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時期全系統共有服務器、交換機、路由器等網絡設備140余臺(件)、工作用電腦1000多臺,另外還有各種應用系統軟件,總體投入近千萬元。信息化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初步建立了省、市兩級計算機網絡。以政務信息網為基礎,完成了我省質監系統省、市計算機聯網工程,實現了省、市局之間的網絡連接。通過統一的政務信息網與政府機構政務信息網絡、社會公眾信息服務網絡實現了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建立了一批質監業務應用系統。按照輕重緩急,陸續建立了郵件、視頻會議、公文傳輸、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管、質監綜合業務管理信息等系統,并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主要目標:
全面實施江西省“金質工程”(“一網、兩臺、三庫、五系統”),緊緊圍繞各項業務工作,建成標準統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覆蓋全系統的質監信息化網絡,建立質監主要業務數據庫和業務應用系統,實現與“信用江西”、省政府應急指揮系統、全省統一應用平臺等外部信息資源的有效對接與共建。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和能力得到明顯提升,為公眾提供廣泛的質監信息咨詢服務。
1、建設覆蓋全省各級質監部門的計算機廣域網。實現省、市、縣(區)三級質監機構的互聯互通。
2、建設全省質監系統的信息交換平臺和應用支撐平臺,為各業務系統提供統一集成化的核心平臺。
3、建設面向全省質監系統和面向社會的、基本完備的數據庫體系(技術標準數據庫、法人基礎數據庫、綜合業務數據庫),形成完善的信息處理機制。
4、建設以基礎信息服務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綜合業務系統、行政管理系統和信息門戶系統為主的業務管理系統,并在各應用系統的基礎上,建設綜合分析和輔助決策系統。
“十一五”時期質量技術監督信息化工作任務
1、加快基礎設施及網絡建設,促進信息化工作的全面發展。
(1)建設國家總局、省局、設區市局、縣(市、區)局四層三級互連的質監信息化網絡和完善的網絡管理系統。依托江西省政務信息網實現省、市、縣(區)三級質監機構的互聯互通。省局通過專線與總局質檢主干網連接,省局各直屬機構租用電信運營商的數字專線實現與省局的互連,建立滿足數據、語音和視頻等多業務需求的專用網絡。進一步建設和完善省局、各設區市局及省局直屬機構的局域網,到2008年,所有縣(市、區)局全部完成局域網建設。
(2)建設省級數據中心和設區市局、省局直屬單位、縣(區)局局域網機房。省局中心機房面積達到200平方米,服務器數量增至20臺以上,存儲設備容量達到2TB;各設區市局機房面積達到40平方米,服務器增至2臺以上;省局直屬單位和各縣(區)局根據自身情況建設能夠滿足管理要求的機房。到2010年末,全省質監系統信息化固定資產總值達到6000萬元。
2、建立應用支撐平臺和信息交換平臺,為業務系統的統一開發利用提供有效保障。
建立應用支撐平臺,為整個系統快速搭建、穩定運行、業務協作以及動態擴展提供技術保障。建立具有較開放性的信息交換平臺,全面解決縱向和橫向數據交換需求和信息孤島問題,滿足各種網絡狀況下各類數據交換需求,建立一個集成化的數據交換空間。
3、建設面向全省質監系統的、基本完備的數據庫體系,形成完善的信息處理機制。
(1)綜合業務數據庫
建立綜合業務數據庫,覆蓋質監系統各相關業務職能,全面深化質監信息資源建設,為業務管理系統提供全面的數據資源支撐。并實現與國家相關數據庫的連接。
①標準信息數據庫
包含全省組織機構代碼數據庫、全省商品條碼數據庫、全省農產品數據庫和出口企業TBT預警情報庫。
②企業質量檔案數據庫
企業質量檔案信息覆蓋大部分的質監管理業務,以及企業生產過程中關系質量的關鍵環節,涉及企業研發能力、質量管理理論研究、產品質量控制、質量基礎建設、質管人員素質等多個方面。采集數據實行動態維護,保證時效性。
③質量信用信息數據庫及其征信子系統
在“信用江西”系統建設中,建立全省質量信用信息數據庫及其征信子系統,主要包括全省大中型企業和70%以上小型企業及其法人的質量信用狀況,依法提供信用信息查詢、披露等服務。為“信用江西”提供數據接口,實現相關部門之間的基礎信息交換功能。
④計量管理數據庫
建成全省計量管理數據庫,包含強制檢定計量器具的動態管理信息、實驗室管理信息、計量標準和計量檢定人員信息、計量檢定員考試題庫等,有效實現全省計量管理的數據采集、檢索和數據分析等。
④特種設備數據庫
建立特種設備數據庫,涵蓋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和場(廠)內機動車輛等信息,實施全省特種設備的動態監管。
⑤食品監管數據庫
建立全省食品監管數據庫,包含食品生產企業資料、生產規模、產品獲證情況、檢測預警等信息,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控。
(2)法人基礎數據庫
