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國際著名信息技術和服務公司IBM、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聯合主辦的2009 服務學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作為在服務學領域規格最高的會議,來自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50位政府官員、學術專家和行業領袖共聚一堂,共同探討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服務學推動服務經濟發展,拉動市場需求,促進形成面向未來的健康發展的經濟模式帶來的重大意義。IBM研究院副總裁Robert Morris先生、IBM大中華區全球研發與企業發展副總裁沈安石先生、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李實恭博士、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國有教授、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鐘教授、北大軟件微電子學院電子服務系主任童縉教授、中國互聯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高新民先生和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李明樹教授共同出席了此次大會。
IBM于2004年在中國率先提出“服務學(SSME)”,并開始與大學、產業合作伙伴以及相關政府機構緊密合作,推動“服務學”學科體系的發展,支持培養服務學人才。2005年9月和2006年11月,IBM分別與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聯合舉辦“2005服務學、管理與工程大會”和 “2006亞太地區服務學、管理與工程大會”,共同探討在服務型經濟的大趨勢下如何通過吸納全球服務學建設的資源與經驗,完善亞太和中國地區“服務學”的教學、研究體系,提升和推動中國服務經濟和產業的生動藍圖。
此次大會收到了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102篇論文,在服務學、服務管理、服務工程、解決方案、教育和發展戰略幾大類別的基礎中,論文探討了服務學的理論基礎、服務設計與創新、宏觀和微觀層面的服務管理、IT服務管理、服務交付與運營、服務計算、服務學學科與課程設計等課題。
此次大會不僅在探討規模和范圍上更加擴大,而且研討內容更加貼近行業實際應用。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專家組分別就服務學和現代服務業兩者如何互相促進和諧發展、政府和行業在服務學建設中如何發揮作用等話題進行了座談。同時,IBM和高校代表也與來自國內外的教育專家和學科教授共同分享近年來IBM與中國各大高校共同推進“服務學”的經驗和成果。
李實恭博士表示:“服務學能夠從三個方面幫助中國社會建立現代服務業:首先是幫助傳統產業(制造業)向服務經濟轉型;幫助傳統服務業的轉型,主要是指通過IT手段幫助現有的第三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開拓新型現代服務業,也就是建立一種原來完全不存在的服務經濟模式。服務學培養的跨行業人才能更好地理解現代社會中日趨復雜的服務系統,比如交通,醫療,能源,物流等等,通過運用更加智慧的技術,研究、設計、優化,建立完善的服務系統,使其能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從而推動智慧的地球的建立。”
應對當前形勢,打造中國“服務”
李實恭博士指出,發展現代服務業對于解決勞動力轉移和就業,提升我們國家在全球經濟下的競爭力能夠發揮積極作用。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在2009年的就業缺口至少在1200萬。過去制造業為農村農業人口轉移提供了巨大的機會,但是由于制造流水線和自動化造成傳統制造業拉動就業的能力越來越小。單純靠制造業是很難繼續保持GDP高速增長的。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服務學來幫助更好地設計、優化服務系統。進一步而言,服務學可以幫助創造新的服務模式和行業,把服務業的“餅”做大,滿足包括從內需型服務發展到承攬全球需求的外包服務等一系列全方位的市場需求。
同時,當前的經濟形勢也為中國大造符合自身發展趨勢的服務經濟體系提供了契機。雖然發達國家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均在70%以上,而中國只有40.7%。但在服務學的科學理論體系研究和建立方面,中國并未落后,反而擁有需求廣闊、發展迅速的優勢。李實恭博士認為,中國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服務需求群體,無論是金融、電信,還是零售、餐飲,中國都將形成獨特的服務模式,在應用創新的信息技術建立先進的服務經濟體系方面,中國的成果和經驗將給全球帶來價值。
服務轉型,思路先行
中國互聯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高新民先生認為,發展服務學學科建設和推動專業服務人才的培養非常必要。我國以傳統制造業為主要經濟基礎,成熟的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都是建立在工業化科學的思維上。而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服務行業在經過數字化、信息化的演進后,已經具有形成獨立科學體系的規律性和規范性。一旦服務學的科學體系發展成形并應用到市場需求中,這種基于服務思維而新興運營模式,將給傳統的行業帶來巨大的變化。現在,快餐、連鎖等行業的服務運營模式正在成形,改變傳統制造行業的觀念,實現服務型工業,將成為我國服務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我國的服務學研究和學科建設雖然也是在幾年前剛剛起步,但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北大、清華、浙大等高校開設的服務學相關專業,已經為很多新興的行業需求開始輸送專門的服務人才。比如培養的金融服務體系和IT系統結合的人才,就被各大銀行所看重,紛紛以聯合培養和定向委培的方式,預定針對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新型服務人才。在通信產業中,3G甚至4G通信技術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廣泛應用和需求,這種技術升級將迅速演變成為龐大服務需求。
全面推動服務學體系建設
2005年12月25日,教育部與IBM簽訂了新的5年諒解備忘錄,提出學科建設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將“服務學學科建設”正式提上日程。幾年以來,在教育部的領導下,IBM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攜手,開始“服務學”的科研合作和教學實踐,研究服務經濟下的人才培養新課題,致力于系統和全面培養現代服務行業人才,推動中國服務業的蓬勃發展。IBM通過專家講座、共享課件資源、教材出版資助、精品課程開發、師資培訓等方式,結合學校情況,與各個高校展開了緊密的服務學教學實踐,覆蓋了計算機學院、管理學院、軟件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等不同的院系。目前,已經開設“服務學”相關課程的大學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東華大學、廈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三十多所高校。
北大軟件學院,在中國乃至全球第一個設立專門以服務為主體的學系。北大軟件微電子學院電子服務系主任,童縉教授總結推動服務學的經驗時表示,在教育體系中開辟服務學領域是重中之重。目前,IBM已經和北大、清華、哈工大、浙大、復旦和上海交大等高校組成專家合作組,從文、理、工多方面共同建設完整的服務學學科。
傳統的制造業經濟已經不能滿足中國發展的需求,除去耗能、污染等問題,工業制造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已經無法很好的拉動就業需求。童縉教授分享了這樣一組數字:在20年前,以制造業為主的中國GDP增長1%,能夠拉動300萬人就業,而現在GDP增長1%,只能拉動100萬人就業。這一數字充分說明了在中國發展服務經濟,推動服務學科學體系和學科建設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此次大會,也為中國未來服務學發展策略和目標指出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