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成為全國軟件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2006年上海軟件產業實現經營收入617億元,較2005年的455億增長35%,連續第6年保持持續高增長速度,同時實現軟件出口9.9億美元,同樣保持了高速增長的速度。這是最新發布的《上海信息化行業2006年發展報告》中透露的數據。
軟件產業是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維持這種發展勢頭,增強發展后勁?報告給出了三個戰略發展的重點方向:建立有序競爭機制,擴大軟件出口外包,推動嵌入軟件發展。
軟件行業凸現品牌競爭,報告指出,軟件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一般經歷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過程,即從價格競爭到質量競爭到品牌競爭,最后進入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在前幾年,軟件市場上的競爭主要是價格競爭,這是最容易入手也是最容易爭取到項目的手段。但隨著用戶的要求不斷提升,目前在軟件市場上已經達到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并存的局面,最為明顯的是在招標項目的評審中,已開始重視質量方面的要求。
今后幾年里,軟件企業必然會發展到品牌競爭。據《上海信息化行業2006年發展報告》介紹,在2006年上海市工商局受理的上海著名商標申報工作中上海已有三家軟件企業申請上海市著名商標;其中,上海復旦光華公司和上海三高公司兩家軟件企業還要求軟件行業協會對他們的產品在市場占有率方面作出評估。由此可見,品牌競爭已初露端倪。
市場競爭發展到高級階段應當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因此,報告指出,在今后五年中,還會出現軟件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多種新業態。如:作為第三方的獨立軟件測試服務業、信息化項目的第三方監理業、提供信息工程的解決方案咨詢服務等等。這些業態會與軟件企業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共同推動上海軟件產業發展,而這些行業,也是在近階段可預見的信息化帶來的新的市場機遇。
擴大軟件外包正逢其時,根據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十一五”專項規劃顯示:到2010年軟件收入將超過13000億元,軟件出口達125億美元,增長幅度接近四倍。由此,《上海信息化行業2006年發展報告》認為,當務之急不但要擴大軟件出口的規模,還要把軟件出口提升為信息服務外包。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從軟件企業的利潤角度來看,軟件外包項目資金周轉率較快。根據上海市信息行業協會的調查,一個信息化項目的資金周轉率約為一年,有時可達一年半;而一個軟件外包項目的資金周轉率僅為三個月左右。換句話說,軟件外包項目一年投入的資金一元錢可以用作四元錢,甚至六元錢,從而使軟件企業的利潤大大提高。
第二,從軟件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軟件企業走國際化的道路將是勢在必行,其切入點就是承接國外的軟件外包業務。報告認為,上海發展軟件出口應該在三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繼續加大對日本的軟件出口;二是開拓對歐美的軟件出口;三是擴大成功有效的國內信息化項目向東南亞和發展中國家出口。
繼續推動嵌入軟件,《上海信息化行業2006年發展報告》對去年5月公布的“2006年中國軟件收入規模前100家企業”名單進行了剖析,發現在前十家排名的企業中以嵌入式軟件產品為主的生產企業就占了六家,軟件收入占了前百家企業收入的37%。
反觀上海,上海軟件企業在名單中排列最前的是第20位上海寶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軟件收入是13.36億元,與位居榜首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超過百億元的收入相去甚遠。報告指出,上海雖然有電子信息制造業百強企業,也有中國軟件收入規模前百的企業,但沒有重視嵌入式軟件的研發和應用是不爭的事實。
另外,報告還特別提示相關軟件企業,傳統領域的嵌入式軟件已經非常成熟,即使開發出非常優秀的軟件,在市場上也已經無法競爭。因此,發展嵌入式軟件的重點應該放在新興行業和新興產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