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女人又夹又紧又丰满/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福交 /黄色va视频/姜恩惠的29分钟激情视频

English 服務熱線: 400-610-7333

貴陽市 “十一五”信息化專項規劃 2006-09-14 09:52  作者或來源:unknow

 

 

主要目標
  “十一五”期間,全市信息化發展指數每年提高20個百分點,信息化的整體水平要得到實質提升,主要信息化功能性指標值達到全國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構建起“數字城市”基本框架。到規劃期末,要建成滿足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需要的,技術先進、安全高效、經濟適用的各類網絡體系;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城市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大大提高;政務信息資源和公益性信息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產業化、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形成產業和市場雛形;全市擁有一批滿足信息化建設要求的復合型與專業型人才,有人才培育、利用的有效機制;信息化體制、政策、法規、安全等基礎環境指數良好。
  1、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五”期間,我市要依托通信營運商和廣電等部門大力開展信息基礎網絡建設。要建設完善高速寬帶城域網,加快用戶寬帶接入網建設,IPv6的推廣應用取得一定突破,農村地區積極推進普遍服務,提高網絡利用率。
“十一五”末,全市每萬人城域出口帶寬0.24G/萬人,每百平方公里長途光纜長度總長達40萬芯公里;其中,每百平方公里微波通信線路總長達7000波導公里,光纜覆蓋貴陽市全境;廣播電視傳輸網光纜線路總長達到5萬公里,光纜覆蓋貴陽市各區、縣(市),覆蓋率達100%。進一步完善基礎信息網絡,整合現有城域骨干傳輸網,到2010年,覆蓋面積5000平方公里、覆蓋人口280萬,帶寬超過10TB。
  2、信息技術應用與資源開發利用
  完成“數字貴陽”基礎工程“貴陽地理信息系統(GYGIS)”二期工程建設,“數字金陽”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其核心工程全面建設完成。政務信息化完成“兩網”、“四庫”、12個應用系統建設,政務部門普遍推廣應用辦公自動化(OA)系統,政府門戶網站及各個部門的互聯網站成為政務公開的主要方式之一。企業信息化完成“1261”工程以及其他企業信息化專項規劃部署的各項任務,農業信息化、服務業信息化、社會事業信息化和公眾信息化完成主要基礎性工程并在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上取得實效。各區、市、縣信息化指標完成值達到規劃確定的目標值,年度信息化發展指數增長20個百分點,進入快速發展期。
  到“十一五”末,全市家庭寬帶接入比例達60%,每百戶計算機擁有量26臺,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數85部,每百戶擁有電視機數130/百戶,互聯網用戶數超過2300/萬人,上網企業數占企業總數的比重達到90%。
  3、信息產業發展
  到2010年,貴陽市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100億元,信息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10 %左右。
  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完成銷售收入250億元,通訊業務收入77億元,年均增長率20%;“十一五”末,我市人均信息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達到20%
  4、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中小學在校生擁有計算機數10/百人,平均受教育10年。培養信息化復合型管理人員100名,信息化高層技術人員1000名。接受信息化應用知識培訓的人員達到50萬人。
  5、環境建設
  組織實施和制定的政策法規及標準覆蓋信息化各要素的比率達到100%,政府公共服務功能在網上實現率達85%以上。
  第四節、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我市“十一五”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以“統籌協調、需求導向、創新開發、確保安全”為原則,主要任務一是強化全社會的信息意識,培育市場,擴大需求,發展壯大信息資源產業;二是著力開發和有效利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信息資源,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和政務信息共享,增強公益性信息服務能力,拓寬服務范圍;三是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化體系,推動我國信息資源總量增加、質量提高、結構優化,提升全社會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高信息化建設的綜合效益。
  1、政務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1.1實施《貴陽市政府信息公開暫行規定》
  200611日起,實施《貴陽市政府信息公開暫行規定》。市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發展計劃,事關全局的重大決策和出臺的相關政策等20類政府信息主動向社會公開。市屬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和市檔案館、市圖書館、市文化館以及貴陽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林城貴陽和“貴陽通”公眾信息網等重點網站等為政府信息公開的主要渠道。
