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盡管中國信息技術外包(ITO)產業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但已經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尤以軟件外包最為突出。
隨著中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進一步推進,IT外包產業的廣闊發展前景毋庸置疑。市場調研機構賽迪認為,國內IT外包要進入世界三強急需跨越五道門檻。
首先是發展道路尚不清晰。許多專家、學者都在探討中國IT外包應該按照什么模式發展。不論是印度模式還是其他模式,發展道路要根據各自的國情而定,固有經驗與創新并不矛盾,中國的IT外包要按照中國國情來確定自己要走的路。中國的IT外包還在發展過程中,處于不成熟階段,必須先從給別人“做加工”開始,在技術、隊伍、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定的規模和經驗后,才能自己獨立出來,逐漸樹立自己的品牌。
其次是人才儲備不足。與IT外包的快速成長同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但市場現狀是,一方面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業崗位空缺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雖然企業對復合型人才趨之若騖,但目前復合型人才相對較少,企業根本不能實現人力資源方面的儲備。
第三是缺乏代表企業的行業組織。中國的IT外包要想進入世界三強,成立能夠代表行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非營利組織非常重要。
第四是缺乏大型團隊的管理經驗。在中國,一個開發團隊超過100人就被認為是很大的團隊,然而印度對于大型團隊的定義往往以千人甚至數千人來計算。對于中國的IT外包企業而言,解決項目來源問題的同時還要解決人員管理的問題。如何將一個大型項目逐級派發,使每個人、每個項目組之間能夠實現無縫對接,達到管理成本的最低化,是任何一個IT外包公司都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五是缺乏給國際大型企業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從目前中國承包的項目上看,中國的IT外包服務還處于軟件開發、測試等行業的低端,幾乎沒有涉及到提供解決方案等高端業務,其原因就是從咨詢到設計的方方面面,中國并不具備太大的實力。
中國的IT外包業務要走的路還很長,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但可以確定的是,必須清楚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特點,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并且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走下去。而實現這個目標不僅僅是企業的責任,政府應該在人力、物力、政策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