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人才歸國創新 聚焦人工智能領域
陸凡2009年選擇歸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創業至今已有10年。他認為人工智能的本質是機器模仿人,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核心和理論基礎在于統計學習能力。圖為他在介紹雙目立體視覺系統如何讓無人機等智能設備實現自動避障。
常清璞是“觸景無限”的硬件產品部門副總裁,碩士畢業于清華大學。據他介紹,目前“觸景無限”的高級管理人員中90%都是清華校友,其中的大部分都具有海歸背景。他們有著相似的技術知識、價值觀念和國際化視野,在創業過程中磨合期更短。
人工智能也是清華大學的新興優勢專業之一。“高校跟我們有很多產學研結合的項目。清華大學以及其他世界知名大學,如瑞士聯邦高級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都會派學生來我們這里做暑期實習。”常清璞說。
高校的支持只是海歸在人工智能領域創業的助力之一。此外,一些留創園和高新技術產業園也會支持海歸創業。回國之初,肖洪波和常清璞的企業掛靠在北京市留學人員創業園。在創業初期,從政策、資金到技術,創業園均提供了大力支持。“待企業成長起來,我們開始‘裂變’——設立分公司。現在,除北京總部外,我們還在美國硅谷建立了研發中心,在深圳建立了產業基地。”肖洪波認為,“觸景無限”的經驗可供海歸創業者參考。
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曠視科技”)的創始人印奇,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碩士學位。在人工智能領域創業時,他積極與高校合作,先后與西安交通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并邀請了首位圖靈獎華人獲得者姚期智教授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教授加入“曠視科技”學術委員會。截至目前,“曠視科技”已為中國超過2.5億用戶提供了在線身份驗證服務。“作為創業者,海歸若利用好校地資源和產業資源,將更利于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常清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