  1.2 加強政務信息共享
  制定市屬各部門和各區、市、縣信息共享內容目錄;建立信息共享責任制和考核監督制度;制定數據交換與存儲、信息安全、數字證書等與信息共享相關的標準規范。
  建設和完善公用基礎數據庫,通過整合各部門原有數據庫資源,建立自然人(人口)、機構法人、空間地理信息、宏觀經濟四個基礎數據庫,同時進行相關方面基礎信息的共享試點,探索有效機制,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對土地、礦產、森林、水等基礎性自然資源,由政府組織進行其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對自然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
  依托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平臺和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
  1.3加大政務信息資源的開發力度
  市屬各部門和區、市、縣按照各自的工作重點,規劃和實施各類業務數據庫的開發利用。
  開發利用宏觀決策部門和經濟、社會管理部門所需的重要信息資源。如:貴陽市地方法規數據庫、城市應急資源庫、城市綜合應急系統專家庫以及公安、衛生、水利、環保、城建、交通等各個部門的各類業務數據庫。
金融、海關、稅務、工商、國土等部門按照國家和省的要求,進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提高監管能力和服務水平。
  以企業法人、公民等為信息主體,進行信用信息資源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對具有經濟和社會價值的數據庫,經政府批準可引進社會力量進行增值開發利用。資源權屬部門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制定管理措施和管理辦法,授權申請者使用相關政務信息資源,逐步規范政務信息資源社會化增值開發工作。
  1.4 加強政務信息資源的采集與管理
  制定政務信息資源采集與分級分類管理的辦法;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登記、備案、保管、共享、發布、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標準和規章制度;各部門將政務信息資源逐步納入資產管理工作中,按照資產管理的要求進行管理。
  2、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開發利用和服務
  2.1支持和鼓勵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開發利用
  在農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和宣傳等領域設立公益性信息服務機構,建立資金和信息資源投入保障機制,支持重點領域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開發利用項目。開發公眾信息服務資源庫,進行公益性信息服務試點。
  制定政策,一是引導和鼓勵企業、公眾和其他組織開發信息資源,開展公益性信息服務,二是對著作權擁有人許可公益性信息機構利用其相關信息資源開展公益性服務給以支持。
  由市信息化專項資金支持,農業、科技、民政等相關部門制定計劃并組織實施,對農村、社會困難群體等對象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務。
  2.2規范信息資源公益性開發利用工作
  市政府制定公益性信息服務內容和機構認定標準和公益性信息服務行為規范,明晰公益性與商業性信息服務界限;物價部門對公益性信息服務定價依法進行管理。
  3、信息資源市場建設和信息資源產業發展
  3.1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市場化
  制定信息市場管理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把信息資源市場作為我市信息產業的重要內容積極培育和發展,逐步形成良好的競爭環境和信息消費與信息流通良好的市場環境。
  市政府所屬各部門和各區、市、縣政府要制定通過市場采購的政務信息目錄和辦法,采用外包、政府采購等方式從市場獲取高質量、低成本的信息商品和服務。
  3.2 信息資源產業發展
  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研究制定信息資源產業發展規劃,統計部門進行信息資源產業的統計工作。文化、出版、廣播影視等行業重點發展數字化產品,提供基于網絡的信息服務。
  重點發展包括數據備份、市場調查等在內的現代信息咨詢服務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等行業,逐步提高我市信息資源企業的規模和綜合競爭力。

  第三章 主要任務和發展重點

  第一節 主要任務
  “十一五”期間,貴陽市信息化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加強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加強信息資源和技術的開發利用與推廣,推進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信息化的進程;大力發展信息產業。

  第二節 加快和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五”期間,建成規模容量、技術層次和服務水平居國內同類城市領先水平的信息通信網絡,進一步提升貴陽在全省“信息高速公路”的樞紐地位。繼續完善和改造現有電信、廣電網絡,逐步實現“三網融合”。進一步推進貴陽高速寬帶城域網的建設,建成支持多種業務及現有網絡的核心網絡,并實現各種寬帶數據業務、語音業務、IPTV和交互式數字電視等多種業務的融合。繼續擴大GSMCDMA、小靈通等無線通信網絡的交換容量和覆蓋面,積極推進無線網絡接入服務。重點建設和完善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公共信息傳輸網、用戶光纖接入網、多業務接入網和移動通信網的建設。
積極創造條件,在3G業務、個人智能終端、家庭網絡以及在線游戲等方面廣泛運用IPv6技術,使IPv6成為我市數據通信產業的一個技術亮點。
  1、基礎通信網絡
