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0日,國內服務器旗艦廠商曙光在天津賓館舉行了主題為“自主創新服務中國”的曙光天津產業基地落成啟用發布會,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天津市副市長楊棟梁等相關領導以及曙光公司董事長李國杰、總裁歷軍等一行出席了本次大會,同時,曙光公司的眾多合作伙伴、重點用戶、媒體記者等五百余人也親臨現場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如果說2005年是曙光全面突圍并取得驕人成績的一年,那么2006年則是曙光全面吹響服務超越戰略號角的重要時刻,作為一家擔負著國家使命和民族責任的公司,曙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行動。多年來,無論是對產品售前服務的超越,還是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超越,曙光始終走在行業的最前沿。牢固的基層工作基礎也使得曙光在未來三年中將成功完成全面服務超越戰略。業內人士把未來三年曙光提出的“服務超越”稱為“曙光服務新模式”,在任重道遠的戰略實施過程中,“曙光模式”將“方案、服務、信息推送、培訓”整合成為“曙光超越”的核心競爭力,已經得到了眾多用戶的認可。新十年伊始,曙光的三年服務超越計劃,必將成為其產業再次騰飛的一股強勢助力。
服務超越基礎 技術是創新之本
核心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可以說依托于技術實力之上,服務才會活靈活現,才會有的放矢的滿足用戶需求,而曙光的服務正是建立在雄厚的技術實力之上。曙光公司董事長李國杰院士曾提出“用珍珠換來瑪瑙”的企業發展思路,只有擁有真正的自主核心技術才能與國際接軌,繼而不斷求得更好的技術;而有了技術這一堅實后盾,服務的迅速和質量自然得到了切實的保障和質的飛躍。
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展開的服務戰略將成為未來發展核心。服務當然要以人為本,隨著用戶對市場的理解越來越深,將逐漸轉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針對客戶的某方面需求設計、研發產品,由技術路線向應用路線轉移。而曙光的經營重心和核心競爭力正在走向從技術端向應用端轉移之路:成立初,曙光一號和曙光1000時期“偏重自主技術,忽視應用”;1995-2000期間“有所為,有所不為”、“科研成果產業化”,經營重心從技術轉向商品化和產業化;2000年以后,“SUMA”、“3SP”、“整合計算,細分應用”,經營重心是以產品為主,隨后則繼而著力打造方案和服務的差異化競爭力;2006年初始,整合以往資源,繼續強化從技術端向應用端轉移。
之所以強調服務必須依托于技術之上,主要還是因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技術水平與市場客戶需求是相互依托的關系。只有技術領先,應用層面夠廣,才能得到更多用戶的反饋,那么服務方向也就一目了然。說到技術,這里不得不談談曙光的發展進程,從當年的曙光一號到機群架構并行計算機的研發,從基于“龍芯”處理器的龍騰服務器到面向網格應用的曙光4000L和曙光4000A,從機群監控軟件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板,處處閃現著曙光人自主創新、奮力拼搏的身影。目前,除了CPU和操作系統外,曙光已經掌握了服務器的重要關鍵技術,而且在CPU方面,除了與國際巨頭合作外,曙光也將與中科院計算所合作大規模推出采用龍芯處理器的高性能計算機;在更為人性化的應用環節中,曙光將管理、導航軟件載入,使得整體高性能計算平臺在應用上真正有所發揮。2006年,曙光更多先進的產品得到大規模的應用,而作為06年重要標志性核心動力,曙光推動雙核服務器應用,突破8路、16路服務器等高端技術以及普及機群架構高性能計算方面不足,使其再攀新高峰。種種跡象表明,無論從產品還是相關應用軟件的研發設計,都充分表明了曙光對行業、終端市場需求良好的掌控。
服務超越新戰略 穩搭服務基礎平臺
作為“服務超越”戰略實施的第一年,今年技術支持部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售前服務超越,建立完善的服務制度,建立服務基礎平臺”。具體工作將從人才培養、服務人員激勵與考核機制、服務質量監督控制、服務外包、備件制度和備件庫的完善、服務信息平臺和高性能計算機實驗室建設等八大方面展開。
針對人才培養環節,曙光方面尤為重視。人才是戰略實施的基礎,技術支持部的人才培養將主要從職業生涯規劃和日常培訓入手,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為技術人員和服務人員建立一套完整的職稱體系,保證優秀員工隊伍的穩定,有導向地引導員工加強學習、工作和生活,使技服人員把自身發展融入到曙光的大發展中去。在這個過程中,積極的引導是前提,員工自身的學習是關鍵。同時,建立大規模、規范化的培訓機制,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訓活動,提升總部和平臺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技術素養,鼓勵員工主動加強自身學習,培育學習型文化,打造學習型組織。
