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09年IT培訓市場,依然風起云涌,競爭激烈,在這個隨著IT產業不斷發展的背景舞臺上,暢快淋漓的分享著這塊巨大蛋糕。蛋糕雖然誘人,但無奈分食者眾,而高等教育在旁也是虎視眈眈,所以IT培訓機構不得不使出渾身解術,用差異化來滿足消費者需求。其實,從大環境下看,IT培訓市場的發展勢頭依然樂觀,有專業機構預測,2009年我國IT職業培訓市場規模將達到73.58億元,同比增長21.96%;2010年我國IT職業培訓市場規模將達到89.20億元,同比增長21.23%。這些誘人的數字的確說明了我國IT培訓市場迅猛發展的現狀和未來,也正是眾多培訓機構不斷洗牌、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但這并不說明IT培訓市場就在直線發展,從2009年的高等教育招生來看,擴大招生規模成了今年高招的事實,落榜率降低,讓IT培訓市場再一次感覺緊張,畢竟IT培訓的消費者大部分來自高中畢業生。同時,高等教育的“職業化培養”,也使高中畢業生轉變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觀念,盡量避免高等教育近幾年因為就業問題而產生的消極影響。所以,高等教育的強勢擴張,讓IT培訓機構不得不思考如何保住職業教育的市場份額,從而不得不思考如何改進職業教育的教育模式,讓消費者進一步認同這一教育模式,重新回到職業教育的懷抱。
2009年,培訓機構為了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加大競爭力度,與其他機構爭奪固有的市場份額。近幾年,培訓機構之間的競爭愈來愈烈,從營銷手段的層出不窮,各種媒體的眼球轟炸,同行間的搶奪生源,從良性到惡性,手段不一。同時,各機構還在差異化上下功夫,北大青鳥的加盟式遍地開花、思遠的非加盟式培訓、弘博軟件教育的“學府式”教育,無不成為差異化營銷的成功者。
但是外在的競爭并不能促進培訓市場的真正發展,而且也并非培訓機構真正的競爭力,所以部分培訓機構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通過自身的創新來應對消費者的需求。經過一番探索,將人才培養的“懷孕”周期變長,成為職業教育發展趨勢之一。
從2000年IT培訓市場興起開始,我國IT培訓一直采取“短、平、快”的快餐職業教育模式,也即學員的培養時間從半年到一年,只提供技能培訓,然后直接上崗。一方面由于IT產業剛剛興起,人才奇缺,減少培訓時間,有利于及時補充IT人才饑渴;另一方面也是培訓機構追求短期效益,提高現金流最好的經營模式。這種快餐式職業教育曾一度為IT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人才,但隨著IT技術的不斷更新和IT產業的深入發展,這種培養模式產生的人才逐漸不再適應IT產業發展的要求。所以,消費者也逐漸對這種教育需求也逐漸萎縮。
自2006年起,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悄然興起,武漢的弘博軟件教育首開先河,以兩年制的職業教育模式進入IT培訓界,并引發了IT培訓的改革。從短短三年時間,在校生達9000人的效果來看,結果證明這種模式非常受學生歡迎,同時也受用人企業歡迎。所以從2009年開始,一些諸如綠業、思遠、網盾、銀河等培訓機構也開始學習弘博軟件教育的兩年制培養模式,放棄短期培訓市場,開展兩年制教學。而以北大青鳥為首的短期階段性培訓市場相對萎縮,所以,隨著兩年制職業教育的普及,IT培訓市場的整體“懷孕”周期開始變長。同時,懷孕周期變長也會導致IT培訓市場的重新洗牌,因為“懷孕”周期代表產品的生產周期,假如沒有足夠的實力,不能支撐如此長的效益期。所以,一些小的培訓機構勢必會被淘汰。IT培訓市場將形成規?;放坪图瘓F化品牌市場,也即中國的IT培訓市場越來越規范,進入良性發展的成熟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