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年初雪災的磨煉后,我們驀然回首,2008年IT業界必將面臨新一輪的挑戰和更為深刻的變革,未來中國市場發展的機會將繼續源于產業的融合與創新。
雪災的危情已經逐漸散去,留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思考。此次雪災在三個方面表現出了我們的災情應對能力明顯不足,交通、電力、通信成為受災最嚴重的三個領域。IT企業也損失慘重,主要是在生產制造和渠道貨運方面。在雪災給我們帶來了嚴重損失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環保節能、建設IT產業基地、科技抗災等將給未來市場帶來更多機會。
雪災后凸現節能需求
此次雪災造成近20個省區市拉閘限電。據電力部門統計,電煤短缺造成被迫關停的發電機組達4000萬千瓦以上,這是供電緊張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由此帶來的一個重要影響是,環保的議題排位將更加靠前。
IT方面,節能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而此次雪災的拉閘限電現象,正是對節能環保提出的新需求。
通常情況下,一臺核心層路由交換機的實際功率大約在800~1500瓦之間,按照全天候365×24小時運轉計算,其每年用電量大約在7000~13000千瓦時。而且大多數企業一般部署兩臺交換機互為備份,加之邊緣層數量不等的交換機、終端PC,以及為了控制室內溫度所增設的空調設施,一個普通機房每年的電費在7萬元左右。而對于規模較大的行業用戶費用則更高,據調查,上海某運營商單月電費竟然高達10萬元之巨。而以前的Google公司,由于其全球的廣告代理商采取了大量的數據中心服務器,需要近20家1000兆瓦的發電廠為之供電。由此可見,IT產品的耗電量并非無足輕重。
美國PTC公司技術部經理劉熹微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很多制造型IT企業來說,節能一直是一個重要議題。要真正實現IT節能,首先IT產業界應達成共識,無論是芯片、內存、主板、電源、顯示器、機箱等生產制造企業,還是電腦整機制造商都要行動起來,加大節能產品的研發投資力度,讓低能耗產品成為一種普及化應用。”
再看通信方面,此次受災地區通信大面積中斷主要是受累于電力系統的全面癱瘓,所以通信方面也同樣需要考慮節能問題,比如考慮是否加大采用環保型基站的力度,通過負載平衡能耗的方式提高基站的能源效率,從而降低能耗。畢竟這樣的基站可以實現70%的能源節約。而對運營商來說,如果大量采用節能設備,既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環保,節省更多電力成本,也能增加災害情況下的抗風險能力。
可以預見,雪災后“節能”這個話題將變得更為沉重。
南北工廠化解災難危機
突然來臨的雪災給眾多IT廠商和渠道商的銷售造成了重大影響,許多廠商和渠道商精心籌劃的寒促活動更是根本無法實施。多家IT企業負責人均表示“在受災嚴重的地區,我們的業務在那段時間基本處于停頓狀態。”雪災給這些IT企業在局部地區的銷售造成的影響,恐怕比他們說的還要嚴重。因為除了銷售的停滯帶來的損失,這些IT企業還要承擔大量的賠償責任。那些沒有在合同上簽訂“不可抗力”免賠條款的IT廠商,這次恐怕不得不忍痛“割肉”了。
以上海、蘇州為核心的華東地區是全球IT硬件產業鏈最完整的區域之一。上游的芯片、硬盤、主板、顯示屏等關鍵零部件廠商,以及全球前十大筆記本電腦代工企業,均在此重點布局。但產業鏈的這種完整性,在滬寧高速,上海虹橋、浦東機場因受阻大雪而大面積停運后,露出無奈和尷尬。IT零部件及成品供應商的出貨,無論地面運輸、海運或空運,均不同程度受阻,有些IT企業的工廠也因此而停產。
IT工廠的停產,除了因天氣導致零部件供應缺乏保障外,現有的產品交付也出現困難。雖然高速公路很快恢復了通車,但更多只能緩解內陸交貨壓力,面向出口的企業,由于港口與機場方面的輸出情況恢復緩慢,華東IT產品的出口不容樂觀。產能的下降也使得災情過后的貨品難以滿足需求。
一些主要市場集中在北方的IT企業也有很多將南方作為產品生產制造基地,這次災難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進貨渠道和交貨周期。而這些IT企業是否應該考慮打造“雙基地”呢?即通過設立南北兩個生產基地來避免災難。
