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IT服務管理論壇(itSMF
USA)宣傳部主席、ITIL v3審閱人之一的Robert
Stroud7月10日到臺灣地區介紹新版ITIL的特色以及與舊版本的差異。ITIL v3除了內容更精簡,文件數由v2的10本書減少為5本,更采用了服務生命周期的循環、而非流程的線性概念,希望能藉此增加ITIL架構的彈性。
ITI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 IT基礎建設集成)是一套方法論,由英國政府商務部(OGC)在1980年代推動的政府計劃開始,并陸續在90年代推出第一版、2000年推出第二版,第三版則是于今年5月30出版,推廣ITIL的國際性非營利組織IT服務管理論壇(itSMF),并陸續向全球各地推廣新版本。
ITIL v3共包括了服務策略(Service Strategy)、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服務變遷(Service Transition)、服務運作(Service Operation)以及持續服務提升(Continual Service
Improvement)共五大領域,各有一本專書提供理論基礎與部署方法論。
ITIL v3是以同心圓的結構來框架上述五大領域。Stroud表示,以服務策略做為圓心,即一切IT服務的基礎,第二層則由服務設計、服務變遷與服務運作三者的循環運作包復核心,象征服務由策略發想到設計、變化與上線運作組合成一個服務的‘生命周期’。至于最外層,則是持續服務提升,使企業在面臨變革的情況下,IT服務亦能快速反應。
商業服務會隨著客戶要求與組織目標的改變而改變,Stroud解釋道,由于企業經營充滿變量,IT服務的框架亦必須能滿足變動的需要,他認為,過去以商業服務流程(business
service process)的觀點來看IT服務,已不足以應付企業實際經營環境中,可能經常變動的業務目標,也因此新版ITIL改采生命周期的觀點視之,而非是線性的流程。
雖然強調改變觀點,但ITIL專書由第一版的40多本,一路縮減到如今的5本,也容易讓人懷疑是否ITIL的視野也跟著縮小。對此,Stroud表示,書的數量并非重點,內容是否精要更為關鍵。
他解釋,v3的5本書僅是‘核心讀本(core books)’,包含ITIL核心理論與實作方法,對于不同產業別或企業規模,則另有補充讀本(complementary publications),以及未來將新增的網絡支持服務(Web
support Services)來補足。
例如中小企業專屬的ITIL,Stroud表示,目前已有提供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專用ITIL方法論專書‘ITIL Small Scale Implementation’,僅挑選核心的元素,例如變更管理、事件管理等必要項目。
不過Stroud強調,雖然該書乃針對小規模需求特別編寫,但仍將未來的擴充性考慮在內。Stroud表示,中小型規模ITIL方法論在提供一套規模比較小的ITIL作法之外,更注重中小企業在未來持續發展過程中,能否因應組織目標改變的可能性,‘類似演化的觀點,讓架構可以隨著企業發展階段而調整’,他說。
新版國際標準審核中,至于配合ITIL v3的新版ISO認證,Stroud表示已由國際標準組織的工作小組審查中,但推出時間尚難估計。
Stroud表示,ITIL對應的的國際標準為ISO 20000,但采行的是ITIL v2的內容,配合v3的發行,亦已同步進行標準審查作業,但他說,由于v3才剛發行,且標準審核通常曠日費時,‘新版國際標準最遲可能還得再等三到五年,’Stroud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