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羨慕沃爾瑪、家樂福擁有的先進信息化管理系統時會發現,作為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本土企業其實很難通過簡單的模仿,而獲得那種將技術和自身企業實際情況及流程很好結合,并創造出切實的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的能力。
隨著信息化對流通行業業務發展重要性的提升,我國流通行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信息化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當作自己將來的“核心競爭力”。然而,倘若這種核心競爭優勢能夠很容易獲得的話,也就不值得成為核心競爭力了,信息化對于零售企業而言就是如此。
有專家進一步指出,作為市場經濟最前沿、最活躍的行業,單純的信息化僅僅是讓零售企業獲得了競爭的基礎。同時,信息化有價值但也不稀缺,技術大家都可以去購買,這顯然離不開作為零售行業IT技術提供者的各類信息化供應商,而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選擇和磨合更對零售行業信息化的進程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IT供應商“金字塔”
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商場收款機算起,我國零售業信息化已經有“20多歲了”。有專家分析,如果零售業興起更多的來自于國外的技術和企業,那么,在發展的前十多年,本土的IT供應商,包括硬件、軟件、服務等方面也有過在較低水平上的“輝煌”。一般而言,現在大家經常說的零售業IT供應商更多的是在軟件提供商方面,因為這些企業更加貼近行業。當然,直到目前,真正意義上本土的全國性領先供應商還沒有出現。
另一方面,隨著IT行業的進一步回暖,特別是我國零售業持續較快增長,越來越多的國際IT巨頭看好中國的零售市場,全球零售業軟件市場的不斷升溫也同樣投射到了我國的零售業信息化市場。眾多國際IT巨頭的身影,無論是人們已習以為常的IBM,還是SAP、ORACLE、思科、惠普,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一切與零售行業相關的場景中,大家都熱切希望在中國的零售業信息化市場分到一杯羹。當然,這也給中國本土長期耕耘零售行業的IT供應商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本土零售業信息化專家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IT巨頭對零售行業的介入,我國零售信息化市場正在或者是已經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式的市場結構。國際IT巨頭憑借實力高居金字塔尖,接下來的是本土IT供應商中較有實力且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如富基、長益、海鼎、融通等等,盡管如此,這些本土企業中的佼佼者也肯定是某些國際IT巨頭的ISV(獨立軟件開發商)。而再往下,就是為數眾多的小型本土IT供應商,一般業務較單一,服務帶有明顯的當地性。這樣的底層企業約有二三百家。”
“而對于收入來說,結構正好相反。不說底層的小型企業,更多的利潤集中流向了處于頂端的國際IT巨頭,而中間層的本土IT供應商可以認為是‘做得多、拿得少’。此外,行業的發展也在進一步加劇競爭,相當一部分優秀的本土IT供應商雖然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但是生存得并不輕松,相反整個行業的利潤并不高,他們賺的也都是辛苦錢。如果把國際IT巨頭比作上游企業,那么本土IT供應商倒更像是‘零售商’。”當然,這位專家也指出,造成這種市場狀況的原因主要還在于資本、技術方面內外企業的巨大差距。
此外,同為中間層的本土領先IT供應商也還是有高下之分的。據一位零售企業的CIO透露,目前希望通過分析這些企業的財務報告判別高下顯然很困難,而了解其在行業內的口碑好壞也并不能得出當然的結果,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了解這些供應商的雇員的人數,受到資金等因素的制約,IT供應商的生存和服務能力從其雇員人數上就能做出一個比較。
