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不重視媒體的華為總是能讓媒體對其關注有加,這次又是財報問題被媒體們抓住不放。
此次華為面對全球發布的2008年財報,從出爐之日起就備遭媒體的集體炮轟。先是財報中英文存在的5頁之多的差距,被業界資深分析師付亮在博客中撰文《華為2008中文財報隱藏了哪些秘密?》披露一度成為媒體的關注焦點。
隨后又有據說是華為財務員工對財報疑點的解讀,以及業界分析師的再解讀。一時間被國外媒體稱作是“神秘的中國公司”的華為愈發讓人看不清楚了。
就這次華為發布的財報而言,在國際對手業績一片慘淡的背景下,華為卻以42%的逆市超高速收入增長,的確可以讓業界為之震驚了。但是,華為的盈利是否反映了其真實的經營狀況呢?日前又有分析人士提出,華為所謂盈利的背后出現以財務手段和數據包裝出來的虛幻泡沫顯露其中,讓其華麗的財報頗顯水分。
有專家指出,在華為財報的資產負債表中“應付工資”余額只有區區的1151萬元就很有些讓人不信服之處。據稱華為上年12月份的工資,必是在次年1月才可能發放;2008年度的年終獎,也只可能是在次年的某個月份發放,但報表中這個最基本的會計處理,顯得似乎有失偏頗。
專家稱如果僅這一預提就可能減少華為的利潤達30億元之巨(按8萬人、人平工資6000元、人均年終獎金3萬元測算)。對比同行業同類公司此項計提,愛立信是103億瑞典克朗(折合13億美元),阿-朗9.6億歐元,即使其國內競爭對手中興該項計提余額也為10億元。分析人士指出,“當年工資計提”在會計制度中是有明確規定的,雖然具體額度沒有要求,但如果和同行業其他企業該項差距過大的話應屬不正常,華為2007年財報顯示,當年工資計提為1.25億元,也遠低于同業水準。
此外,更有專家質疑在華為財報中顯示有關聯公司貸款轉移巨額費用之嫌疑。華為2008年資產負債表顯示,其2007年、2008年的短期投資分別為112億元、88億元。其短期投資也顯示,這些巨額的短期投資,均是華為通過銀行出借給關聯方的委托貸款。
據畢馬威出具的審計報告,華為與關聯方于2008年度中所進行的重大交易情況,在其“借出委托貸款”中,顯示為華為向華為投資、華為軟件技術、華為通訊技術、華盈管理、成都投資等5個關聯方,分別借出資金104億、16億、3億、3192萬和1000萬元,借出委托貸款總額為123.72億元;至2008年末,華為投資尚欠華為的借出委托貸款71.5億元,華為軟件技術、華為通訊技術、華盈管理的借入貸款均未歸還。
有專家分析,華為通過同母系關聯方承擔特殊費用,有以掩蓋其真實費用狀況從而達到虛假盈利目的之嫌。
平心而論,華為并不是上市公司,其關聯交易不用披露,且委托貸款也并不違法。但作為一家銷售收入達183億美元其中75%來自于海外的跨國企業,華為在財報上的做法很不漂亮。
據稱,如果華為的財報真存在問題的話,其累加以上兩項的虛增利潤將高達百億,扣除其年報公布的49億利潤,其真實的經營狀況可能要有數十億元的虧損。
此外,為財務專家所詬病的還有華為財報中過于“精準”的負債率。2007、2008年華為的負債率分別為69.56%、69.34%,其對國內外均認可的70%貸款預警線的“敬畏之心”一覽無余。
據公開報道,國家審計署2007年在對國家開發銀行進行審計時,就提示國開行與華為2006年末所做的70多億的巨額應收賬款轉讓有較大的融資風險(詳見《審計顯示國開行對華為應收賬款轉讓融資有風險》2008年11月3日《第一財經日報》)。華為將巨額的有追溯權的應收賬款轉讓業務,作為表外融資的主要手段,未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從而回避其負債率超過70%的貸款預警線的事實。
有分析指出,全球金融危機暗示我們高速繁榮的后面往往積累著巨大的風險。通信行業作為高投入、高風險、產品更新換代非??斓男袠I,華為近年來異于行業的超高速增長與其激進的市場策略無疑將與巨大的資金風險相伴相生。
作為一家源于中國的跨國公司,媒體從內心都希望華為的表現越來越好。成為有真正競爭力的國際企業的愿望不錯,但前提是要靠自己的實力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