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信息為基礎的法人基礎數據庫。在組織機構代碼的賦碼審批業務中進行數據采集,并通過換證、年檢、變更、注銷各個環節維護數據的動態更新。為全省各級政府部門及社會相關單位提供數據檢索、咨詢等信息服務。
(3)技術法規數據庫
建立國際、國內技術法規數據庫,將各種技術標準資源從傳統的紙介質轉變為電子介質方式,使之成為適應我省產業結構的權威性標準化信息資源,保障全省質量體系建設的順利進行,為各類質量相關工作提供基礎技術數據支持,以提高我省產品的技術水平,增強我省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國內外影響力,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4、加快業務應用系統建設和推廣應用,為全面實施綜合業務分析和輔助決策提供基礎。
(1)辦公自動化系統
通過公文處理、政務處理的流程再造,實現辦公信息的交流共享,提高處理各項業務的關聯能力,推行無紙化辦公,提高全省質監系統的辦公效率。進一步完善電子公文傳輸系統建設,“十一五”期間系統應用覆蓋省、市、縣(區)三級質監部門。
(2)綜合業務管理系統
建成質量管理、質量監督、標準化管理、計量管理、特種設備監管、法規管理、執法打假管理等綜合業務管理系統,加強全省各級質監部門之間的業務信息交流,改變系統內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傳統手工作業的方式,實現日常業務流程的計算機化,形成自下而上的基礎業務數據采集、傳送和分級存儲模式,進一步加強對全省質監業務工作的管理。
(3)行政管理系統
建成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紀檢監察管理等行政管理系統,實現對全省質監系統人事、計劃、財務、資產、黨務、紀檢監察等內部事務的綜合電子管理,保障內部管理的協調統一。
(4)基礎信息服務系統
①12365呼叫中心
采用通訊與計算機相結合的CTI技術,建立12365呼叫中心,將自動語音查詢、人工服務、信息資料處理緊密結合起來,實現面向社會各界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的申訴舉報服務。
②視頻會議系統
在已建成的省、市兩級視頻會議系統基礎上,將視頻信息點擴展到各縣(區)局,最終實現涵蓋省、市、縣三級質監部門的視頻會議系統。
③語音通訊(IP電話)系統
依托全省質監廣域網絡,建設覆蓋省、市、縣三級質監機構的語音通訊系統,實現全省各級質監部門基于IP網絡的語音通信。
④GIS/GPS系統
圍繞特種設備監管要求,建成地理信息系統(GIS),實現全省特種設備監控及應急管理,借助于GPS系統,針對動態和靜態的特種設備進行監控,了解特種設備的分布狀況,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為建立科學的特種設備應急指揮機制和相應的應急輔助決策支持提供技術支撐。
(5)綜合分析、輔助決策系統
在上述系統建設的基礎上,利用各業務數據庫中的數據資源,建成綜合分析系統和輔助決策系統。通過對全省質監業務數據的綜合統計和整理,對全省質量狀況、行業發展的全面分析,為政府決策部門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宏觀指導、加快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輔助決策信息。
5、做好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和規范信息采集、發布和共享的工作機制。
制定信息公開辦法,建立信息交換體系。充分利用質監門戶網站,為公眾獲取質監信息提供便利。推動一批需求迫切、效益明顯的跨地區、跨部門的信息資源建設,并且帶動其它信息資源建設,使得信息資源的內容不斷充實。同時要規范質監信息資源系統與外部系統之間的接口和交換機制,保證信息資源的共享和相互支持。
6、進一步加強安全體系統建設,確保信息網絡安全。
在網絡和信息資源的建設開發中,同步完成安全體系建設。通過配置防火墻、入侵檢測等設備,對內部網絡進行安全保障。同時利用先進的網絡安全技術,確保全省業務專網的數據隔離。對各類計算機、服務器及網絡設備進行定期檢查、升級病毒庫、排除安全隱患。對各類重點業務數據進行定期備份檢查,建設完善的信息資源安全體系,保障業務信息資源的安全共享和使用。
7、加強質監門戶網站建設,提高網上辦公能力。
做好江西質監門戶網站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各設區市局和省局直屬機構門戶網站,形成主站帶動分站的管理模式。開辟網上辦公專欄,實現行政審批事項的電子化處理,提高面向社會的行政業務審批效率。把全省質監系統門戶網站建設成對外宣傳、政務公開、電子申報審批、網上信息服務的重要窗口。
8、完成江西省質監檢驗檢測大樓樓宇智能化建設。
建立先進、快捷的電話通訊系統和綜合布線系統,提供便利的語音通訊服務和高速的數據傳輸服務;建立安全、可靠的安防監控系統,有效地保障大樓內及周邊的財產安全;建立高效能、高度集成化的樓宇自動化控制系統,集中控制各個系統中所有設備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