一年前,英特爾一座斥資25億美元的12英寸芯片工廠就在大連落戶。而早在2003年,“振興東北”計劃剛推出時,時任英特爾CEO的貝瑞特訪問沈陽時就曾表態,英特爾將以芯片產業技術參與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過程。目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熱點。英特爾的入住表明,東北,完全有能力支撐高新技術IT產品的生產制造。
此次雪災,相信有更多的IT企業會登陸東北的土地,詳細考察那里的現狀,從而考慮建立“東北工廠”。即便以后再沒有“災難”,在東北等北方IT市場需求逐年增長的情況下,設立“東北工廠”無論從運輸周期、擴大產能方面,還是從解決就業、拉動內需方面,都是一舉多得的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
雪災力促信息化提速
這次雪災帶來的危害表明,我國面臨的信息化發展問題仍然很多:基礎網絡和信息資源的共享水平低,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問題突出;三網融合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信息技術應用總體水平不高;信息化對工業化的帶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尚須完善等等。另外,科技抗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在剛剛召開過的“2008中國IT市場年會”上,提出了“產業生態整合與商業模式創新”的主題,也將“融合”作為最重要的話題之一。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在會上表示:“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技術創新和融合的趨勢非常明顯,互聯網、通信網、廣電網的融合,軟硬件的融合,制造業與軟件業的融合催生了很多技術和應用模式,同時各個產業領域的邊界區域模糊,帶來新的市場需求,對創新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技術的融合方式特別是從技術、網絡和服務方面的融合,已經催生了新的應用模式,比如制造業與互聯網內容提供的融合,這使得運營企業可以聯合進行服務,產生新的產業組織模式。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強大的能力使產業結構優化。
雪災過后,我們驀然回首,未來中國市場發展的機會將繼續源于產業的融合與創新。面對需求的融合與變遷,單一企業、甚至單一產業鏈主體已經很難在日益融合的市場中持續保持競爭優勢。超越產業鏈,整合產業生態資源,創新變革企業商業模式,正逐步成為IT產業的主旋律。在經歷了年初雪災的磨煉后,2008年IT業界必將面臨新一輪的挑戰和更為深刻的變革。
相關鏈接
雪災推動基礎行業信息化
災后重建工作正在抓緊進行,各大基礎行業迎來了巨大考驗后新的發展起點,暴露出的種種不足也對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大、更具體的需求。
交通信息化:考驗引發變革
春運期間龐大的客流量以及惡劣的天氣對于我國的交通系統無疑是個巨大的考驗,交通部門正積極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緩解交通壓力。隨著我國交通系統信息化建設的開展,售票系統、應急系統、調度系統、衛星定位系統等各種信息化手段開始顯現出功效,協助春運安全、高效運作,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春運期間交通系統的壓力。
另外,隨著我國互聯網的普及以及通信技術的發展,各種新興的購票方式正逐漸被大家認識并使用。信息化不僅提高了我國交通系統的工作效率,促進了交通運輸能力的提高,也為各交通部門的內部管理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電力信息化:建設高峰將到
電力改革改變了市場競爭格局,改變了價值鏈模式,最終要求企業改革自身的管理來應對各種變化。電力改革最終也會影響到電力行業信息化建設。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好的服務質量、最低的服務成本向用戶提供服務是電力行業信息化首先要實現的目標。電力行業重點建設的內容包括: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效率、降低成本的ERP系統與EAM系統,支持客戶信息管理與分析的CRM系統,全面提高價值鏈競爭效率的SCM系統等都將納入電力行業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