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11月29日 - “十四五”是中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戰略布局的重大關口,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最新指出,新基建建設應求真務實,避免“資源錯配”“著急蠻干”的發展誤區;新基建投融資方面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應充分發揮市場力量,加快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投融資模式。
國家發改委網站周一刊登系列解讀文章指出,新基建適度超前、系統化部署建設有利于發揮最大效應,但由于新型基礎設施具有更新迭代快、運營維護成本高、能源和場景依賴性強等特征,如果不能前瞻做好供給與需求的匹配,規劃布局和投資建設不合理,也很容易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甚至帶來新一輪的產能過剩。
“切實以應用需求為導向,切忌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當作面子、形象工程,切勿貪大求全、盲目跟風、大干快上,要通盤考慮供給與需求動態平衡,”文章稱。
文章并舉例稱,近期看一些熱點、重點領域正在出現一些需要警惕的苗頭,譬如5G基站已經出現了因為應用不足導致基站利用率低,運營商為降低耗電成本休眠5G基站的情況,再如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由于規劃和實際需求相脫離、出現大量限制情況。
文章指出,應在國家層面加強跨層級和跨領域統籌布局,加快建立領域、區域統籌共建共享的協調機制,出臺相互銜接的領域、區域新型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中國國務院9月22日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會議指出,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商業化規模化應用,打造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大學、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等深度融合。
**新基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在投融資方面,文章援引有關研究機構估算稱,2020年中國新基建投資規模超萬億元人民幣,未來新基建投資在基建投資中的占比將逐步提高至15%-20%左右,到2025年帶動累計投資規模有望達到20萬億元。
但仍然面臨“誰來投”“怎樣投”“錢哪來”等問題困難,尚未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投融資格局。
以往公路、鐵路、機場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多由政府、地方平臺公司或大型國有企業作為主要投資主體,新基建的投資主體主要由通信運營商、互聯網平臺企業以及其他社會投資機構,各級地方政府參與融合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發揮政府資金對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文章稱,要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央專項建設資金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通過產業引導基金、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不斷吸引市場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產品和服務列入政府采購目錄。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方式支持新基建項目。
同時,還要放開新型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的市場準入,為企業和社會資本拓寬投資渠道、放開投資限制。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