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六個月,中國鐵路投產新線已經達到2043.5公里,陸續開工的新項目總里程達5387公里,投資總規模達11981億元
2022年初,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鐵集團)發布消息稱,今年預計將投產建成3300公里新線(包括普速鐵路1900公里左右)。僅6個月時間,中國鐵路投產新線就已達到2043.5公里。
在客貨運方面,國鐵集團預計今年完成旅客發送量30.38億人,同比增長20%;貨物發送量預計將達到38.04億噸,同比增長2.1%。
受到疫情等多重原因影響,今年中國客運表現一般,前三季度國家鐵路旅客發送量為13.30億人次,同比下降33.3%。即使是國慶黃金周,旅客發送量也不樂觀,9月28日至10月8日全國鐵路發送旅客7215.7萬人次,同比減少39.87%,這是七年來首次跌破億人次大關。
貨運方面沒有受到較大影響。與目標38.04億噸相比,前三季度完成全年目標值的74.92%,增速也超預期。
除此之外,今年中國在國際鐵路建設和國際貨物聯運方面的表現受到學者肯定,無論是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還是2021年底新開通運營的中老鐵路,都蒸蒸日上,穩步前進。
3300公里,半年就實現近三分之二
2022年初,國鐵集團發布消息稱,2022年全國鐵路將繼續高質量推進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預計將有3300公里新線建成投產,其中普速鐵路1900公里左右。
在工程方面,將扎實推進沿江高鐵等重大工程,推動成都至蘭州、大理至瑞麗、麗江至香格里拉鐵路等難點工程取得新突破。
這3300公里,完成得如何?
上半年,全國鐵路投產新線2043.5公里,已經達到年初計劃的近三分之二。其中高鐵有995.9公里,較去年同期增長490.9公里。
其中,不少線路集中在6月通車,單月投產新線里程達到了1462.2公里,占上半年投產總里程的七成以上,項目包括鄭渝高鐵襄萬段、濟鄭高鐵濮鄭段、和若鐵路、黃黃鐵路、北京豐臺站等。
以鄭渝高鐵為例,作為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三峽庫區”的首條高鐵,全線貫通運營后,襄萬段單日最高開行動車組列車106列,北京西至重慶北最快6小時46分可達,較調圖前壓縮4小時24分。鄭州東、漢口至重慶北分別最快4小時23分、4小時57分可達。
除此之外,6月20日起,京廣高鐵京武段調整為常態化按時速350公里高標運營,增開高品質標桿列車57列。”多個城市間旅行時間進一步壓縮,路網輻射效應進一步增強。如北京西至石家莊最快將壓縮至1小時01分。”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助理教授黃文成對《財經》記者說。
下半年截至目前, “八縱八橫”高鐵網重要一“橫”——渝廈高鐵益陽至長沙段、合杭高鐵湖杭段、杭州西站已正式開通運營。西部地區,大瑞鐵路在十月底已經開通運營百日,共計運送旅客91.4萬人,貨運發送19.8萬噸,客貨運兩旺。
隨著新線陸續投產提速,年內仍有一批新線計劃開通運營,如“八縱八橫”鐵路網重要組成部分——銀蘭高鐵甘肅段、京唐、京濱城際鐵路等。建設難度較大的成蘭鐵路復線、麗香鐵路等也正有序推進,逐步攻克大小隧道等建設難關。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鐵集團最新披露的2022年三季度財務決算中,實現營業總收入7823億元,虧損947億元。年內還將推動成渝中線高鐵、天津至濰坊高鐵等20個項目陸續開工,新開工項目總里程將達5387公里,投資總規模達11981億元。
對此,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對《財經》記者表示:“鐵路建設是一個長期工程,投資大,回收周期長。現在不盈利,未來可能會盈利,這需要合理的時間尺度去衡量其盈利水平,也需要和市場相互磨合、培育。”
客運貨運,“冰火兩重天”
2022年鐵路客運跌入冰點,從節假日可見一斑。
受疫情影響,今年國慶黃金周沒有往常的熙攘。據國鐵集團發布數據,9月28日至10月8日全國鐵路僅發送旅客7215.7萬人次,同比減少39.87%。這是七年來鐵路國慶黃金周首次跌破億人次大關,也是十年來的最低數據。
10月31日晚,盈利能力最強的京滬高鐵(601816.SH)發布財報,前三季度營收152.25億元,同比下降33.8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52億元,同比下降96.5%。
“今年鐵路客運表現一般,這與宏觀經濟景氣度不足以及疫情造成的人員流動受限、外出商務與旅游消費動力不足有關。” 全球領先廣告營銷服務公司埃培智(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財經》記者表示。
