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府、企業對災難恢復、業務連續性管理需求的提升,以及災難恢復政策和法規要求的提高,中國災難恢復外包服務市場正由培育期向發展期過渡。
外包呈跳躍式增長
信息系統災難恢復國家標準的頒布,銀行、保險、證券等多個行業規范的出臺,以及地震、雪災、洪水、颶風等自然災害的出現,加速了政府、企業的災難恢復需求。災難恢復外包模式因成本低、投資回報高、服務更專業,服務水平更有保障等優勢,受到各行業的歡迎。
IDC調研顯示:2008年,中國災難備份市場規模達12.4億美元,比2007年上漲了28%,年復合增長率(CAGR)達到21.8%;有意將災難備份全部外包的企業有10%,有意部分外包的企業則占據了受調查企業的56%;IDC預測,未來5年,容災外包市場將保持38.9%的快速復合增長率。
外包格局以金融業為主導
過去幾年,災難恢復外包需求增長最快的是股份制銀行,兩地三中心(生產中心+本地災備中心+異地災備災備中心)的建設難度、管理復雜度、技術要求等對一般的股份制銀行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挑戰,再加上投入資金巨大、專業性強等固有門檻,包括國家開發銀行、 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等很多銀行都選擇了災難恢復外包服務。
現在,銀行業的災難恢復外包呈現兩個方向:一個是,過去往往只做核心系統的災難恢復外包,現在,正在將周邊非核心的系統也都陸續納入到災難恢復外包體系中;另一個是,從IT災難恢復轉向業務連續性,現在已經有不少銀行開始做風險分析、業務影響分析、業務災難恢復預案等——這跳出了傳統的IT災難恢復領域,而成為整個企業層面的業務連續性問題。
相對于銀行業,其它行業的災難恢復需求和外包動力相對弱一些,但隨著企業自身災難恢復意識的提高,政策法規的要求推動等,需求將被進一步放大。
未來幾年,銀行、保險、證券仍將是外包的主力,這一災難恢復外包行業格局雖然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但電力、電信、政府、大型制造業的災難恢復外包需求將會快速增長,將會是未來市場中一只重要的外包生力軍。
跨區域合作趨勢漸顯
汶川地震發生后,災難恢復、業務連續管理在中國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各級政府都加緊在進行災難恢復中心和應急系統的建設。但是,相關政府部門在落實災難恢復建設時卻發現,異地自建災難恢復中心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自建異地災難恢復中心的成本相當高,一般來說,大型企業建立一個災備數據中心需要2000萬~3000萬美元的投入,而一個集中化的、能夠覆蓋區域甚至全國應用的災難恢復中心的投資更是上億美元。
因此,越來越多的政府開始選擇聯盟合作方式,或選擇專業第三方數據中心進行災難恢復建設,以應對雪災、地震、水災、颶風等大范圍災難的挑戰。2009年4月,由成都、浙江、云南、深圳等省市相關機構、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及GDS萬國數據服務有限公司(GDS萬國數據)共同發表了《中國城際災備合作倡議書》,旨在聯合國內重點城市政府和災難恢復行業的領先企業,整合災難恢復資源,提高災難恢復能力。這一創新模式有利于加強中國各城市信息系統災難恢復能力,建立城際共享的災難恢復服務基礎設施。
綠色數據中心受追捧
建設面積達幾萬平米、十幾萬平米的專業數據中心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GDS萬國數據正在建設的成都綠色數據中心建筑面積就約12萬平方米,總投資則達16億元人民幣。相比傳統的數據中心或機房,該數據中心的總能耗成本將至少降低25%以上。而未來3年內,GDS萬國數據還將在全國建設、運營20個綠色數據中心,主要用于災難恢復、數據中心外包服務。而IBM、中金數據等也正在建設大型高等級數據中心。
GDS萬國數據總裁兼CEO黃偉表示,針對傳統數據中心普遍存在重建設,輕設計、重裝修,輕系統、高能耗、低可用性等弊端,GDS萬國數據的綠色數據中心戰略,將著眼于推動中國新一代綠色數據中心的行業規范與國家標準的形成,引導并帶動用于災難恢復外包的數據中心產業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