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開放、共享、創新……面對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IT企業必須能深刻把握教育行業具體需求,更為關注教育信息化的實施效果,提供最全面的服務才會贏得更多的商機。
近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社承辦的“2007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與會嘉賓廣泛探討了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與創新的熱點問題。來自IBM、微軟、甲骨文、惠普等全球著名IT企業的代表暢談了跨國公司與中國教育的合作情況。
此外,本次大會還邀請了AMD、夏普、新中新、青果軟件、合勤科技、安博等國內外知名IT企業,他們向與會人員介紹了企業進軍教育行業市場的成功經驗,展示了教育信息化相關產品和解決方案,技術人員還向大家介紹了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和未來趨勢。
教育信息化市場空間巨大
教育行業信息化市場為近幾年來低迷的IT市場帶來新的亮點,由于政府的積極推動,教育信息化的市場空間巨大。從行業市場規模來說,整個教育信息化的市場將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擴大其規模。另外隨著終身教育觀念的深入、學習型組織的推廣建立,會在更大層次上加大教育信息化行業的需求。
據統計,2005年至2008年,國內教育信息化增長率會保持在7%左右。2006年中國網絡教育市場規模達到創紀錄的202億元,比上年增長23%。據預測,今年我國網絡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近300億元。目前,在各部門的積極推動下,我國教育信息化開始進入全面普及的高速發展期,正催生著一批批以百億工程、校校通工程為主的大批量教育采購項目。
面對這樣的大“”,沒人不心動,各個IT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紛紛啟動作戰計劃。據了解,聯想此前發布了面向教育的軟、硬件產品,同時提出服務教育的全新模式;同方、浪潮等廠家也先后在自身主要產品的基礎上,依據教育行業的特性與需求,推出了適合教育行業的PC,為產品拓展了生存空間。
教育信息化給IT企業帶來機遇
從國家的“十五”計劃以及為實現教育信息化所推出的信息化工程和決議,如1998年“現代遠程教育工程”、2000年“校校通工程”、信息技術課程開設、新課程改革、教師信息化教育等等,都為IT企業的發展構建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為教育信息化社會大環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006年之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工作是搭建基礎平臺,2006年之后,廠商已經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平臺應用上。如果將基礎平臺比喻為廠商過去開發的一座鐵礦,那基于平臺上的應用就是一座可待挖掘的金礦。在高校園區網、圖書館網、宿舍網等網絡基礎平臺相繼建設完成這種思路引導下,貼近學校應用的實驗網正在成為市場的新熱點。除了實驗室網絡建設,很多學校開始建設“校園一卡通”,將幾萬名學生的吃飯、借閱圖書、交費等信息都放在一個平臺上解決。在學校教務方面,也引進了計算機管理,從排課到學生的錄取、分班等,都可在教務系統中進行管理。
從國外的經驗看,發達國家99%的大學都已采用數字化教學平臺,基于的教學方式已經給大學的教學方式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中國的高等院校早晚也會有這一天。因此,筆記本電腦在高校中的普及應用將是未來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
IT企業須把握商機
對于教育信息化這一龐大工程帶來的無限商機,國內IT企業應如何把握?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政策扶持力度的差別,導致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教育采購運作模式并存的現象,我國教育信息化水平區域不平衡,需求分化越來越明顯。這就需要IT企業能夠提供科學的方案和全面的服務,除了準確和科學的需求定位外,包括產品供應、售后跟蹤服務等,也是我國特別是一些邊緣地區信息化進程能否進一步推進的關鍵。
更為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要具有個性化的特點,不可能也不應該“千篇一律”,而目前市面上許多廠商向學校提供的是與標準商用電腦相當的硬件,在軟件、網絡安全等方面都缺乏針對教育的完整解決方案。業內專家認為,今后一段時間中國信息化教育產業市場的發展將會在市場細化上大做文章,如專業化、個性化和差異化等。
另外,軟件建設是信息化教育建設后期的重點,今后信息化教育軟件開發和咨詢服務將成為各方廠商爭奪的重點,各信息化教育商家應提早做好準備。
總而言之,教育信息化中IT企業的角色不僅僅是硬件軟件的提供商那么簡單。IT企業只有在項目運營能力和產品品質上下工夫,才能真正地掌握教育信息化市場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