  建設以光纖傳輸為主體的,數字微波和衛星等無線通信為輔的全市數字傳輸網絡,在現有G.652光纜和SDH技術的基礎上,逐步采用G.655光纜和DWDM(密集波分復用)技術、ODXC(光交叉連接)技術,向全光傳輸網過渡。進一步提高城域網骨干網絡的帶寬和覆蓋面積和覆蓋人口,優化網絡結構和配置,提高網絡性能,加強網絡的自愈保護能力。積極創造條件,推進信息傳輸各部門的業務融合,促進“三網融合”。
  加快建設完善的以光纖接入網為主,合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 進一步推廣各種數字用戶線等接入技術和無線接入技術,加快寬帶接入網建設,使光纖點覆蓋范圍進一步縮小,提高市區和新建小區光纖接入覆蓋率;全面推進對已有光纖社區、鄉鎮和重點行政村的寬帶接入網建設進程。
  加強建設全市公眾電話網,在持續穩定發展POTs(傳統電信業務)的同時,積極推進數字化技術,發展各種智能平臺,推動公眾電話網向綜合化、寬帶化、智能化、個人化、數字化、分組化的方向發展。改善通信環境,提高全市、尤其是農村的主線普及率。
  大力發展GSMCDMA等移動通信網,不斷優化網絡結構,擴大網絡覆蓋范圍,提高網絡服務水平,提高網絡增值服務能力,及時、平穩地向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過渡。
  2、廣播電視網絡
  積極推進有線電視網絡的數字化改造和完善,擴大有線電視網絡的覆蓋率,加速廣播電視網絡的多功能業務、多媒體數據廣播等業務的開發。建立數字廣播電視交互系統,開展加密電視、遠程圖文信息、實時點播、多媒體數據廣播等新型業務。建設基于互聯網的交互式電視網絡中心,積極推進IPTV、數字電視的應用。

  第三節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我市“十一五”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以“統籌協調、需求導向、創新開發、確保安全”為原則,主要任務一是強化全社會的信息意識,培育市場,擴大需求,發展壯大信息資源產業;二是著力開發和有效利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信息資源,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和政務信息共享,增強公益性信息服務能力,拓寬服務范圍;三是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化體系,推動我國信息資源總量增加、質量提高、結構優化,提升全社會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高信息化建設的綜合效益。
  1、政務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1.1 施行《貴陽市政府信息公開暫行規定》
按照《貴陽市政府信息公開暫行規定》,從200611日起,市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發展計劃,事關全局的重大決策和出臺的相關政策,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政府年度財政預算報告及其執行情況,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政府重要專項經費的分配和使用情況,政府集中采購項目的目錄和采購結果,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招標、建設和使用情況,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的批準文件、補償標準、安置方案,行政審批項目,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重大行政處罰決定,落實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情況等20類政府信息主動向社會公開。市屬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和市檔案館、市圖書館、市文化館以及貴陽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林城貴陽和“貴陽通”公眾信息網等重點網站等為政府信息公開的主要渠道。
  1.2 加強政務信息共享
  1.2.1 制定市屬各部門和各區、市、縣信息共享內容目錄;建立信息共享責任制和考核監督制度;制定數據交換與存儲、信息安全、數字證書等與信息共享相關的標準規范。
  1.2.2 建設和完善公用基礎數據庫,通過整合各部門原有數據庫資源,建立自然人(人口)、機構法人、空間地理信息、宏觀經濟四個基礎數據庫,同時進行相關方面基礎信息的共享試點,探索有效機制,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對土地、礦產、森林、水等基礎性自然資源,由政府組織進行其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對自然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
  1.2.3 依托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平臺和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
  1.3加大政務信息資源的開發力度
  1.3.1市屬各部門和區、市、縣按照各自的工作重點,規劃和實施各類業務數據庫的開發利用。
  1.3.2開發利用宏觀決策部門和經濟、社會管理部門所需的重要信息資源。如:貴陽市地方法規數據庫、城市應急資源庫、城市綜合應急系統專家庫以及公安、衛生、水利、環保、城建、交通等各個部門的各類業務數據庫。
  1.3.3金融、海關、稅務、工商、國土等部門按照國家和省的要求,進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提高監管能力和服務水平。
  1.3.4以企業法人、公民等為信息主體,進行信用信息資源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1.3.5 對具有經濟和社會價值的數據庫,經政府批準可引進社會力量進行增值開發利用。資源權屬部門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制定管理措施和管理辦法,授權申請者使用相關政務信息資源,逐步規范政務信息資源社會化增值開發工作。
