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是中國IT服務產業的第一道分水嶺。98年前,IT服務概念還沒有形成雛形,在渠道里摸爬滾打的是一批“早起”的渠道商,其中像“兩聯兩天”(中聯、聯想、南天、長天)這樣的具備較強的硬件集成能力和部分軟件定制能力的集成商更是名噪一時;98年迄今已有十年,IT服務作為一個產業,逐漸被IT界和行業用戶所認同,但“兩聯兩天”卻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市場格局的巨大變化來源于98年之后的數次產業變革。1998年,“知識經濟”概念初步興起,中國行業信息化綻放萌芽,同時,IT產業開始步入繁榮,其突出表現就是渠道模式逐漸成型。
縱觀今日的IT產業格局,我們會發現,許多如今的大品牌都是從產品代理起家,只是后來業務各有側重,成為了渠道商、增值分銷商與系統集成商。十年后,大浪淘沙,今日,曾經有分歧的同行似乎又邁回了同一條跑道——有些渠道商、分銷商、集成商開始了向IT服務商的轉型。新的十年已經開始,IT服務產業未來會如何發展?IT服務商出路又在何方?
當我們將目光投射到一家1998年成立的IT綜合服務商華勝天成時,我們略帶驚奇地發現,歷經十年的發展,華勝天成已經成為了年銷售額達22.4億、排名前五的IT綜合服務提供商,在信息化最為深入的電信、金融、郵政等行業更是占據領導地位,從IT行業的追隨者、順應者,經過十年歷練,成功轉型為倡導者和引領者。相信華勝天成的十年歷程能夠啟發我們對于IT服務未來十年的想象。
1998,賠錢也要做軟件
1998年,當年中國IT行業赫赫有名的東方通公司徹底放棄系統集成項目,轉型做中間件,轟動一時。今日看來,這是IT服務第一輪轉型:由硬件銷售向包含軟件研發的應用集成轉型的典型事件。其實,“如果剝離硬件,應用軟件基本上是賠錢的,”和業界流傳的一樣,應用集成轉型期應用軟件地位大抵如此,仍然是從屬業務,只是一些有遠見的集成商開始了應用軟件研發,這些廠商可以說具備了IT服務商的雛形。
1998年,華勝天成成立。華勝天成憑直覺地在銷售代理產品時格外重視客戶服務,算是趕上了應用的末班車,為日后的行業突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3,“紅”海與藍海
部分廠商的遠見很快便得到了證實,2003年前后IT渠道行業通用型軟硬件產品的集成與分銷出現了“紅”海。此“紅”海可不是通常意義的紅海,而是指業界廠商血拼而成的血海。許多業者恐怕都還記得那段慘痛的時期。當時,硬件產品集成的利潤率在很短的時間內由30%-40%迅速滑落到5%-10%,通用型軟件產品利潤也快速下滑,服務商只能通過價格血拼來搶占市場份額,這導致極低的利潤率也難以維系。另一方面,信息化程度較高的電信、銀行等行業網絡硬件建設已告一段落,基于軟件的系統管理、業務開發、運營支撐等應用需求飛速增長,為業務系統提供綜合支撐的行業級解決方案為IT服務商開辟了新的藍海。
一面是“紅”海,一面是藍海,當時的中關村眾企業自發進行了集體大遷移。有2003年統計數據顯示,當年有88.46%的系統集成公司都涉足了行業應用軟件開發,把應用軟件部分獨立成一個部門或分公司,與系統集成業務配合形成整體解決方案,這就是被稱為從系統集成到應用開發并產品化的IT服務第二輪轉型,解決方案尤其是行業級解決方案是此時期各廠商競標項目的有力資本。
此期間,憑借在電信行業的一系列重大項目,華勝天成聲名鵲起,在藍海里舒暢遨游。華勝天成人對當時的一些重點項目仍津津樂道,如2003年,為浙江聯通研發了國內首個USSD(非結構性數據補充業務)系統;同一年,承建了國內最大的無線城域網項目——廣東聯通全省5.8GHz城域寬帶無線接入系統。華勝天成發言人談到,新設應用軟件部門以外,華勝天成還非常注重向合作伙伴處學習和合作,如與Sun公司共建Java技術應用中心(JCOE),更是寫入華勝天成光輝歷程的大事件之一?!巴祹煛毕冗M的合作伙伴,從合作中學技術,將服務產品化,是華勝天成在IT服務第二輪轉型期間致勝的關鍵。
2005,買賣角色的轉變
銀行數據大集中工程在2004年初步完成,在此基礎上,2005年國內銀行開始發展與業務緊密相關的縱深應用,電信、郵政、電力等行業雖然信息化程度不一,但也都先后呈現出相似的需求。IT市場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揭開了IT服務第三輪轉型——從技術為導向向應用服務為導向的轉型,其表現就是很多集成商、分銷商紛紛改稱自己為IT服務商,熱捧SOA,并將應用軟件產品化。
