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稅在3年以前就開始嘗試IT外包,從信息化項目建設到運營都是外包,包括項目規劃、軟件開發、測試、IT運維等,而在規劃上實行的是有限外包,只有嚴格的項目管理由北京地稅自己完成。
IT外包的經歷讓北京地稅在外包上積累了非富的經驗,隨著金稅工程三期的開展,北京地稅計劃在新的項目上嘗試IT外包,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地稅信息中心主任楊濤。
楊濤認為,北京地稅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績,與那些承擔外包項目的設備制造商、系統集成商密不可分,也與北京地稅局的有效監控密不可分。他表示“借用外部力量并有效監控,使得北京地稅實現了機制的完善,也就促使其更快地實現了信息化目標。”
楊濤說:“電子政務的外包是有背景的,一方面是由于電子政務的發展迅速,另一方面是公眾對電子政務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政府部門自身也對電子政務提出了質量和效率的更高要求。”
但是,當北京地稅把自己的一些業務外包給別人的時候,同樣也會面臨著風險。楊濤從法律的角度舉了一個例子,由于企業都是法人單位,如果承包企業由于經營不善,造成破產,就會給實施外包的用戶帶來無法計量的損失。
建議IT外包的風險防范可以借鑒建筑行業的一些方法。比如在外包過程中引入監理,還有設立獨立的專家咨詢委員會。
在建筑領域,業主們最擔心的是開發商和監理公司聯合,因為這樣的問題經常發生。楊濤說:“IT監理也同樣會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因此要考慮如何更好地回避。”
對于外包的另一風險是從政府內部來看的,主要是安全方面的考慮。對于政府而言,目前提倡的是有限外包,而不是完全外包。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局面,楊濤認為:首先外包承包商永遠不會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是由外包承包商的位置來決定的。第二,政府是公共管理者,涉及到公眾的數據和公眾的利益,而公眾利益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因此安全是外包必須要面對的。
“如果我們的業務可以用最原始的方式進行解決,那對于IT技術的使用就不是那么的迫切。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以及客戶需求的提升,對我們的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帶來的是體制的創新,而體制創新必然需要付出成本。信息化服務人員,包括那些外包服務商,開始認識到現在的任務是適應現有的管理體制,并能為今后的體制變革創造條件。
“當我們進行信息化建設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信息化的主體是誰?依靠的是誰?為誰服務?” 楊濤認為,“只有當我們清楚面對的對象,才能知道如何來進行服務。只有當我們清楚自己的定位,才能從中得到自己所需。”
北京地稅信息系統的運維就像物業公司,首先被分離出來,監理則是主要負責監督系統建設的過程,而系統運行后期的長期責任則是由運維部門承擔。
因此,北京地稅也因此做了一個利益分配,即按照責任時間長短進行利益分配。“當我們把機制建設好,才能將外包做好。”楊濤告訴記者。
“在外包過程中必須把相應機制建立起來,讓開發商、監理、IT運維和專家委員會各司其職。”楊濤說,“才能建立好的外包環境。”
在選擇監理或者集成商的時候,北京地稅常在實力相當的企業中面臨艱難選擇。面對這樣的情況,楊濤談了自己的選擇經驗。
首先需要和希望進入這個項目的IT公司老板進行溝通,并且觀察和明確想合作的公司是否有一個團隊的力量,公司愿意派多少人參與這個項目,涉及多少部門。
其次,任何項目都是由人完成的,而人是最易變化的,完善和嚴格的項目管理是項目成功的保障。因此,合作公司的項目管理能力和經驗是選擇的第二點。
最后,需要從安全的角度來進行選擇。因為外包的風險很多時候無法預估,需要合理考量合作公司現有的風險承擔能力,盡量使外包的風險降到最低。
“今天外包已成為一種趨勢,因此我們更應該強調在外包過程中完善機制,解決外包給客戶帶來的風險。這樣,我們才可能走入真正意義上的外包,并將其發展成一個有序的行業。”楊濤表示。