  1.4 加強政務信息資源的采集與管理
  制定政務信息資源采集與分級分類管理的辦法;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登記、備案、保管、共享、發布、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標準和規章制度;各部門將政務信息資源逐步納入資產管理工作中,按照資產管理的要求進行管理。
  2、公益性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服務
  2.1支持和鼓勵公益性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2.1.1 在農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和宣傳等領域設立公益性信息服務機構,建立資金和信息資源投入保障機制,支持重點領域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開發利用項目。開發公眾信息服務資源庫,進行公益性信息服務試點。
  2.1.2 制定政策,一是引導和鼓勵企業、公眾和其他組織開發信息資源,開展公益性信息服務,二是對著作權擁有人許可公益性信息機構利用其相關信息資源開展公益性服務給以支持。
   2.1.3 由市信息化專項資金支持,農業、科技、民政等相關部門制定計劃并組織實施,對農村、社會困難群體等對象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務。
  2.2規范信息資源公益性開發利用工作
  市政府制定公益性信息服務內容和機構認定標準和公益性信息服務行為規范,明晰公益性與商業性信息服務界限;物價部門對公益性信息服務定價依法進行管理。
  3、信息資源市場建設和信息資源產業發展
  3.1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市場化
  3.1.1 通過制定信息市場管理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把信息資源市場作為我市信息產業的重要內容積極培育和發展,逐步形成良好的競爭環境和信息消費與信息流通良好的市場環境。
  3.1.2 市政府所屬各部門和各區、市、縣政府要制定通過市場采購的政務信息目錄和辦法,采用外包、政府采購等方式從市場獲取高質量、低成本的信息商品和服務。
  3.2 信息資源產業發展
  3.2.1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研究制定信息資源產業發展規劃,統計部門進行信息資源產業的統計工作。文化、出版、廣播影視等行業重點發展數字化產品,提供基于網絡的信息服務。
  3.2.2重點發展信息咨詢、市場調查、互聯網信息服務等行業,逐步提高我市信息資源企業的規模和綜合競爭力。
  3.3 企業和行業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3.3.1按照我市建設生態經濟市的戰略定位和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通過在重點行業、園區、企業、項目中建設物質資源循環利用模擬系統、資源與能源管理信息系統、廢棄物管理信息系統等重點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利用原材料資源庫、能耗數據庫、廢棄物數據庫等支撐型數據庫,為建成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模式提供信息支持。
  3.3.2通過企業信息化推進和電于商務發展,在我市逐步建立行業和大型企業數據庫,各類企業建立并逐步完善信息系統,在生產、經營、管理等環節深度開發并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

  第四節 信息技術推廣應用
  1、電子政務
  按照“把電子政務建設作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信息化工作的重點,政府先行,帶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的精神,全市繼續推進政府信息化建設,把電子政務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本規劃基礎上編制《貴陽市十一五電子政務專題規劃》。要加大電子政務的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逐步實現政府部門主要業務數字化、網絡化,信息交換規范化、信息公開制度化,以提高政府決策質量和工作效率;積極利用網絡技術,向社會提供多層次的信息服務,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進廉政建設;通過電子政務的建設,推動社會信息化?!笆晃濉逼陂g,我市基本形成并完善電子政務體系框架,黨委、政府部門的管理能力、決策能力、應急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得到較大改善和加強。
  1.1 完善“中國貴陽”政府門戶網站的技術功能,整合資源,完成數據查詢下載等服務功能,積極推動政府各部門開展網上對企業和公眾的服務。開辟新欄目,進一步發揮“貴陽通”網站的便民服務功能。
  1.2依托現有網絡資源建設完成覆蓋全市的一個多層次的、安全的、高效的、可靠的、可管理、能夠提供多種服務的電子政務城域網。實現我市六區三縣一市、各級黨政機關信息網絡系統的接入,實現一網多用,提供多業務服務。以“市政務辦公網”為核心平臺,完善和擴展信息網絡的功能,建成標準統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高速寬帶政務信息網絡平臺。
  1.3 建設完善辦公業務資源系統、宏觀經濟管理系統、金稅、金關、金財、金融監管、金審、金盾、社會保障、金農、金水、金質、金土等13個業務系統,到2010年,80%以上的政府部門對公眾實現網上服務。市級黨政機關、市直各委、辦、局計算機局域網建設到2006年完成并實現互聯互通,提高行政質量效率、增強政府監管和服務能力、促進社會監督等。
  1.4 繼續建設并完善人口基礎數據庫、法人單位基礎數據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數據庫、宏觀經濟數據庫4個數據庫,提高電子政務的信息資源共享;
