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薩班斯法案的出臺,給企業的IT服務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面臨著薩班斯法案的要求,企業不得不通過一系列的IT治理行為來加強對企業管理的控制。由于現代企業管理對IT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IT服務管理的控制再一次被提高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
根據IDC的預測,今后4年內,IT治理的市場規模每年將會增長15%。另有Forrester 2005年的研究報告顯示,盡管去年絕大多數企業已經或多或少地建立了自己的IT管理和治理架構,但是大多數公司在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
IT治理是一個由各種關系和流程構成的體制,可以指導和控制企業,通過合理利用IT技術,平衡IT技術與流程的風險、增加價值來確保實現企業的目標。“回歸業務本身,讓IT真正滿足業務需求。”Gartner認為這是人們考慮IT治理的原因。過去人們主要關心IT技術,隨著IT技術應用的普及,人們逐步認識到業務才是根本。而IT治理的實現,可以使企業達到以下目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可以保證IT技術與業務的有效結合,幫助企業在IT現狀和業務需求之間達成一致。
其次,保證IT項目可控和可見。比如,公司有200名開發人員,良好的IT治理機制有助于我們了解每個開發人員的進度如何,他們都在做什么,項目的完成情況如何等。
第三,確保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經濟全球化以后,跨國企業的經營也是全球性的,再加上各國都有不同的法律和法規。而IT治理在這方面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Gartner將IT治理的作用歸納為可見、可重復、可預測這三個由低到高目標。一個IT治理良好的公司,其內部的行為和流程一定都是透明可見的;其次,是可重復的,如果這一次項目成功,下一次就還能成功;最后,IT項目的進行還是可預測的,也就是其風險是可控的。反之,如果IT治理做得不夠,IT項目的風險就會很大,會降低企業的競爭力,另外法規遵從,例如SOX的遵從也會成為問題。
提到IT治理,人們很容易聯想到一個概念,就是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這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強調IT部門與業務的溝通,最后達成一致。但ITIL更關注流程,即如何建立規范的流程,來幫助IT部門為業務部門做好服務工作,它重點在運營層面。而IT治理比ITIL的內容要寬泛,它重點是項目決策,即是否進行某項IT項目,如何為它分配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