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此前的狂飆突進后,中國公有云市場的增長勢頭開始放緩。
日前,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3上半年)跟蹤》。該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為190.1億美元。其中,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市場規模為112.9億美元,同比增速13.2%;PaaS(平臺即服務)市場規模為32.9億美元,同比增速為26.3%。從IaaS+PaaS市場來看,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5.9%,創下近三年來同比增速新低。
這也意味著,中國公有云市場增速開始放緩。IDC指出,2023年上半年,隨著新冠疫情的結束和國家數字化轉型的相關政策穩步落地,市場對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的表現有著較高期待。但從當前市場研究數據來看,公有云市場增速不及預期。
市場份額排名方面,IaaS市場格局與2022年下半年保持一致,其中阿里云、華為云、中國電信、騰訊云和AWS為市場排名前五,市場份額總和為72.4%,市場集中度同比下降3.0%;PaaS市場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長趨勢。其中,阿里云、騰訊云、AWS、華為云和中國電信為市場排名前五,市場份額總和為66.9%,市場集中度低于IaaS市場。
整體增速雖然放緩,但在分析人士看來,也反映行業正在逐步回歸理性的增長預期。“互聯網、政府、金融等行業公有云需求基本穩定,存量市場競爭模式逐漸凸顯。”IDC中國企業研究部研究經理崔婷婷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指出,以占據公有云市場頭部的中國互聯網巨頭為例,在經過前期高速發展后,其目前已經進入了平穩發展的新階段,這使得其云業務發展速度也受到大環境影響而趨緩。但長期來看,AI的爆發式需求增長及云廠商出海等利好,也為中國公有云市場發展提供了更多積極信號。
全產業戰略收縮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互聯網用戶見頂,使得互聯網行業在疫情后業務增長緩慢。
對于公有云市場此次增速放緩的原因,行業人士普遍認為,云服務商和上云企業同時在經營策略上的收縮和轉變,造就了市場增長低于此前預期。
在市場側,企業IT預算增長不及預期,被認為是云市場消費不振的首要原因。IDC分析指出,隨著疫情后各方面業務需求逐步恢復,企業對于預算的制定、支出和使用更加謹慎,降本增效需求進一步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公有云市場增速。此外,在科研、高校、政務、金融等領域,混合云和專屬云的市場發展也對公有云市場營收造成一定沖擊。
與此同時,云計算市場整體所在環境的變化,也讓不論是近年來風頭正勁的運營商云廠商和傳統互聯網云巨頭都放緩了增長勢頭。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天翼云收入459億元,同比增長63.4%;移動云收入422億元,同比增長80.5%;聯通云實現收入255億元,同比提升36%。相比此前超過100%的增速,運營商云業務的增速下滑明顯。
“運營商云這幾年的規模快速增長,得益于宏觀政策的傾斜,以及自身的國資背景,使得政企市場客戶對運營商云基礎設施進行了較高投入。但隨著政企市場這兩年的預算也在縮減,加上運營商自身的戰略進行收縮,運營商云的增長相比之前有所減緩。”Omdia電信戰略高級首席分析師楊光向記者分析稱,即便如此,從市場角度看,運營商云的增勢仍是非常迅猛的。
而在傳統云巨頭領域,IDC方面表示,為適應疫情后競爭加劇的市場變化,互聯網云廠商的目標逐漸從“創收”向“盈利”轉變,主動放棄非良性項目,提升自身被集成比例,這一“保利潤”策略,使得其市場營收同比增速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互聯網用戶見頂,使得互聯網行業在疫情后業務增長緩慢。“中國互聯網行業在經過前期的高速發展之后,現在已經進入了平穩發展的新階段,而陪伴互聯網市場成長起來的互聯網云廠商,業務發展速度也受到大環境的影響而趨緩。”崔婷婷向記者表示。