  1.5 制定相關的政策、標準和規范,形成電子政務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標準體系和規范的培訓制度。
  2、產業信息化
  全面推進信息技術在各個產業和行業的應用,加快應用信息技術對優勢傳統產業改造步伐,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
  2.1企業信息化
  以制造業為重點,實施企業信息化“1261”工程。即1——10個優勢產業,2——20個集成技術示范項目,6——60個單元技術應用推廣項目,1——ASP平臺。詳見《貴陽市“十一五”制造業信息化專項規劃》。
2.2
電子商務
  “十一五”期間,我市要按照“政府推動與企業主導相結合,營造環境與推廣應用相結合,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結合,重點推進與協調發展相結合,加快發展與加強管理相結?!钡脑瓌t,大力推廣電子商務應用,加速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實施跨越式發展。結合貴陽經濟社會發展,加快信用、認證、標準、支付和現代物流建設,形成有利于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撐體系。
  2.3 農業信息化
  農村信息化是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縮小數字鴻溝的重要途徑。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十一五”期間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要依托“貴陽市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建立并完善農村實用技術、農業專家人才庫、農產品供求信息等數據庫,農業預警預報、防災救災等應用系統?!笆晃濉逼陂g,建成覆蓋各區、(市)縣200個鄉鎮點的“新農村信息服務直通車”系統,通過該系統加快信息技術在全市農業生產指導、產品流通管理的應用與普及和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
  2.4 金融業信息化
  金融業的綜合業務系統要在以信息技術作為支撐的前提下,達到全國城市銀行的先進水平。信息化的重點是網上銀行、手機銀行、企業銀行、Call-center、信貸管理系統、自助設備系統、中間業務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打印報表及查詢歷史數據平臺、事后監督系統平臺等。在系統的信息化建設中把數據安全作為一條主線建設好密鑰體系,實現業務處理的交易認證。在2010年,初步建立綜合性的城市金融網和支付金融體系、金融信息體系,實現數字化的電子銀行和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三A服務,能對會計、財務、信貸、個人金融、票據、特殊資產以及資金的流動性等進行信息化管理和監控,使電子貨幣成為主要的支付手段。
  2.5旅游業信息化
  依托“金旅工程”推進旅游業信息化,對加快旅游業發展和提高旅游業層次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笆晃濉逼陂g,將進一步健全貴陽市旅游招商項目庫,建立旅游目的地網站或管理系統,對旅游資源實施資源信息化、市場信息化、運營信息化,創新旅游信息交流方式。一是在2010年構建全市統一的旅游信息技術平臺,建設旅游信息數據庫,加快信息發布和交流,大力推進網絡化服務。促使現有網站增加欄目,豐富內容,提高制作水平,從而為游客提供景區景點、交通運輸、酒店餐飲、旅游服務價格以及旅游商品購買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務。二是加快旅游市場營銷網絡化,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各種形式的旅游促銷,在產品宣傳、客戶信息管理等方面加快運用電子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使之成為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加快貴陽旅游業發展的推動器。
  3、社會公共事業信息化
  “十一五”期間,建立國家支持、市場推動的運行機制,抓緊實施社會公共事業重大信息化工程,以及與人民大眾密切相關的、具有重要示范和試驗意義的示范工程;積極推進網絡教育、網絡醫療、網絡娛樂、網絡社區公共服務等公共事業信息化建設,與家庭信息化結合,全面提升全民素質,提高生活質量。
  3.1 文化領域信息化
  依托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完善“貴陽數字圖書館”。重點建設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系統和包括全市各區縣市圖書館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務體系和基層站點。
  3.2 教育領域信息化
  依托貴陽市教育城域網,建成全市中小學教育管理平臺、資源共享平臺、遠程教育平臺,形成“天、地、人三網合一”的教育信息網,完成“校校通”工程,大力營造多媒體教學環境,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推動農村小學計算機教室建設,每校至少有一個計算機網絡教室。重點建設貴陽市中小學資源中心、貴陽市教育管理數據庫、貴陽市中小學資源管理網以及各區、縣教育資源中心?!笆晃濉蹦┢?,全市中小學人機比達到13:1,信息技術教育開課率達到96%。
  3.3 科技領域信息化
  3.3.1 總體目標
區域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和科技實力穩步提升,建立完善的科技投入體制;建立多層次公共基礎條件平臺;進一步優化全市科技創新創業環境,鼓勵、支持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培養、凝聚、整合一批創新型人才隊伍;初步形成軍民融合的創新體系;建立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培育一批具有較高技術創新能力的骨干企業;大力推進高科技園區的建設,形成若干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力爭到2010年,推動全市主要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爭創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城市,為建設創新型的生態經濟科技城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貴陽綜合科技實力超過西部省會城市的中游水平。
