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國智能交通正處于成長期,計世資訊(CCW Research)在《2006年智能交通市場研究報告》的研究結果顯示,2006年我國在智能交通上的投入增長超過了20%。在智能交通應用領域中,道路信息采集和發布系統是最具成長性的領域,可以說未來智能交通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是信息采集和發布系統。那么,道路信息采集和發布系統的市場前景為什么如此被看好呢?
首先,國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給信息采集和發布系統的發展帶來良好的政策環境。交通部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將開發建設國家公路基礎設施信息采集網絡、交通信息發布和共享網絡、由我國自行或合作開發運營的位置信息服務系統、高速公路監控管理系統以及在國家高速公路網、國家干線公路網上逐步建立利用交通監控、交通信號、交通誘導等先進手段的交通管理系統。從“五大系統”的建設中,可以看出交通信息采集和共享已被提到了相當的高度。
此外,公眾出行交通信息服務系統是交通部2006年的三項信息化建設示范工程之一,于2006年初正式啟動。“公眾出行交通信息服務系統”是依托公路信息資源整合系統和客運站場管理信息系統的信息資源,通過互聯網、呼叫中心、手機、PDA等移動終端以及交通廣播、路側廣播、圖文電視、車載終端、可變情報板、警示標志、車載滾動顯示屏、分布在公共場所內的大屏幕、觸摸屏等顯示裝置,為出行者提供較為完善的出行信息服務。
目前主要城市的私家車數量越來越多,交通擁堵情況嚴重,用戶對于出行效率越來越看重,對道路交通信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出行無論與企業還是個人都緊密相連,所以無論是個人用戶,還是企業用戶對道路信息采集和發布的需求都越來越迫切。用戶需求是信息采集和發布系統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與個人用戶需求相比,針對單位的信息發布應用模式會先成熟起來。單位用戶的采購比較集中,同時消防局、救護車、警車等特殊行業對時間和效率要求非常高,在特殊情況下還不計成本,需要道路交通信息。目前針對單位的信息發布應用模式應該更快一些開始應用。
目前,已經具備各種道路基礎數據資源,有待整合利用。對于不少城市來說,基礎數據都有,但缺乏對資源進行整合分析和綜合利用。一些城市在信息采集和發布方面已經走在了前列,如北京、上海、寧波等。從全國范圍來看,北京的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統還是比較先進的。目前在北京的環路,如二、三、四環都已經實現了數據采集的無縫覆蓋。北京交通管理局各個路段的基礎數據都有,而且一個月之內的數據都可以有。北京已經建好的北京公眾出行網是北京公眾出行交通信息服務系統的一部分,2006年內,北京交通主管部門還將為公眾提供更多形式的服務,包括短信服務、廣播、電視、可變情報板等。相比較而言,中國現在的信息采集系統已經可以應用,而信息發布系統還沒有跟上,這也是現在智能交通建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