IDC進一步指出,電商、線下零售、社交、在線教育等細分領域公有云市場逐步回暖,但音視頻、游戲等支柱性行業公有云營收增長乏力,整體互聯網公有云市場增速低于大盤增速。
頭部陣營既競且合
運營商在公有云市場中積極投入,這也給互聯網云廠商提供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和更多的發展可能性。
隨著公有云頭部陣營的整體增速放緩,此前由運營商與互聯網云廠商激烈對弈的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運營商云服務有著多年的IT積累資源和下沉市場的先發優勢,在集團戰略的全力孵化下,目前處于云計算營收高速增長階段,并且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會持續這種發展趨勢。”崔婷婷向記者表示,運營商陣營的云業務發展過程中,市場定位與互聯網云廠商不太相同,與互聯網云廠商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9月初,騰訊在全球數字生態系統峰會期間宣布,面向電信運營商合作伙伴在云網絡服務、自主創新、安全服務、AI產品、異構計算平臺五個領域進行合作。騰訊云方面表示,希望這些服務能夠對中國電信運營商的云服務和網絡服務提供補充,并被整合到電信運營商面向企業客戶提供的產品服務中。
對此,楊光在其最新于Omdia發布的報告中指出,由于中國電信運營商已經開發出與騰訊類似的服務和產品,騰訊云深化與中國電信運營商合作的唯一途徑可能是充分利用其研發能力,開發遠遠領先于電信運營商的技術和服務。
報告認為,與其他超大規模企業(hyperscaler)同行一樣,騰訊云將電信運營商市場視為其云服務的主要目標之一。中國獨特的競爭環境迫使騰訊云采取務實的方式與中國通信服務提供商(CSP)合作,包括專注于標準云服務并將其融入CSP的產品服務中。
不僅是騰訊云,幾個月前,也曾傳出中國電信運營商有意投資阿里云的可能性,盡管傳聞并未獲得證實。但崔婷婷指出,從服務互補的角度來看,二者在業務上進行合作會讓市場有著自然且合理的想象空間。
“運營商云服務在服務模式、資源調度、資金周期等方面具有較強的整合能力,同時在產品方案的推進過程中也逐步加深跟互聯網云廠商的合作。”崔婷婷認為,運營商陣營在公有云下沉增量市場中積極投入,擴充整體云計算市場規模,這也給互聯網云廠商提供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和更多的發展可能性。
長期基本面向好
IDC指出,與傳統IT支出相比,企業云化支出占比也在穩步上升。
雖然增速未及預期,但對于我國云計算市場的長期前景,行業機構及人士依然保持樂觀。各項利好因素中,AI激發的蓬勃需求、云廠商出海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大勢所趨,成為云產業長期看漲的積極預期。
“AI爆發式需求增長促進公有云發展。”IDC研報指出,2023年上半年,AI相關需求快速增長,社會和企事業單位對AIGC和AI大模型的關注度大幅提升,算力市場和PaaS層相關領域產品受到市場熱度影響,增速明顯。
崔婷婷表示,2023年年初,ChatGPT的流行使AIGC等概念走進了大眾視野,并引發了全行業對AI的熱議。企業級用戶對AIGC的問詢數量呈現幾何級增長,并在一定時間內轉化為研發立項、AI咨詢、技術測試和智慧化場景交付等具體需求,帶動了算力市場和數據類產品的營收。
楊光向記者介紹,以AI大模型為例,需要大量的GPU、TPU等算力資源進行訓練與推理,這需要云服務商提供強大的異構計算服務來滿足,這將成為帶動云市場的一大動力。
“在算力基礎和研發投入的不斷積累下,在未來3~5年,AI的發展會保持一定熱度,其營收發展重點將逐漸完成從基礎設施到解決方案的方向轉變。”崔婷婷分析預計。
與此同時,記者注意到,出海目前也在成為云廠商的主要戰略。市場數據顯示,從中國企業使用海外云資源的市場角度來看,AWS和微軟Azure以廣泛的國際化布局和完備的公有云產品為抓手,保持領先地位,占據九成份額。包括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等服務商,正在積極開拓歐洲、東南亞、中東等熱點地域的海外市場,協助中國企業業務出海,這都令其海外營收穩步增長。
此外,IDC指出,與傳統IT支出相比,企業云化支出占比也在穩步上升,在公有云服務、專屬云服務和企業自建專屬云等領域加強戰略投入,重視數據層和平臺層建設,加大對創新場景的孵化和探索力度。以上利好,使得中國云計算市場未來發展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