  3.3.2 具體目標
  ——一批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防治技術取得突破。圍繞節水、節能和污染防治,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實施技術攻關和引進應用,利用高新技術初步建成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和環境應急監測系統。到2010年,全市重點污染源的廢棄、粉塵和廢水污染物全面實現達標排放,農村環境污染將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環境質量全面穩定達到國家環境標準。
  ——支撐社會發展的科技能力顯著增強。信息技術在醫療衛生、教育、金融、旅游、商貿、通信、城市建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進一步增強貴陽作為區域交通樞紐的技術支撐能力;初步形成集自然災害防御、生產安全和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應急救援等技術于一體的貴陽市公共安全保障技術支撐體系;提高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健康與安全的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廣大市民科學素養和科技意識有所提高,人均科普投入達到1元。
  3.4 資源和環境信息化
  繼續建設“貴陽地理信息系統(GYGIS)二期工程”,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及防災、救災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可視化的信息依據和輔助決策支持。
  3.5城市管理信息化
  建成以貴陽市城市管理網站(www.gyum.gov.cn)為核心,各主要專業單位網站為骨干的互聯網體系,逐步實現網上辦文申報審批、群眾投訴等業務。建立城市環境實時監控系統,在城市客運管理、道橋養護、城市環衛、城市河道管理、排水管理、城市垃圾處置管理等實現信息化,轉變城市管理的方式,提高城市管理的質量,為廣大市民服務。
  3.6 人口計劃生育信息化
  依托全省人口計生系統“三網一庫一平臺”建設,建設覆蓋全市的辦公自動化業務網,應用好國家、省的流動人口信息交換、管理平臺軟件,完善全市人口計生系統的計算機網絡安全保密,開發計劃生育生殖保健服務等系統軟件,為全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3.7 社會保障信息化
  繼續建設“貴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立金保系統的同城容災備份中心,使其成為業務功能完整、標準規范統一、管理模式先進、安全可靠的統一的勞動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開發“一卡通”系統,使每個勞動者可以用“一卡通”勞動保障智能卡辦理各項勞動保障業務;開發“銀勞企互聯”系統,在我市實現勞動保障系統與銀行及企業聯網,借助銀行系統網絡資源,完成社會保險費的征繳業務;建立我市勞動保障監測評估和預測預警系統,包括鞏固和擴展養老保險宏觀分析應用;推進失業登記和失業保險監測應用,開展醫療保險管理服務監測、工傷保險管理服務監測和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應用。
  3.8 醫療衛生信息化
  加速推進信息技術在醫療服務、預防保健、衛生監督、科研教育等衛生領域的廣泛應用,建立適應衛生改革和發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務于政府、社會和居民的衛生信息化體系。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功能完備、標準統一、安全可靠的“貴陽市國家衛生信息網”,包括“一個平臺、一個數據庫和五個系統”,即網絡和信息交換平臺、衛生信息資源基礎數據庫和公共衛生信息系統、醫療服務信息系統、醫學科教信息系統、衛生電子政務系統和區域化衛生信息系統。
  3.9 社會公共安全信息化
  3.9.1基礎設施建設
  (1) 信息中心建設
  信息中心的建設將履行運行管理和服務保障職能,同時不斷健全運行管理規章制度,加強運行管理技術裝備建設,切實提高服務保障能力,增強服務意識,以多種形式的信息查詢方式向一線實戰部門提供實時的服務支持。
 ?。?span lang=EN-US>2) 通信網絡
  有線通信網絡的建設任務是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建成覆蓋三縣一市七區(含金陽新區)的貴陽市公安數字通信骨干網。利用城市改造的機會,在南明、云巖、小河、烏當、白云和花溪六個分局建設公安通信管道,同時租用營運商的信道資源,建設以光纖傳輸介質為主其它形式為輔的網絡,形成從市局至各分縣(市)局、派出所的公安通信專網。完善貴陽市公安局程控交換數字專網,滿足全市及各分縣(市)局公安機關語音通信的要求;建成開通貴陽市公安局到各分縣(市)局的視頻圖像傳輸系統,滿足領導及業務部門話音和圖像傳輸的需要。為網上綜合查詢系統、派出所綜合信息系統、人口信息系統、傳真、辦公自動化、“110”報警服務臺聯網等數據信息的傳輸提供足夠的鏈路。有線通信聯網的應用滿足警用350兆無線集群系統聯網以及有無線通信網互通,外圍設備接入和升級等需要,并符合公安部和省公安廳保密要求。
  無線通信網的任務是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基本建成市局以350兆集群無線通信網絡為主體,形成覆蓋貴陽全市(含一市三縣在內)70%區域的大區制組網的無線集群網絡;以350兆常規無線網及應急無線通信為輔,彌補不能覆蓋地區的無線通信問題。構成市局至各分縣(市)局、各分縣(市)局到所轄派出所的三級無線通信網絡,并在條件成熟時與省廳350兆無線集群聯網。使全局公安無線通信手段與技術在現有基礎上得到明顯改善,并躍上一個新的臺階,以適應未來公安工作對無線通信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時為了保證各種突發事件和重大警衛以及大型活動的通信聯絡需要,建設和完善應急通信系統。
