,加強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基礎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穩步推進。湖南省人口基礎信息庫到2005年末已加載各類數據6750余萬條,業務協同、人口基礎數據實時引用比對正在各參建部門試點。國土資源基礎數據庫建設已完成縣(市)級土地利用數據庫、省級和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省基本農田數據庫、省級礦產資源規劃數據庫和市州級礦產資源規劃數據庫、地質資料目錄數據庫、省市縣三級采礦權數據庫和省級探礦權數據庫的建設。11個縣城關鎮以上城鎮低級數據庫建設試點工作、縣(市)級礦產資源規劃數據庫、全省地質環境、地質災害數據庫等建設工作正在進行。省級基礎地理數據庫建設已完成125萬數字線劃地圖(DLG)、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圖(DOM)數據庫建設與更新和15DLGDEMDOM數據庫建設,建立了覆蓋全省大部分地區的11DLGDEMDOM數據庫。

  公益信息資源開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其中,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已成為我省公益性資源的重要內容,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引導和服務,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年共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236萬條,農業動態新聞396萬條,532個涉農企業、370個特色農產品列入農業網上展廳,網上招商、勞務輸出、農產品網上銷售的規模不斷擴大。組織代碼機構信息庫進一步完善。到2005年末,共收錄組織機構代碼及相關信息45萬條,并已在銀行、稅務、社會保障、外匯管理、海關等部門得到廣泛應用。商品條碼系統成員單位3600多家,商品使用條碼采集信息4萬多種,廣泛應用于商場、超市。“標準文獻網絡服務系統”開發完成。

  信息資源開發和共享成效顯著。在湖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其中人民銀行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已采集20萬戶企業和1200多萬條個人的信用信息;工商部門承建的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擁有150萬戶企業和個體戶約5500萬條信用信息;公安部門的人口基礎信息數據庫已采集7個部門的239項、7700萬條與信用相關的信息;省電子政務外網數據交換平臺共歸集了21個部門掌握的200多萬條信用信息。

  信息內容產業蓬勃發展。全年動漫產業年產原創動漫2萬分鐘,占全國原創產量的700%。

  七、信息安全

  2005年,我省網絡和信息安全形勢總體平穩,但面臨的問題和威脅依然嚴重。全省約69%的信息網絡使用單位發生過網絡與信息安全事件,其中感染計算機病毒和木馬程序的占85%,遭到端口掃描、拒絕服務和篡改網頁的占37%。安全事件來自外部攻擊的占678%,內外部均有的占258%,來自內部的占117%。針對和利用信息網絡的違法犯罪活動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網絡信息安全。2005年,全省共發現各類信息網絡違法犯罪案件1398起,較上年上升43%。

  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體制、工作機制初步建立。繼省網絡與信息安全協調小組成立后,2005年,市州相繼成立了網絡與信息安全協調小組。聯合開展專項行動,共同打擊銀行卡短信欺詐等犯罪行為,組織開展了全省打擊網絡賭博專項行動和打擊網上淫穢色情活動專項行動,關閉了一批境內的賭博網站,依法嚴懲了一批網上賭博違法犯罪人員,成功破獲了一批大要案件,全年共查處各類信息網絡違法犯罪案件1398起,網絡欺詐、網絡賭博和色情等網絡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公安機關與通信管理和移動、電信等網絡運營商密切協作,加強病毒疫情預警通報,在全省范圍內開通了手機短信病毒、重大安全事件預警服務,及時發布重大信息網絡安全問題和計算機病毒疫情預警信息,建立了日常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定期向信息網絡使用單位通報信息安全動態和信息安全案(事)件,網絡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和應急處置工作進一步加強。堅持打防結合、標本兼治原則,組織開展專項治理,整頓網絡安全環境,先后組織開展了全省互聯網站清理整治,以及“點對點”網絡和視頻聊天室有害信息專項整治行動,在全省范圍內對省市縣各級黨政機關、科研院校開展了互聯網信息涉密情況的檢查,并監督檢查其上網信息保密制度的落實情況,依法查處互聯網涉密事件,有效防止失泄密事件的發生,互聯網安全管理進一步完善。網絡信息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已完成本省行政區域內數字證書認證系統(HNCA)和全國電信數字證書認證系統(CTCA)的建設,建立了我省非涉密網密鑰管理中心,為電子政務外網CA認證和行業CA認證中心提供密鑰服務。

  八、信息化環境

  信息化政策法制建設穩步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正式實施,根據法律授權,信息產業部制定的《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同步實施,從法律制度上保障了電子交易安全,同時也為電子認證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為我國電子商務安全認證體系和國家網絡信任體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精神,先后制定出臺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實施意見》、《湖南省信息化條例》、《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和《湖南省信息化領導小組關于全省電子政務建設的意見》等地方政策法規。信息化主管部門積極宣傳貫徹落實《電子簽名法》及其配套規章,進一步貫徹執行《湖南省信息化條例》,推動網絡與信息安全立法工作,《電子政務與公共服務信息安全管理辦法》已完成起草工作,信息化工作政府管理手段趨于法制化和間接化。

  制定了信息安全工程和財政性資金投資的信息工程項目評審程序規定,組織對省級電子政務外網平臺等一批項目進行審查,加強了信息化建設項目的統籌規劃和項目評審工作,市場環境更加公平、公正、有序。

  信息化人才環境進一步改善。已基本形成以普通高等院校和高中等職業院校為主、社會培訓機構為輔的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81所普通高校信息技術有關專業在校學生達到817萬人,占126%。全省信息化人才隊伍總量達到773萬人,其中信息化管理人才216萬人,占279%;信息化技術人才557萬人,占721%。各市州已將電子政務與信息化、企業信息化等專題培訓納入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工程。電子信息技術應用教育已成為社會培養信息技術人才的重要渠道,2005年,全國信息技術水平考試等報考人數15919名,其中3217名考生通過考試獲得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證書。IT人才網正式運行,并納入全國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工程管理體系。

  信息化標準化工作堅持宣傳貫徹信息技術領域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組織開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領域的標準化研究,對于已有的各類信息技術標準提供檢索、咨詢、發行以及有關的認證認可服務。設立了綜合布線、計算機產品、通信產品、安全防范工程等信息技術領域的專業檢驗機構,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開展計算機通信產品、綜合布線和安全防范工程質量檢驗。

  “泛珠三角”地區信息化區域合作取得重大進展。2005年,“泛珠三角”地區信息產業廳(局)共同編制了《泛珠三角區域信息化合作專項規劃(20062010年)》,對區域合作的重大基礎設施、各方互相合作推進的項目等進行規劃,突出資源整合的要求,堅持“自愿參與、平等互利;市場主導、開放公平;統籌規劃、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原則,共同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區域信息化協調發展,以信息化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將泛珠三角區域發展成為我國信息化協調發展的示范區,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信息產業研發和制造基地。

  國際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深化。年內,省人民政府與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在長沙簽署《湖南省人民政府與微軟(中國)公司合作諒解備忘錄》,明確雙方通過多種合作方式,促進湖南信息產業在軟件解決方案、數字電視、信息化服務、軟件開發、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全面發展。11月,湖南代表團對印度進行訪問,雙方就在印度建立IT產業人才培訓基地、印度NIIT在長沙設立中國軟件開發中心等問題進行了商洽和探討,并簽署了諒解備忘錄。

服務熱線:400-610-7333 | 郵箱:service@gpos.cn | 電話:8610-82564561/71 | 傳真:8610-82564561-8025 | 京ICP備18017976號 |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6102號 Copyright ? 2005-2025 Beijing Golden Point Outsourcing Servi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金支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