在藍海中暢游的華勝天成對于用戶需求更為敏感。2005年,專門從事IT服務的北京華勝天成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業務范圍包括:維保服務、運維服務、外包服務、咨詢服務等,這是華勝天成IT服務轉型的序幕。此階段,華勝天成在占據優勢的電信行業內實施了更為貼近應用層的一系列項目,比如“中國移動手機統一接入平臺”項目中,華勝天成自主產權的移動商務解決方案“逸信通”產品幫助中國移動在總部及各省分公司成功搭建了訪問IT系統并處理關鍵業務的移動信息服務;同時,金融、郵政等更多行業的IT服務項目華勝天成也屢有斬獲,比如承建中國郵政EMS綜合處理平臺(該平臺榮獲2006年度國際萬國郵政EMS質量認證金獎)。據了解,在IT服務第三輪轉型期間,華勝天成內部進行了兩項快速變革——服務產品多元化和自有服務產品:一方面,建立更為廣泛的戰略合作伙伴體系,拓展自己的IT服務空間,一方面,擴大軟件研發中心規模,不斷加強自主產權產品的研發力度。
2008,IT服務產業面臨新的挑戰
據賽迪顧問與微軟亞太區全球技術支持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IT服務產業白皮書”介紹,2007年以后IT服務市場的宏觀環境發生了如下變化:政策端,國務院2007年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信息化的先鋒和服務業的高級形態,中國IT服務產業正逐漸被各級政府所重視;用戶端,服務商品牌對用戶影響力日益增大,規劃和設計能力越來越被重視,SaaS軟件服務化也被認可;國際端,IT服務管理事實上的國際標準已經出現,幾乎全球所有IT巨頭都表示將符合ITIL標準;應用端,信息安全與服務的安全性備受重視,軟件不再是軟件廠商的產品,而成為提供最終產品——服務的工具;服務商自身端,IT服務不同領域的廠商之間合作的空間大于競爭的范圍,尤其是專注于產業鏈某一個環節上的廠商之間更是如此。
IT服務產業環境的變化,為業界帶來了新的挑戰。首先,用戶的IT系統越來越復雜,這意味著用戶越來越需要服務來幫助他們解決這種復雜性,保證IT對業務的支持,真正實現IT服務的核心價值;其次,用戶對IT服務的要求從產品層面提升到業務層面。以前,IT服務如支持服務都屬于被動服務,服務等級水平雖然在不斷提升,但很多用戶依舊發現響應速度還是不夠快,用戶需要的是“不會出現問題”的IT系統。對于服務商而言,需要進行角色轉變,不再是隨時奉命的救火隊員,而要主動響應提升服務品質;第三,隨著服務需求的深入和用戶層面的擴展,服務商也需要進一步控制服務成本和質量,增加服務靈活性,以更好響應用戶需求。大量的實踐證明,只有將服務模塊化、標準化才能很好地實現這個多目標的要求;最后,各行業信息化進一步深化,IT系統與業務系統的關聯更為緊密,服務商只有深入行業內部,才能夠具備核心競爭力。
新挑戰呼喚IT服務第四輪轉型:向IT綜合服務轉型
縱觀整個IT服務產業,第三輪轉型剛剛開始,許多廠商易幟IT服務商,但業務如何展開,企業如何適應都還在嘗試。但是華勝天成看得更高,走得也更遠。
華勝天成CEO王維航先生談到,對于2007年開始出現的業界變化以及用戶需求轉變,華勝天成很早就從一些行業里捕捉到了,比如郵政行業開始搭建關聯全部郵政業務的信息化統一平臺,電信、金融行業開始構建輔助決策分析的商業智能(BI)系統等等?;谶@種認識,華勝天成在2007年7月啟動了換標行動,同時啟用“服務成就未來”的新Slogan。華勝天成認為,由IT服務向IT綜合服務的轉型將是第四輪轉型,并表示這也是華勝天成服務品牌發展之路正在探尋的一步。
2008年9月,華勝天成以“凌云計劃”來宣告IT綜合服務轉型的深化,正式啟動IT服務轉型戰略第二階段的行動計劃——“凌云計劃”。此計劃名稱取“壯志凌云,云乘萬里”之意,華勝天成基于面向客戶的全新組織架構,通過軟件+服務+系統三部分業務聯動深入,與上下游合作伙伴和客戶一起構筑整個產業生態系統,即華勝天成一直倡導的“共生空間”。
華勝天成的“凌云計劃”并不是憑空架構的,“系統、軟件、服務”,是“凌云計劃”所依托的三大支柱。以系統集成為磐石之基,以應用軟件開發為凌云之木,以產品化服務為凌云之志??梢哉f,“凌云計劃”是華勝天成對如何應對IT服務第四輪轉型的明確宣告。
十年前,卓有遠見的集成商悄然進行了第一輪轉型,十年后,領先的IT服務商或者說IT綜合服務商又開始了新的轉型;十年前,華勝天成默默無聞,十年后,華勝天成高居業界前五、電信行業IT服務市場第一(數據來源:賽迪顧問)。參考華勝天成的十年成長歷史,或許有助于更為清晰地理解本輪轉型將要給IT服務產業帶來的影響:1998年在他人崛起時奮起追隨,2003年快速適應應用軟件及產品化轉型,2005年高速完成應用服務轉型,2007、2008年倡導并引領IT綜合服務轉型。站在行業外描述這些似乎輕描淡寫,但業內資深人士卻知道這些都對應著無數商家的沉浮與波折。本輪轉型對業界會造成怎樣深遠的意義,今日我們還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本輪轉型也將是許多IT服務商的又一道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