  (3) 拓寬網絡帶寬實現三網合一
  在“十一五”規劃期間,進一步提高公安骨干網的帶寬,增加基層所、隊的接入數量和帶寬,優化網絡結構和配置提高網絡性能,加強網絡安全和保護能力。
  3.9.2 信息資源和技術的開發利用與推廣
  A、“警用地理信息系統”
  “警用地理信息系統”就是利用空間地理信息技術,以電子地圖為基礎,以公安寬帶網絡為依托,以信息共享和綜合利用為目標,實現公安基礎信息基于空間電子地圖的可視化查詢和分析,提高在指揮決策、快速反應、反恐等方面的綜合能力,為治安管理、警力部署、巡邏布控、安全保衛等公安業務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從整個公安行業信息化和公安“金盾工程”建設角度來看,建立城市警用地理信息應用與服務系統十分必要,警用地理信息系統是公安行業大型的空間信息應用與服務系統的基礎,是整個公安信息化建設的重要部分。
  B、“陣控信息系統”
  以貴陽市租賃車、機動車修理、典當行為代表的陣地控制系統,該系統的信息采集可以為其他案件提供直接的線索。
  C、“報警與監控系統”
  城市報警與監控系統平臺建設,是當前公安機關處置各類社會突發事件、打擊各種恐怖暴力犯罪、預防可防性案件的發生、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迫切要求,是完善現有城市治安防控體系的客觀需要。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近20年的努力,我國城市報警與監控系統建設在技術水平和實際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組織和協調,各個技術系統建設自成體系,網絡互通互聯、信息資源共享等方面還亟待提高,制約了技術防范在城市社會治安管理中作用的充分發揮,也與報警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的要求不相符合。
  D、“派出所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派出所綜合信息管理系統”涵蓋的業務功能是一個逐步擴展的過程,派出所綜合信息系統的內容是公安機關整體業務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公安機關整體業務的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派出所綜合信息系統也是各警種、各部門業務的信息采集點,各警種、各部門指令信息的執行機構。所以,各警種、各部門業務與派出所業務相互關聯、密不可分。
  E、“智能交通管理系統”
  “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及時接受、處理緊急電話和交通時間報警,科學調度管轄區域內的警力;自動采集分析處理區域內的交通信息,合理分配使用資源,將交通管理信息集中到管理中心進行信息整合,提供及時、準確、可靠、完整的信息,為決策服務。
  F、“辦公自動化系統”
  “辦公自動化系統”是我局全面推進公安信息化應用的基礎,建設好、運用好此系統將帶動我局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全面展開。
  3.10 社區服務信息化
  在完成全市社區呼叫信息服務系統的基礎上,在所屬街道辦事處建立社區服務信息網絡中心,將社區內各種類型的學校、企業、政府及家庭個人等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并與城域網相聯,實現Internet網的高速接入,提供社區公共信息發布、網上醫療保健咨詢、網絡可視電話、視頻點播等娛樂節目、網上教育、求職就業、家政服務、交通旅游、查詢咨詢投訴等服務,取得社區信息服務經驗。在社區信息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社區信息服務,以推動全市社區信息化的建設。
  3.11 家庭信息化
  隨著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推進,家庭信息化由起步階段逐步進入發展階段,為信息服務產業開創了一個廣闊的市場,也為信息化整體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笆晃濉逼陂g,要提高家庭計算機的普及率并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各種收入層次的家庭上網,實現智能控制、家庭緊急求助、家庭資源的優化、可視對講門鈴、遠程抄表、集中控制與管理家電以及故障信息自診斷、自反饋并享受遠程維護等功能。
  3.12 現代物流業
  充分發揮我市在全省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在西南地區的特殊交通區位優勢,全力吸引國內外著名物流大公司、大集團進入貴陽,以鐵路、公路、航空、郵政等物流體系為基礎,以專業化、規模化、網絡化經營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體,以快捷準時,經濟合理,涵蓋多種模式的物流服務為內容,以貴陽、貴州乃至西南地區和全國部分地區的大市場、大企業、大超市等為主要服務對象,通過政府推動和產業帶動、市場帶動、區域帶動,全力打造貴州現代物流產業。通過5年或更長時間,形成以批發配送、倉儲中轉、多式聯運、公路快速運輸、航空高速運輸、鐵路大宗運輸為主體的西南地區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建成立足黔中經濟圈,面向大西南和全國的區域物流中心城市。

   第五節 信息產業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市信息產業的總體目標是:信息產業規模在2005年基礎上翻一番,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10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10%,產業技術水平、產品開發制造能力及基礎網絡、信息服務能力滿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整體水平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先進行列,信息產業成為帶動我市國民經濟增長、結構升級的支柱產業和增強綜合實力的戰略性產業。在本規劃下編制《貴陽市信息產業十一五發展專題規劃》。
