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最近兩年仍然保持穩步向前態勢,相關資金需求一直保持在高位。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新基建越來越成為擴大有效投資的方式,同時也是塑造綠色化、數字化等領域話語權的重要抓手。
數據顯示,幾乎所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發展指數2021年都實現同比正增長,基建項目投資需求也隨之明顯增加。2013至2021年,中國穩步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直接投資1613億美元。而從對相關投資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比例以及其中基礎設施領域投資的占比來看,這方面的投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基于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綠色化和數字化發展的長期趨勢以及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成為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基建投資的重點著力領域之一,而且更易實現較好效益。
第一,新基建涉及新能源設施以及數字化設施等,符合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對設施聯通的要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整體上技術水平相對薄弱,在全球價值鏈中主要還處于相對低端的環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需要推動沿線國家提升技術水平和實現產業升級,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這些都離不開對新基建的投資。
第二,低碳化和數字化發展都將是一個漫長的演進過程,新基建利在長遠,相關項目需求將長期持續存在。
第三,數字技術可以將基礎設施價值輻射至更大范圍。隨著用戶數量增長,數字經濟的邊際成本不斷下降,產出的邊際價值不斷增長,更易實現規模效應,新基建將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這些也意味著新基建具有較大的有效投資空間,有助于滿足甚至擴大“一帶一路”基建的資金需求,加速推進“一帶一路”設施聯通。
最近幾年,西方相繼推出“藍點網絡”、“B3W”計劃、“全球門戶”和“印太經濟框架”等,這些五花八門的“倡議”“方案”有的直接聚焦基建,有的將基建作為重要著力領域,都將“一帶一路”作為針對目標。西方不斷標榜所謂的高標準,試圖與中國展開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之爭,搶占基建尤其新基建領域的規則話語權。在當下綠色化與數字化共同演進的時代,為推動“一帶一路”設施聯通持續高質量發展,尤其需要夯實“一帶一路”新基建相關規則標準的“軟聯通”,創造穩定可靠的規則制度環境。
在“一帶一路”新基建領域,中國的優勢領域包括特高壓、5G等。在部分優勢領域,“中國標準”已經或正在成為世界標準。比如,國家電網公司主導突破了高難度的特高壓輸電技術;中國的換流閥等特高壓核心設備也有效應用于電力互聯互通領域。由此,中國成為率先建立特高壓完整技術標準體系的國家。在國際電力標準制定過程中,中國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
類似的,中國聲明5G標準必要專利數量排名世界第一。中國的5G技術領先并且5G設備覆蓋眾多國家地區,這有助于提升中國在5G標準制定中的作用。面對部分國家在5G領域對中國的無理打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5G建設卻正處在加速推進中,這有助于加強發展中國家在信息領域的互聯互通。
中國需要進一步夯實并發展更多新基建優勢領域,在此基礎上加大中國在相關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為“一帶一路”設施聯通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