從具體數據來看,京滬高鐵(601816.SH)一季度營收56.79億元,而二季度由于疫情反復大幅虧損,營收僅有22.48億元。
與客運相反,鐵路貨運繼續保持高位運行。今年1月至9月,中國鐵路累計發送貨物29.21億噸,同比增加1.74億噸,增長6.3%,日均裝車17.75萬車,同比增長6.8%。以煤炭專線大秦鐵路(601006.SH)財報為例,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87.6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108.1億元,同比增長5.44%。
“今年我國鐵路充分發揮了重載鐵路和煤運大通道的作用,保通保暢和能源保供能力進一步增強。”黃文成對《財經》記者說。
世界各國的貨運鐵路主要運輸煤炭、石油、鋼鐵、建材和糧食等初級產品。而在中國,煤炭絕對是鐵路貨運的“扛把子”。今年1月至9月,中國鐵路發送15.7億噸煤炭,同比增長11.1%。
值得注意的是,15.7億噸的煤炭中,有11億噸是動力煤——火力發電的主要燃料之一。
中國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和西南地區,尤其是昆侖山、秦嶺、大別山以北,集中了我國90%的煤炭儲量。但主要消費地區卻集中在煤炭資源稀缺的華中、華東、華南地區。資源的地理錯配帶來了運輸需求。
此前,中國已經形成“西煤東運”、“北煤南運”鐵路通道,其主要由五條重載鐵路構成:大秦鐵路、朔黃鐵路、蒙冀鐵路、中南鐵路和蒙華鐵路。今年,中國著力于優化煤炭通道和相關鐵路列車的開行結構,如增加瓦塘至日照、唐山至包頭等煤運通道的萬噸重載列車的比例,增開煤運列車3對。
另外,針對地處偏遠的新疆,中國在烏北至將軍廟鐵路復線增開霉運列車38對,在臨河至哈密鐵路、蘭新鐵路新增煤運列車12對,提高煤炭出疆的運輸能力。
將列車開到更多國家去
10月26日凌晨3時55分,X8155次中歐班列長安號從西安國際港站駛出,這是中國首趟境內外全程時刻表中歐班列,將在阿拉山口口岸出境,于11月5日凌晨3時抵達德國杜伊斯堡。
截至今年7月底,中歐班列共鋪建82條運輸線路,通達歐洲24個國家196個城市,逐步“連點成線”“織線成網”,運輸服務網絡覆蓋了歐洲全境,形成了貫通歐亞大陸的國際運輸大動脈。而全程時刻表的中歐班列更是縮短無效停留時間,進一步提高運輸效率。
今年前7個月,中歐班列的貨運數據十分亮眼,累計發運86.9萬標準箱,同比增長4%。黃文成認為,“這主要因為中俄之間的鐵路貨運需求增加,中俄貿易在前7個月飆升30%,而俄羅斯主要海運承運暫停服務。”
中歐班列之外,還有另一項在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
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至今已有五年時間,目前有云貴川、重慶、廣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十余個西部省份進入陸海新通道的“朋友圈”。在今年10月底,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已超過7000列,提前71天完成全年班列開行目標任務。
這得益于項目的有序推進和不斷開通的新班列。5月8日,懷化國際陸港發出的首趟鐵路箱下水專列鳴笛啟程,將抵達越南海防港;6月16日,首趟開往南亞國家的國際貨運班列從重慶發出;6月21日,陜西首趟“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國際貨運班列,將開往哈薩克斯坦……
“今年我國在國際鐵路建設與國際貨物聯運方面表現不錯,除了中歐班列保持較高增速,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提速,還有中老鐵路、雅萬鐵路通車。” 柏文喜分析道。
中老鐵路在2021年12月正式通車,這是第一個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雙方共同運營并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境外鐵路項目,全線都采用了中國技術標準和中國設備。
截至今年10月,中老鐵路累計發送旅客739萬人次,累計運輸貨物851萬噸(其中跨境貨物154萬噸)。“瀾湄快線”國際貨物列車突破200列,中老鐵路國際貨運總值突破100億元。
除此之外,中老鐵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還實現了“夢幻聯動”,黃文成介紹:“中老鐵路開通后,泰國特色產品可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更快捷地進入中國市場。”并且物流時間縮短到4天左右,每個集裝箱能節約成本約200美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作者:鄧雨潔,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