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工程
(一)行政權力公開透明工程。完善各級政府和部門門戶網站的服務功能,強化網上政務公開,建設網上審批和協同辦公等系統,健全網上監督、投訴和反饋渠道及機制,構建覆蓋到城鄉、延伸至基層的綜合服務體系,全面提升以公眾為中心的公共服務能力。到2010年,全省各級政府機關面向公眾的服務事項上網率達到60%,非保密性政策信息上網率達到100%。
(二)產品質量電子監管工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編碼技術,推進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在我省的應用和擴展,加快信息查詢終端在城鄉的網點布設;從與企業和公眾密切相關的需求入手,加快國家名牌、省名牌產品以及重點企業的入網步伐;建設省、市、縣三級執法打假指揮監控系統和執法部門信息化聯動系統,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三)新農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完善廣大農村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創新接入模式,在學校、醫院、鄉(鎮)政府和村委會辦公地等場所,建立公共信息服務亭(終端),提高信息終端普及率。推廣“三電合一”等信息服務模式,通過電話、電視、電腦等信息載體的有機結合,提高信息服務能力和覆蓋范圍。探索建立縣域經濟信息化的建設、管理、運營、維護的市場化機制,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四)中小企業信息化扶助工程。堅持分類指導,推進中小企業開展信息化試點工作,鼓勵企業開展網絡化制造、研發平臺共享等多層次的合作。依托省內大型企業供應鏈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以及區域性的物流平臺,建設面向中小企業尤其是主導產業中小企業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探索推廣低成本信息化應用的模式。到“十一五”末,全省經常性應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業務的中小企業數量達到40%以上。
(五)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組織具有燕趙特色、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文化資源上網,建設專業藝術、文物保護、群眾文化等不同類別的數字化文化資源庫,建設面向群眾、面向市場的專業文化網站,開展數字化文化服務,逐步形成公益性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信息服務模式。到2010年,文化信息服務網點覆蓋全省所有的縣(市、區)、鄉(鎮)。(六)勞動者素質提升工程。鼓勵各類教育培訓機構開展信息化知識和技能培訓;加強衛生、科普、黨員教育等教學資源的數字化開發和利用,推廣網絡化教育,強化對各層次勞動者、尤其是農村勞動者和城市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為社會公眾提供多層次、經濟實用的自主學習渠道,滿足其隨時隨地接受教育、提升自身素質的愿望和要求,推動構建學習型社會。
(七)基礎設施整合提升工程。加快寬帶化和綜合化接入網建設,推進有線電視網由模擬向數字的整體轉換,加快數字電視入戶進程。推進互聯網與電信、有線電視等網絡的融合滲透。建設和完善全省電子政務網絡基礎設施,加快全省信息資源交換與共享平臺建設,構建容災備份體系。全面提高我省信息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和應用水平。
(八)城市管理數字化工程。以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與衛星遙感(RS)應用為基礎,開發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土地綜合利用等于一體的城市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智能交通綜合信息系統,構建立體交通管理模式;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建立涵蓋城市給排水、電力、電信、燃氣、熱力等市政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構建城市綜合管理公眾服務體系和業務監管體系,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與水平。
(九)電子商務示范工程。選擇電子商務基礎較好、對我省特色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領域及項目,以企業為主體,開展創建集現代物流、網上交易、電子支付等于一體的電子商務應用試點示范。建立以產業鏈為基礎,以供應鏈管理為重點的協同服務系統,實現倉儲、運輸、商貿等企業的業務協同。
(十)曹妃甸港區和循環經濟示范區信息化示范工程。堅持高起點規劃,大力推進“數字港區”建設。建設具有現代水平的綜合性信息基礎設施,完善港區綜合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大力發展企業信息化,推進電子商務應用,建立起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物流信息服務網絡,提升完善倉儲運輸、配送等服務功能。促進曹妃甸建成我國北方國際性能源原材料主要集疏大港、世界級重化工業基地、國家商業性能源儲備調配中心和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