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省GDP排名前三的城市,常住人口再創新高。其中,廣州、深圳分別達到1882.70萬人、1779.01萬人,佛山向千萬級人口城市再邁進一步。不斷膨脹的人口,對大城市的公共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如今,廣東城市正探索以“AI賦能”解題公共治理問題。
5月25日—5月26日,由廣東院士聯合會、東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4松山湖科學會議召開,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在會上表示,要探索建設城市級人工智能算力公共服務平臺。
5月27日,珠海新設云上智城建設管理局,將力促以人工智能推動善治。
廣東城市發展“智慧之腦”的背后,各垂直類企業為智慧城市的構想提供了現實支撐。
南財記者采訪了解到,包括大模型、人工智能組網等在內的系列新技術與服務,已率先落向交通、政務、城管等諸多場景,企業日益成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之一。目前,企業與政府部門聯手挖掘需求、推動試點、迭代方案,并將廣東這塊“試驗田”上結出的成果,向更大范圍復制推廣。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當一名乘客計劃搭乘地鐵出行,而從此刻開始,他有很多次機會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務。
首先,在進站口,大模型可快速識別可疑物品,化解高峰期的安檢點堵塞,未來“人包同行”或將到來。隨后,智能客服將以更交互性的方式答疑解惑,甚至代為規劃換乘方案。接下來,地鐵信息屏將實時告知即將進站列車的不同車廂的擁擠狀態,個性化的地鐵廣播也將實時播報路面天氣、公交情況等信息。
這是佳都科技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王凱勾勒的智慧地鐵藍圖。如今,軌道交通正朝著這份藍圖無限逼近,其中不少內容正在逐步落地。
在治理側,人工智能帶來的想象空間同樣不可小覷。在佳都科技同廣州交警的第一期合作中,雙方選擇了大約6000個交通攝像頭接入平臺,生成了數字孿生。物理世界被實時復刻,機動車流量、各類車輛占比、擁堵趨勢、平均延誤等數據被無間歇地捕捉,并分析出來。依托于這些內容構建起的大模型,可以預判具體事件的影響,并給出相應預案。此外,通過聯動上下游路段流量數據,它將適時生成信控方案,更靈活地調節十字路口信號燈時間間隔,從而改善擁堵情況。
“此外,借助大模型的圖文交互功能,它還能精準捕捉違規行為。”在剛剛召開的文博會上,王凱公開向媒體做了演示:他在對話框中輸入了“騎電動車打傘的人”,幾秒鐘后,大模型即在其龐大的圖像庫中抓取出了相應的違規者,為后期的監管、處置提供了依據。
而在佛山市南海區,以無人機為載體的交通治理實踐也在進行中。一場交通事故發生后,之前需要交警出警鑒定事故責任,如今僅需要派出無人機采集現場照片。
該項服務背后的服務企業中科云圖總經理潘屹峰告訴南財記者,無人機巡查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一架無人機在兩天半的時間,飛20架次,可以巡查20平方公里,大約與一支15人隊伍的工作量相當。從成本上看,傳統人工巡查每平方公里需要3000元,而同等面積下固定式小飛機巡查僅需160多元。
來自中科云圖的數據顯示,空天地一體的無人機組網已覆蓋了佛山南海區567平方公里范圍,占據全區過半面積。無人機在這片土地上空進行著24小時不間斷巡查,現已發現了六千余條疑似問題線索,涵蓋了城管、住建水利、自然資源、交通等方方面面。
在成本、人力、便捷性等方面的優勢驅動下,目前AI正在廣東的公共服務與治理領域迎來爆發,相關政策也不斷落地。
僅交通領域,從兩年前披露的《廣東省數字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到去年年底發布《廣東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設指南》,再到今年4月出臺的《廣東省印發交通運輸領域數據治理發展規劃》,廣東和智慧交通相關的政策正加速落地。根據相關文件,到2025年,全省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覆蓋率將達到30%,數字交通感知傳輸網基本形成,一個運行管理智能高效的數字交通體系將構建完成。
轉型需求源于現實挑戰。2023年,廣東總人口仍在增長,廣州和深圳兩座城市人口正逐步逼近2000萬。
不僅僅是城市在擴大,城市群的擴大和跨城交通,也為公共治理帶來了新問題。百度地圖《2023年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顯示,廣州跨城遷徙規模指數居全國之首。這些都為廣東省“AI+公共治理”開辟了新空間。
