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形勢突飛猛進,信息技術及其應用已經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提升產業結構和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最先進的生產力。
黨中央、國務院一貫重視信息化,在 2005 年 10 月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給出了關 于信息化的最新定位和表述 :“信息產業,要根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總體趨勢,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軟件等核心產業,重點培育數字化音視頻、新一代移動通信、高性能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等信息產業群,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和共享,推進信息技術普及和應用。”,“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廣泛應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發揮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為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辦、國辦下發的 [34] 號文件,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加快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國家有關部門將規范政務信息資源社會化增值開發利用、支持鼓勵信息資源公益性開發利用、加快信息資源市場化開發利用列入“十一五”的專項規劃,近期
還 將出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指導意見。這無疑將打破信息資源行業部門分割的現狀,促進更多的內容資源通過信息通信網絡進入流通領域。
信息化是人類歷史上的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的理論,也沒有可以借鑒的成熟經驗。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要敢于跳出農業化和工業化的傳統思路,不斷探索、實踐、創新,并及時總結經驗,形成適合我國信息化發展的理論。只有敢于創新,敢于打破傳統觀念,提出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才有可能闖出 "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 " 的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路子。因此,在信息化方面我們的創新工作相當艱巨。
信息化的宗旨就是以數字化、網絡化、市場化、全球化、大眾化、個性化的方式,推進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幅度地提高社會生產力,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質量。數字化和網絡化就是把各種門類和形式的海量信息有組織地裝在聯網的計算機中,是必要的技術和基礎;市場化和全球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大眾化和個性化是社會和人類的必然需求,也是在市場經濟中取勝的法寶。
經過十幾年推進信息化的實踐,我們提出并不斷發展了由六個要素(信息技術應用、信息資源、信息網絡、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共同構成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家信息化體系。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國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務,是國家信息化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國家信息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自 1993 年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是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一直是我國信息化的薄弱環節。將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放在核心地位,是我國推進信息化的一大特點。
信息資源、材料資源和能源資源共同構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三大戰略資源。在我們人類可以到達的宇宙空間范圍內,可以開發利用的材料資源和能源資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不可共享的;而且,對材料資源和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必然產生對自然的破壞和對環境的污染。信息資源是無限的、可再生的、可共享的;其開發利用會大大減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污染。人類和地球所在的宇宙在其存在的無限時間和無限空間內,生成了海量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人類在其存在的有限時間和有限空間內,消耗了大量的物資和能源,也生成了大量的信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終究是要毀滅的。但是,在地球毀滅以后,信息資源作為人類的遺產,是可以在宇宙中長久地存在的。
大力推動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要以需求牽引,與信息化應用相結合,特別要注重實效。一是,發布和實施與國家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相關的法規,制定相應的規劃,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統籌管理,規范信息服務市場行為,促進信息資源共享。二是,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工程,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廣泛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資源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三是,建設若干個國家級數據交換服務中心和一批國家級大型數據庫,形成支撐政府決策和社會服務的基礎資源。四是,加大中文信息資源的開發力度,鼓勵上網應用服務,鼓勵信息資源的共享。五是,協調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標準的制訂工作。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在信息化建設中,物理環境的高檔次并不等于信息處理環境的高檔次。信息處理環境建設滯后于物理環境建設,一直是我國信息化建設中的大問題。許多單位的數據庫混亂狀況與其先進的計算機和網絡環境極不相稱,使信息化建設無法取得實效,造成極大浪費。建議這些單位認真研讀相關資料,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信息技術應用方面下大功夫。
更好的加強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對推進國家信息化建設,將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重要性和基本方法,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大力推進國家信息化,加快我國現代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