在技術服務力量上,曙光還有很大一部分提升的空間,存在相應的欠缺,也就是所謂的短板。2005年,曙光方面大力推行服務外包制度,這一制度作為曙光自身服務體系的重要補充,著力解決服務的及時性問題,同時達到降低服務成本的目的。曙光的售后服務外包制度主要是針對當地的核心代理商,并通過曙光認證工程師制度和培訓制度,提升合作伙伴的服務水平;同時曙光也會加強自身服務質量的監管控制,切實保證第三方的服務質量,真正實現雙贏。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技術支持還將建立完善的資源中心,為銷售人員提供方案、標書、產品技術資料等資源。同時還將建立信息化服務流程管理系統和服務質量分析系統,以便對服務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提供后期決策依據,為曙光“服務超越”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服務超越新網絡 渠道強化 曙光用戶“面對面”
作為服務超越的另一決定因素,曙光的渠道發展狀況顯得格外重要。2006年,曙光的渠道結構發展良好,將全國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大區,大區進一步集中,把更多的資源直接通過平臺更高效傳達到渠道中去。與此同時,地方平臺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總體渠道策略藍本下制定相關的渠道政策,從而使其政策具有更鮮明的區域特點,更適合當地的渠道成長。眾所周知,當前的國家創新戰略為企業帶來了機會,而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也是一次理性的回歸。結合當前形勢,曙光今年的渠道策略還就渠道培訓創新、人才培養創新、監督機制創新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方面的具體規劃。曙光人表示,2006年是曙光捍衛“國產第一品牌”的關鍵性一年,渠道的支持至關重要。
“服務超越戰略”是把曙光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通過產品、方案和服務來切實滿足用戶的深層次需求,進一步提升曙光的技術能力和為行業用戶解決問題的能力。曙光對于產品技術以及產品、產業和終端需求的多方面深入了解,加上良好的服務網絡讓曙光服務器不斷的贏得更用戶的心。作為服務的延伸,售后環節尤為重要。曙光售后服務采用三級服務方式來應對用戶需求:首先是遍及全國的1200多家曙光代理商及經銷商,這類服務體系直接面對各地最終用戶;而在國家一、二級城市,曙光設立105家分支機構,并授權技服中心職能,從而解決核心用戶的各種需求;而曙光總部的技術支持中心將是整個服務機構的中心點,在針對大型應用對象以及重點應用平臺的問題,曙光技術支持中心將發揮其核心職能。三級服務環環相扣,緊密的組成了曙光服務器售后服務鏈,大大提升了整體服務平臺的效能。
服務超越精髓 從應用看發展
在產品的研發能力上,曙光不斷突破,具有了與國際品牌相當的技術實力;在銷售網絡平臺上,曙光的三級服務機制也讓其在國內品牌中成為佼佼者;不過僅僅依靠這些還并不足以應對時下瞬息萬變的市場。從產品差異化入手的工作不僅僅是致力在產品這一簡單層面的,配合銷售體系,完善用戶培訓,以及縮短用戶需求反應時間等方方面面,都是曙光服務超越的重要內容。
服務超越戰略旨在把曙光在石油、教育等行業的成功經驗與模式向更多的其他行業進行“低成本復制”,讓更多行業的用戶從中受益;而曙光高性能計算實驗室的成立,以及隨后推出的“用戶方案免費測試服務”,能很好地方便客戶對高性能服務器的認識,一方面幫助客戶測試應用軟件在高性能計算系統上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應用軟件在原系統和機群系統上的性能測試比較,可幫助用戶分析高性能計算系統在應用中性能究竟能提升多少,能帶來多少價值。目前,已經有近二十個客戶在該實驗室進行了免費測試。在科學工程計算領域,主要包括Fluent計算流體力學軟件、Abaqus計算固體力學有限元分析軟件、Gaussian 2003分子動力學軟件、石油地震數據處理軟件、天氣預報MM5和Grapes軟件等。在信息服務領域,包括Oracle 10g數據庫應用、VOD視頻點播、負載均衡、高可用軟件和網絡游戲等。曙光這一獨辟蹊徑的做法,進一步推進了高性能計算機走向普及。
為了滿足不同行業用戶的個性化應用需求,曙光還推出了“細分應用”的產品策略,針對石油、氣象、生物等不同行業和領域推出了專用型高性能計算機。通過與眾多行業用戶進行聯合研發、系統優化、軟件并行、人才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技術交往,逐漸深入了解了用戶的需求與實際應用的特點。曙光推出了石油、氣象、生物和教育行業專用一體化方案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曙光在石油高性能計算領域占據了60%的份額,在教育行業已成為被廣泛接受的“第一品牌”。可以說面對未來市場挑戰,立足應用才能創造立體的“服務超越”,才更能體現出曙光未來的發展潛力。
可以預見,隨著產品和銷售平臺基礎逐漸的完善,國內的服務器廠家將會迎來一個新的契機,而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來應對未來市場,是所有人都在思索的問題。對曙光而言,不僅要保證技術領先優勢,提升技術服務能力,真正能為用戶解決問題。同時,員工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態度也同等重要。曙光通過專心、專業、全心、全意的服務態度,使用戶真正體驗到曙光帶來的放心、舒心。把曙光領先的技術優勢真正轉化為滿足用戶需求的客戶價值,這是曙光騰飛前必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