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數字化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是全方位的,目前國內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規模比重超過80%,已經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動能。
然而,《全球數字經濟新圖景》和《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顯示,發達國家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規模比重在90%以上,世界平均水平為84.3%。
因此我國不論是產業數字化方面,還是數字產業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發展進步空間。
第三輪信息技術革命下,全球競爭格局重新洗牌,產業鏈重構,產業逆向回流,保證本國產業鏈的安全和穩定是各國經濟發展的重點。
作者 | 方文三
圖片來源 | 網 絡
規劃兩階段目標,明確“2522”布局框架
2月27日晚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數字中國建設的兩階段目標,明確了[2522]布局框架。
數字中國建設將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發展,包括:
①數據基礎設施:包括加快5G網絡與千兆光網協同建設、系統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整體提升應用基礎設施水平;
②暢通數據資源循環:構建國家數據管理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數據匯聚利用、釋放商業數據價值潛能。
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
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
同時,《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而數字經濟眾多產業鏈的頂端,還是算力,包括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算力渠道。
這個頂端需要大量硬件設備投入和渠道建設,包括高帶寬大算力的光通信,主流渠道的數據中心和云計算,以及為數字經濟提供保障的數據安全等,都屬于數字經濟的基礎建設。
《規劃》具有六大重點
①到2025年,基本形成一體化推進格局,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②要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
③要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發展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務,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④要強化數字中國關鍵能力,構筑自立自強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筑牢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
⑤要優化數字化發展環境,建設公平規范的數字治理生態,構建開放共贏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格局;
⑥要加強整體謀劃、統籌推進,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制機制,保障資金投入,強化人才支撐,營造良好氛圍。
數字基建和數據處理有望率先發力
數字中國以數字基礎設施與數據資源體系為[兩大基礎],而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結合是具體應用落地。
兩大基礎底座穩固是上層應用百花齊放的根基,其相關領域有望將得到優先發展與支持。
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結合,是數字中國的具體應用落地,而數字基礎設施與數據要素則是整座數字中國大廈的底座。
以算力與網絡為代表的基礎設施,類似于工業經濟時代的道路、橋梁與電網,成為支撐社會發展的[硬基建];
而數據要素則是在[軟性制度]層面,通過釋放數據資源價值而對數字中國建設形成支撐。
在數字基礎設施方面,我國堅定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繼[東數西算]后,我國持續推進運力網絡、跨區域算力調度等重點難點的探索和實踐。
2023年,粵港澳樞紐打造400G全國運力網絡、中國首個算力交易平臺在寧夏亮相。相關政策有望頻繁落地,算力網絡建設有望持續推進。
云計算成為數字經濟主流渠道
國內云廠商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處于的國內市場具有特殊性,在產業互聯網背景下,我國云計算有望在中長期有較好的增長趨勢。
此外,國家推出[東數西算]將帶動數據中心及相關上下游產業發展,相關細分領域將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大力推進,中國云基礎設施市場仍有巨大空間。
有關報告預計到2026年,中國云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將達到850億美元,五年復合年增長率為25%。
未來隨著產業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推進,政府、工業等非互聯網領域有望成為驅動云計算的主要增長力。
頭部廠商基于自身IDC資源差異、生態建設差異,形成了在各細分市場不同的競爭優勢。
云計算是國內數字經濟的底座,長期來看企業上云仍是大勢所趨。
《規劃》中提到數據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計算中心、邊緣數據中心,同時也提到了數據匯聚、數據統籌。
由此可見,數字化推進是依靠數字技術為底座,無外乎數據和算力兩大范圍。
在算力方面,需要具備算力資源整合和算力資源的統一管理能力。
不僅是公有云和公有云、私有云和私有云、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簡單的資源整合;
而是可以實現存量資源和可擴展資源的集中展現和池化管理,并可以實現資源按需進行跨云、跨環境、跨技術平臺的編排和調度,讓數字應用能夠跨云部署和遷移。
關注數字經濟中的三條主線
①數字產業化主線:大國博弈背景下,自主可控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國產化進程有望加速。
數字產業化主線下圍繞國產替代布局數字經濟核心領域:信創、半導體、云計算、人工智能等。
②產業數字化主線:數字經濟催生了一系列新興行業的同時,也為一些傳統行業帶來了生機。
產業數字化主線下關注受益于數字賦能、傳統產業技術變革的核心領域:智能汽車、工業軟件、能源IT、醫療IT等。
③數字新基建主線:數字新基建有望成為數字經濟推進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數字新基建政策落地與項目配套加速推進。
數字新基建主線下關注受益于政策落地與項目配套加速落地的核心領域: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等。
為互聯網平臺指明方向,云計算受益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的出臺為板塊長期健康發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指引和更為堅實的保障。
龍頭互聯網公司,如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京東均持續致力于前沿科技領域的探索,并致力于開放數字化及科技能力賦能實體行業降本增效。
此外,基于國內優秀供應鏈能力及自身強化的科技實力出海,也有望為互聯網公司進一步打開長期增長空間。
預計互聯網公司在現有業務基礎上,將進一步融入數字經濟的發展浪潮,一方面通過效率的提升,持續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此外,互聯網公司在基礎技術研發、云計算、虛擬現實、文化創新等數字經濟領域持續布局。上述業務的布局將持續提升平臺經濟整體的效率,為后續增長提供更廣的空間。
結尾:
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構建了當下的數字生態。無論內部生態還是外部生態都可以給企業帶來降本增效和協作創新的好處。
未來,隨著更多的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變成數字企業,企業的全面經營會越來越集成化,越來越具備可擴展性,數字生態的賦能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