當然,本土的IT供應商也存在進一步細化的趨勢,“企圖涉足所有領域的供應商在目前的情況下將不能很好的生存下去,而發揮自身長處,專注于某一個領域的研發,將更有可能做到精耕細作,從而在競爭中贏得市場。”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分析道。
信息化需求巨大
相關調查報告顯示,到2009年,我國零售業整體IT市場將達到122.2億元,2004年至2009年的復合年平均增長率將達到16.0%。顯然,盡管中國零售業還處在成長期,但中國零售業未來的成長離不開信息化的投入,尤其是近年來零售企業瘋狂擴張、并購重組的推動,原來信息化水平較低的零售企業開始追趕“零售百強”,而一些本身信息化在國內比較領先的企業更是開始向世界零售巨頭看齊,開始系統的更新和升級。
有分析認為,隨著規模的擴大,不少大型連鎖零售企業背離了規模效益的法則,反而出現規模與效益增長不同步的現象,而信息化在減少這種“成長的煩惱”中的作用還沒有充分顯露出來。
同時,信息化應用不足也是一大問題。我國零售業目前的信息化進展還不是十分理想,最大特點就是發展水平的參差不齊,既有還處于剛剛起步的企業,也有已經開始現代物流、數據分析、客戶關系管理等高級應用的企業,即使在同一企業內部不同部門間的應用水平也是不同的。有專家分析,國內零售業應用軟件雖然達到了“單品管理”的層次,但管得還很粗放,缺乏將銷售數據提煉出來應用于經營決策的“商業智能”。
“在以前,花上十幾萬元買個單機版的小型軟件和一些設備,能夠在收銀、收貨、庫房管理等操作層面上減少一些人力投入就已經不錯了,而現在肯花上百萬元甚至數百萬元上線一套大型系統的零售企業已經比比皆是了。在外資企業的壓力和帶動下,本土零售企業的信息化意識正在不斷加強。”一位長期從事市場銷售的人士這樣告訴記者。目前,國內零售企業關注度較高的首先是客戶關系管理、如何與合作伙伴建立更緊密的聯系以及數據分析應用和對企業的決策支持。此外,由于連鎖和跨地區開店管理的需要,網絡安全、增加網絡帶寬和局域網建設的需求也有明顯的增長。
選擇要與市場合拍
相對于其他的信息化市場,零售行業一直存較大的特殊性。這不僅僅是因為零售企業本身參與整個信息化的過程是其他行業很難比擬的,因而零售業IT市場并沒有什么統一的標準,更在于零售業信息化市場的集中度非常的低,零售企業在選擇信息化合作伙伴時,常常難以找到合適的參照體系。當然,隨著零售業信息化市場“金字塔”結構的日益明朗,零售企業這一選擇難題將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
從本土IT供應商的角度看,在零售業信息化的產業鏈中,部分廠商的“內功”還比較欠缺,因而開發的零售業應用軟件有“頭輕腰軟腳重”之嫌,軟件缺乏必要的數據分析能力,而系統應用架構又相對僵化。相較新零售巨頭規模上的發展,不少本土IT供應商的規模就相對顯得越來越小,產品研發與項目承載能力越來越弱,用戶“巨人”與供應商“矮子”的兩極分化日益嚴重。因而,也有專家提出在目前這種新的市場格局下,“門當戶對”對零售企業也許是一種相對保險的選擇。
而另一種新的趨勢則在日益引起零售企業以及IT供應商的重視,有資料顯示,已有一定數量的零售企業在向自我開發及購買軟件之后二次開發的方向努力。據業內人士的統計,目前我國零售50強中已有20%是按這種方式進行信息化建設和更新的。專家分析,在實際運作中,相當一部分零售企業認為軟件開發商不懂業務,其產品不能滿足企業不斷發展而出現的新需求;而軟件開發商則認為零售企業管理不規范,雙方的溝通程度不足。而現有軟件產品所謂的標準化、統一性,試圖讓用戶均按系統定義好的要求去經營管理,也顯然不符合我國零售業的實際情況,流通企業也只好退而求其次,自己動手了。
當然,有很多的零售及IT專家并不認同“自己動手”的合理性,就如10年前很多企業抱怨國外ERP軟件的“水土不服”,而現在更多的企業卻在尋找自身管理上的短處。
另外,對一些零售企業尤其是中小零售企業來講,更深層次的信息化“內功”,例如選型的能力、實施的能力、應用推廣的能力等,則顯得更為重要,同時,這些企業也需要把力氣更多地放在應用挖潛上。在信息化特別是在軟件方面,中小零售企業更看重價格,但對軟件的充分使用無疑能帶來更大的收益。
在目前的零售業信息化市場,對IT供應商而言,盡管參加零售企業招投標、項目論證等過程是必不可少的,但行業內的“關系銷售”潛規則還遠沒有達到打破的程度。盡管本土IT供應商相對還很弱小,但專家建議,IT供應商也應該做好目標客戶群體選擇,結合自身實力,選擇合適的細分領域,進行精耕細作。此外更要注重品牌與服務,樹立技術領先的地位。這樣,本土IT供應商一定有機會攀向市場“金字塔”的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