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器虛擬化是虛擬化技術最早細分出來的子領域。根據2006年2月Forrester Research的調查,全球范圍的企業對服務器虛擬化的認知率達到了75%。三分之一的企業已經在使用或者準備部署服務器虛擬化。這個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技術日益顯示出其重要價值。由于服務器虛擬化發展時間長,應用廣泛,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幾乎把服務器虛擬化等同于虛擬化。
關于服務器虛擬化的概念,各個廠商有自己不同的定義,然而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它是一種方法,能夠通過區分資源的優先次序并隨時隨地能將服務器資源分配給最需要它們的工作負載來簡化管理和提高效率,從而減少為單個工作負載峰值而儲備的資源。
似乎與所有顛覆性技術一樣,服務器虛擬化技術先是悄然出現,然后突然迸發,最終因為節省能源的合并計劃而得到了認可。如今,許多公司使用虛擬技術來提高硬件資源的利用率,進行災難恢復、提高辦公自動化水平。
有了虛擬化技術,用戶可以動態啟用虛擬服務器(又叫虛擬機),每個服務器實際上可以讓操作系統(以及在上面運行的任何應用程序)誤以為虛擬機就是實際硬件。運行多個虛擬機還可以充分發揮物理服務器的計算潛能,迅速應對數據中心不斷變化的需求。
虛擬化概念并不是新概念。早在20世紀70年代,大型計算機就一直在同時運行多個操作系統實例,每個實例也彼此獨立。
不過直到最近,軟硬件方面的進步才使得虛擬化技術有可能出現在基于行業標準的大眾化x86服務器上。 在服務器虛擬化技術方面走得比較靠前的應該是IBM和HP等服務器廠商。今年以來,這兩家公司在虛擬化領域也非常積極,在最新的RISC架構服務器及最新版的操作系統中,都嵌入了虛擬化技術。
IBM,早在p690服務器和AIX 5L操作系統首次公布的時候,IBM就宣布在其動態邏輯分區(LPAR)技術的支持下,一個系統內可獨立的運行多個分區,每個分區運行獨立的操作系統。這時候的分區,是以CPU為“顆粒”的。
到去年發布p5服務器時,IBM大張旗鼓地扯出了虛擬技術的大旗。不過,與以前相比,在虛擬化技術的幫助下,IBM最新的微分區技術打破了分區上以CPU為“顆粒”的限制,可以將單個CPU劃分為10個微分區,從而創建和運行比物理處理器數量更多的分區。IBM 同時宣布,新版操作系統AIX 5.3可以支持1/10 CPU顆粒的微分區。
今年,IBM進一步拓展了其服務器虛擬技術的范疇,推出了由操作系統、系統技術和系統服務三部分組成的服務器虛擬引擎。其中,操作系統涉及AIX、 i5/OS、z/OS和Linux,其技術宗旨是單臺服務器內運行多種操作系統、在異構IT基礎架構中以統一的方式實現資源的共享和管理以及管理非IBM 操作系統平臺;系統技術包括微分區、vLan、虛擬I/O、Hypervisor等;而系統服務則包括一個服務器系統服務套件和一個存儲系統服務套間。在服務器系統服務套間中,包括硬件監督模塊VE console虛擬引擎控制臺,可以利用兩個主要的功能模塊Launchpad和Health Center,監控資源的健康狀態、進行問題診斷和系統管理;另外還包括硬件管理模塊IBM Direction Multiplatform(DCM)整合系統管理。
同時,IBM還推出了應用虛擬工具套件,包括應用監督模塊Enterprise Workload Management企業負載管理器(EWLM),可以在異構環境下自動管理分布式企業級系統,根據業務優先級將IT服務分類,并設立相應的性能目標,并根據這些性能目標,提供端到端的性能分析和評估,通過分析,EWLM自動按照應用拓撲調整網絡路由。與EWLM相配合的是一個應用管理模塊Tivoli Provisioning Manger(TPM),該模塊與EWLM配合,可以實現系統部署和配置步驟的自動化,為IT系統的自動部署、資源分配和啟用提供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