  1、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
  制造業信息化是我市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基礎。重點發展以移動存儲技術為代表的電子產品及上下游配套產品、新型電子元器件、數字電視和移動電話機,建立和完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四大體系:以大規模集成電路和新型元器件為主的基礎電子產品體系,以移動存儲為主的電子存貯產品體系,以CDMA移動電話機、程控交換機、無繩電話機等為代表的通訊信息整機產品體系,以高清晰數字電視為代表的數字視聽產品體系。到2010年,全市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完成銷售收入250億元,年均增長30%。
  要加強科技創新,加大投入,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領域研究和開發的投入,加快產業化步伐。高新技術開發區、金陽科技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大科研生產基地基本形成,金陽軟件園初具規模,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
  2、電子信息服務業
  2.1 電信與移動通信業
  不斷開拓信息服務的新領域,在對傳統的信息服務業進行數字化的同時,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網絡增值服務、信息內容服務以及各類專業信息咨詢服務。繼續擴大語音通信、數據通信、無線尋呼等傳統業務的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深化服務內容;加大全市光纖接入網等電信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和建設,使我市電信部門的整體技術層次接近同期國內先進水平。另外,通過移動通信企業內建設,完成自身的技術改造,實現企業信息化,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繼續做好移動話音業務,同時開發網絡增值服務,開展移動通信網絡各類增值業務。到2010年,通訊業務收入77億元,年均增長率20%。
  2.2 郵政行業
  貴陽郵政行業將建設優質、快速、高效的郵政網,實現郵政運輸快速化、郵政機械自動化、營業服務電子化、管理過程信息化,向全面電子郵政過渡。
  2.3 廣播電視業
  到2010年實現全市廣播電視對農村人口的混合覆蓋率100%;貴陽市城鎮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79.8%,有線電視網開發寬帶網絡增值業務,積極促進“三網融合”,建設成寬帶、高速、雙向的綜合服務網;并拓寬有線電視的節目源,開發有線電視數據庫資源。到2010年,廣播電視業務收入3億元,年均增長18%。
  3、軟件產業及增值服務
  3.1 軟件產業
  制定我市軟件產業的發展規劃,充分利用“貴陽微軟技術中心”、“貴陽軟件園”、高等院??蒲性核⑷髧阑亍④浖袠I協會和企業軟件開發的科研力量,完善管理體制和服務支撐體系,把投融資、產業、人才、稅收、用房、用地等優惠政策落到實處。重點發展嵌入式軟件(如RFID、智能空調節能)、生物制藥技術、能源新材料、企業應用軟件、城市信息化數據庫等,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軟件和重大工程項目的系統集成。到2010年,力爭軟件及系統集成銷售額突破20億元,年均增長30%。
  3.2信息增值服務業
  根據“十一五”期間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逐步擴大電子郵件、網絡廣告、IP電話、電視會議等電子信息服務;開拓實驗小區、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絡銀行、電子購物、家庭娛樂、視頻點播等專業增值服務業務。到2010年,咨詢業完成銷售收入10億元,年均增長率30%,信息產品銷售業完成銷售收入85億元,年均增長率25%。

  第四章 信息安全體系建設
  第一節 組織管理
  安全保障體系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一個技術手段與管理措施并重的體系,因此,必須堅持以組織保障為原則,以技術防范為核心,以法律為規范,以標準促應用進行信息安全的體系建設。因此,在“十一五”期間,我市信息安全體系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市信息化領導小組牽頭組織市公安局、市信息產業局、市保密局,成立我市信息化安全領導小組,負責我市的信息安全和保密的工作,全面承擔起我市信息化進程中的管理、督察、追蹤,按照國家相關法律和規定,嚴厲打擊各類信息安全犯罪事件。
  2、加大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建立以系統、全面、科學的安全風險評估為基礎的、體現預防控制為核心的、動態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全市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評估工作將制度化、法制化、經?;?span lang=EN-US>
  3、建設網絡應急響應機制和應急響應隊伍,使網絡應急處理將像“110”、“119”一樣服務于政府、企業和廣大民眾;

服務熱線:400-610-7333 | 郵箱:service@gpos.cn | 電話:8610-82564561/71 | 傳真:8610-82564561-8025 | 京ICP備18017976號 |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6102號 Copyright ? 2005-2025 Beijing Golden Point Outsourcing Servi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金支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