目前,廣深承載著很多無人駕駛、低空經濟試點。截至去年底,廣州已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797條,累計單向里程達到1623.5公里;今年2月,eVTOL“盛世龍”在深珠之間首飛成功,無人機外賣配送也早已在深圳試點。
隨著“AI+公共服務”逐步深化,傳統單向式的服務供給,也逐漸向“提供服務—接收反饋—服務優化”的交互式閉環轉型。
南財記者注意到,廣東AI賦能公共治理的系列新舉措,正在多個領域鋪開試點。但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算力、數據,還是經營模式的探索,都距離成熟有一段距離。
“目前,多項試點已在順利推進中,但未來進一步推廣還將對交通設備、算力基礎提出更高要求。”王凱對南財記者解釋說,例如在廣州地鐵,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客服主要應用于新建線路,老線路若想應用需要先對陳舊設備進行升級。
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東省新一輪設備更新和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正同步推進。根據有關政策文件,廣東計劃進一步鞏固其在算力方面的領先地位,到2025年,智能算力規模將實現全國第一,政務云資源算力規模達30萬核;到2027年,多領域設備投資規模將較2023年增長25%以上,其中交通、教育、醫療等將是重點。
與此同時,作為另一大“底座”的數據資源也值得關照,其收集與資產化是AI進一步賦能公共服務的前提。
目前來看,相關試點促進了數據資源的挖掘。比如在佛山南海,截至今年5月19日,中科云圖已布設了36臺無人機基站,無人機飛行超4.7萬架次,產生了超360萬張照片、13.8萬段視頻。海量數據到手后,南海區已組建有關聯盟,納入眾多垂直類人工智能企業,共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在此基礎上,潘屹峰提出了兩個可能的發展前景。首先,南海空天地平臺現已接入“建筑物—搭棚架”“基坑開挖”等五種AI識別類型,中科云圖后續計劃接入更多外部算法,整合城市治理AI算法庫,打造全國首個基于無人機大模型數據算法平臺。與此同時,其還考慮對接數字資質交易平臺,推動南海區數字資產交易掛牌。
可以說在接入大模型后,原本沉睡的數據開始被真正盤活。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各地電子警察正在快速增加,廣州僅今年二三月份便新增百余套交通監控設備。“但事實上,這些設備產生的圖像信息多數時候處于‘沉睡’狀態,只有當事故發生才會被調動。”王凱表示,大模型的實時監測、分析將使這些數據真正被全面激活,并有望化事后處置、被動服務為事先預判、主動服務。
此外,隨著新技術的加入,公共服務市場向市場化主體“敞開了門”,相關企業往往同政府聯手,參與到了實際運營中去。
以中科云圖為例,其在南海區便派駐了團隊,與政府部門協同管理無人機組網。據潘屹峰介紹,除佛山外,企業服務案例已落地全國30多座城市,中科云圖往往會和當地國企合資成立一家公司,負責無人機組網后續運營事項。這些運營團隊將無人機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線索分發給相關鎮街和部門,促進信息互通共享。
在廣州交警支隊一樓大廳,與佳都共建的“智慧新交管聯創中心”也是如此,雙方共同發掘實際需求、推動新技術落地試驗、收集數據并不斷迭代產品和服務,圍繞“AI+公共服務”,一個囊括多元主體的全新生態圈已建立起來。
2021年,廣州大灣區軌道交通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在其股東名單中,廣州工控、佳都科技、廣州地鐵均在列。其中,佳都科技持股比例達26%。
據透露,該產投集團成立背后,其核心目的之一是促進鏈上企業“整船出省”,并將廣東軌交產業理念推向全國。不久前全線貫通的長沙地鐵6號線便是成果之一,佳都科技作為出資方之一,為這一線路提供了智慧安檢、智慧票務、智能客服等集成服務,促進實現了車站與線路運行狀態可視化、運營管理自動化。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既是甲方,又是乙方。”在王凱看來,當運營服務商兼具了股東的角色,其降本增效動力會更上一層樓。
企業的加入,又為AI在公共服務上的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可預見的未來,AI在城市公共治理的應用還會加速。
(作者:丁莉 編輯: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