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如何建設“軌道上的城市”?8月2日,《廣州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18-2035年)》(下稱《規劃》)開始公示。《規劃》為廣州構建了高速地鐵、快速地鐵、普速地鐵組成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總規模達到53條,2029公里,與上一輪規劃對比,新增30條、1004公里線路。(8月3日《廣州日報》)
軌道交通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是紓解交通壓力、改善出行條件、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的重大民生工程,對發揮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歷經20多年發展,廣州城市軌道交通取得了卓越成就,已建成開通16條(段)、621公里(不含廣佛線和7號線佛山段為587.7公里),里程居全國第三,實現了區區通地鐵,打開了城市空間格局,促進了廣佛同城化發展。
如今,軌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達60.1%,已逐漸成為廣州市民出行的首選。前不久,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贊國內最快地鐵——廣州地鐵18號線,讓公眾對廣州高水平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印象深刻。接下來,廣州將圍繞形成粵港澳大灣區“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軌道交通格局,加快促進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更好地推動“軌道上的都市圈”在高質量發展中篤定前行。我們有理由期待,待《規劃》落地實施后,廣州軌道交通線網規劃里程達到全球前列位置,多層次城市軌道交通體系日漸完善,頂流廣州的城市能級得到更大提升,城市發展的動力更加強勁。
發力軌道交通,拉闊城市“骨架”。城市交通網絡覆蓋范圍有多大,資源配置能力就有多強。隨著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廣州作為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的輻射范圍更廣,國內國際連通的水平更高,城市發展的縱深腹地更大。譬如,市域高速地鐵將拉近南沙、外圍城區與中心城區間的時空距離,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提升交通網絡連通和可持續發展的水平;高速地鐵、快速地鐵、普速地鐵的相互銜接、相互補充,將促使各種資源要素流動更順暢,城市創新發展的活力更充足。
發力軌道交通,提升生活品質。軌道交通作為可靠性強、運能大、空間利用集約的交通方式,構成了城市交通系統的“基本盤”。通過實施《規劃》,廣州中心城區至南沙、外圍城區中心30分鐘直達;廣州與大灣區各城市中心60分鐘直達,其中至佛山、東莞30分鐘可達。市域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60%,軌道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高至80%。隨著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的加密和優質生活圈的擴圍,城市空間治理水平更高,公共服務供給更充足,創新要素更集聚;市民通勤時間更短、生活更便利,交流交往的彈性時間更多,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
發力軌道交通,促進區域協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交通一體化堪稱區域協同的“血脈”。構建以廣州為中心的粵港澳大灣區60分鐘交通圈,將更好地推進“雙區建設、雙城聯動”;借助南沙獨立軌道交通網絡,廣州快速聯動深港、珠澳的能力會更強,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通過高速地鐵與城際軌道互聯互通,廣州不斷強化樞紐銜接、促進多網融合,帶動引領區域協調發展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當前,“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號角已經吹響。借此東風,廣州放眼未來、措施周密,必將形成高效連接全球、便捷輻射全國、快速直連灣區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